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清华 《求实》2005,2(4):92-94
法治权力理论的本义,要求权力的产生、运行、终止,都应在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做到权力的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统一。我国乡村法治权力建设,追求实质性民主较多,完善程序性民主不够。必须在六个具体措施上加强乡村法治权力的构建,以实现我国乡村法治权力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傅坤 《实事求是》2023,(6):75-8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同时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包括内生逻辑、外生逻辑和结构逻辑三重向度。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资源和法律人才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以规制权力、保障权利、培塑理念为核心,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起着基础作用.要通过制度的保障和支撑来达到法治的和谐,就要解决好权利权力的和谐问题.文章探讨了权力权利的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分析指出了当前权力权利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提出了使两者走向和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亮  孙新国 《唯实》2005,(7):49-52
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基于此,处理好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便成为构建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目标,并将其载入宪法,中国法学界对如何建立法治国家以及权利义务等问题展开讨论。由于民主法治的发展和宪政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法理学界从“权利”与“义务”的“本位”问题,转向对“权力”与“权利”这对范畴的探讨,权力制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无论是国家权力,还是公民权利,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定位和合理配置的问题,权力与权利在同一体系中能否得到平衡,并实现共赢,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法治思维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前提,适应新形势,破解乡村治理困境,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在法治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用法治思维促进乡村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高乡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通过完善机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理顺乡村诸多关系,保障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梦成 《世纪桥》2007,(8):48-49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建立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政府要求以法律制约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公共权力的自主性与保护人民权利之间的内在张力,建立一个职权有限、责任明确,服务民众的政府,以能够更好的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建立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政府要求以法律制约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公共权力的自主性与保护人民权利之间的内在张力,建立一个职权有限、责任明确、服务民众的政府,以能够更好的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中的乡村治理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优化乡村治理体制.优化乡村治理体制的路径主要包括理顺县、乡、村之间的权力关系,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社会自治自律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央决定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增强了基层民主,最大限度地吸纳了乡村精英参与村务管理。通过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支持,可以解决许多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平衡了行政权力与乡村自治之间的关系。现今在广大乡村地区,众多治理问题凸显,村民自治章程缺乏、村规民约零碎不全,都导致了乡村的治理无“据”可依。对乡村治理者没有明确的法制上的约束,若是治理者缺乏法治意识,治理就容易演变成个人意志的专断行为。除此之外,实行法治化治理,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改变往常不良行为模式,自然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力量。面对这些问题,可通过探索制度的建设及其运行,推动乡村治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一、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总是在演绎中进步,在进步中演绎,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过渡的历史.人类社会历代革命都是为了均衡利益,无休止的打打杀杀的争斗和强权政治方式,只是权力、利益的易主而不能实现社会利益均衡,在我国古代的圣贤,近代的领袖们付出了艰辛努力,都未很好的解决,这是因为江山千番易主没有一次易到人民这个真正的主人身上之故.主要表现特征为权力异化.异化的权力最具社会和谐破坏力.而防止权力异化的最好办法就是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当今时代到了应运用这个办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不可能自发生成,也不可能自然实现.它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引导、疏通和服务,为此,就要打造有效政府、服务型政府、透明政府与责任政府,使政府的一切权力行为全部纳入法治的轨道,亦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必须要全力打造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3.
加强民族地区行政法治建设、构建法治型行政文化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民族地区"人治型"行政文化、重视权力—义务关系等制约因素,造成了法治型行政文化构建的艰巨性。为此,民族地区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构建应坚持创新和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脱贫是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核心任务,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治理的顶层设计存在缺陷,治理的责任主体不到位,治理“管控模式”不完善,村规民约陷入自身困境。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法治路径是: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制,推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民族地区乡村法治建设,赋予民族地区乡村的村规民约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社会法治政府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最新 《求实》2006,1(4):67-7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中,法治政府将呈现出新的特征:权力均衡是法治政府的权限特征;主体多元是法治政府的主体特征;价值中庸是法治政府的价值特征;行政法治是法治政府的行为特征。深刻理解法治政府的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改革的制度创新,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5,(3)
行政权力良性运行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约束行政权力是构建廉洁政府、预防贿赂犯罪的重点。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有两类方式:一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二是权利对行政权力的约束。要实现权力和权利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就必须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行政权力设定边界。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生态振兴贯穿其他四个振兴实现的全过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需要法治保障作为基础,当前在乡村生态环境防治的法治保障方面依然存在立法不够完善,制度供给不足;执法权责不明,推进相对乏力;司法能动不足,监督体系不严;法治观念淡薄,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法治自觉,提升法治理念,完善乡村生态振兴立法体系,落实法治行动,严格乡村生态振兴执法规范,深化法治担当,公正乡村生态振兴司法能动,增强乡村生态振兴守法意识等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同样如此。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乡村治理却面临诸多问题,如贫困村后期乏力、村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治理的队伍建设不到位,强人难选、能人难留、人才难引、力量难聚等。当前,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在构建和完善乡村治理的队伍体系上下真功夫出真招。  相似文献   

19.
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奉行民主和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其内在地包含着权力法定、法律优先、信赖保护、责任行政、合理行政等法律原则.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在内涵上基本是一致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构建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和主要途径,而法治政府则体现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但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形式上做到了依法行政并不意味着法治政府目标的真正确立和实现.基于我国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现状,应当从提升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制定完备的良法体系、构建有效的法律实现机制等方面促进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治思维的历史惯性、权力至上的体制缺陷、法治信仰的普遍匮乏和法治生态的先天失衡,导致部分领导干部知法与守法相互脱节。构建领导干部法治自觉约束机制,要使法治信仰首先在官员群体中普遍牢固树立起来,成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要实现法治监督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无缝化和全覆盖;要加大各级官员违法用权的风险成本,彻底打消其滥权渎职的侥幸心理;要强化各级官员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夯实其自觉遵法守法的思想基础;要施行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做到法治监督关口前移;要构建官员依法用权的民主监督机制,借助民众的法眼打造一把严格度量权力边界的戒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