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内含文化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现代新型的乡村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结构和秩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而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依托于新型的社会治理理念与方式。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社会自身运行的规则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应积极探索乡村社会变迁背景下新型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当前,我国社会仍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与个体心理恶化,已成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在社会转型日趋加速的过程中,只有积授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历史变革之中。随着中国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中国社会控制机制也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创造性转换。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控制机制现代化充满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关系和问题。为此,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认识和把握社会控制机制变迁的特征和发展走向,积极理性地作出战略选择和创新,以建立全社会为实现社会转型平稳过渡所需要的社会控制机制。我国社会控制机制的变过社会转型的发生和过程,是考察和理解社会控制机制变迁的最基本的社会背景性变量。如果我们把理论思维的焦点,对准…  相似文献   

5.
政党权威是中国现代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实现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必然对政党权威提出挑战,必然要求从传统的人治型政党权威到现代的法理型政党权威的转型。在分析了确立政党权威的来源以及中国政党权威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中国政党权威转型在当前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提出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权威重建和强化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寻求合法性认同 ,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目前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增强提出了权威和秩序的双重诉求。我们党必须认真面对执政过程中出现的合法性危机问题 ,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影响力 ,在主导中国社会发展中确保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持久。“三个代表”正是蕴涵着中国共产党这样一种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对执政合法性诉求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期的政策制导问题王春福,许明玉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封闭型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开放型的工业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新旧两种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杂然并存,社会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张超  安宇 《行政论坛》2004,(3):45-46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政府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实现由行政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决策的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全能政府时期,政府决策涵盖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社会转型之后,政府则更加注重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由此,政府决策的责任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应加快建立起公共决策的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9.
李军 《民主》2004,(11)
李军在《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撰文认为,对政治转型、文化转型、教育转型、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转型等社会性因素的研究,是以社会转型为视野解析我国贫富差距成因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一、政治体制由传统中央计划型向现代市场服务型过渡中的不  相似文献   

10.
陈于平 《理论探索》2006,(6):130-132
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主要有政治参与、政治监督、政民联系、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信访制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必须探讨完善信访制度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它的推动下,中国的社会转型显得如此迅速、如此广泛、如此深入。随着社会的急速转型,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重大的嬗变和分化。在社会阶层的嬗变过程中,以往的社会阶层结构被打破了。在社会转型之前已有的社会阶层内部,分化出了若干不同的阶层,此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嬗…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思考潘科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转型。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在经...  相似文献   

13.
刘同君  陈亚兰 《理论导刊》2012,(7):83-85,92
农村非传统型纠纷是农村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纠纷类型。地域的拓展性、指向的外部性、弱亲缘性、强对抗性是农村非传统型纠纷的主要特点。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连带关系变化、基层组织控制能力弱化、乡土文化观念变迁是农村非传统型纠纷的基本成因。建立以社区、村委会为中心的新的社会连带关系,强化法律在农村非传统型纠纷解决中的权威作用,构建适合农村社会需要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化解农村非传统型纠纷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广生  李涵 《学理论》2009,(20):90-91
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换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的日常生活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文章通过对传统中国社会中日常交往之礼的现代变迁的阐述,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有别于传统乡土社会特质的日常交往模式——“新差序格局”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凤梅 《学理论》2011,(27):59-60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是: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备受瞩目。在一定范围内,城市的发展成本与城市的规模成反比,但效益却与城市的规模呈正比。  相似文献   

16.
当前 ,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 ,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 ,主要是物质利益型矛盾、政治型矛盾和思想文化型矛盾 ,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为了正确处理和积极化解这些矛盾 ,必须首先深入分析矛盾产生的根源 ,本文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社会生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面对其作初步探讨。一、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经济根源正如一切生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一样 ,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是因为 :人…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过渡性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沿袭了父辈的阶层特征,在目前的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较低位置,且有阶层固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庞大的青年阶层,其走向将会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为新生代农民工向社会中产阶层流动提供制度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都受着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具有外源性显著的特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两个联系紧密又相互区别的历史进程。在这些转变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或杂然并存,或互相排斥,或批判继承。因而,民族文化的变迁过程,是个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过程。从社会和文化交织变革的角度解读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会转型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农村基层的变革,基层社区权力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具体考察了该村在经济变革中出现的权力组合的变迁过程,分析了该村由能人权威治理走向民主规范治理的转变及动因,并由此指出:农村的政治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能人权威的崛起有一定必然性;随着经济变革,特别是产权的明晰化,农村基层治理将由能人治理走向法治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一、科技扩展和社会转型对中国价值教育的挑战 1.80年代以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目前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而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社会类型过渡: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