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约的文字、精彩的论理,没有哗众取宠的浮躁,有的是情趣盎然的哲理和振聋发聩的呐喊。这是我读《周后飞杂文选》留下的深刻印象。 借物喻事,针砭时弊是这本杂文选的一大特色。如《打狗办之类》一篇,作者对呐喊了多年仍然收效甚微的“精减机构”的根源进  相似文献   

2.
虽然“书话”是很晚才有的名目,但上溯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觉得似乎很早了!若说较晚的话,抑或可以20世纪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一些“书话”大家而论。若以我的见识,则可谓《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诸文,系以非常之笔,记非常之事矣!另则,郑振铎、唐驶、黄裳等虽然皆是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之范例。然而,在我以为的唐文之中和、黄文之恬淡、郑文之稍显激越之中,我倒更看重的是黄裳“书话”之“精刻”、之“恬淡”。  相似文献   

3.
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读《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李新华《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是朱学勤政治思想史的专著。就我视野而言,我还从未看到过如此情怀激烈的、因而也就是不符“学术规范”的博士论文燃而《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却有值得一读的理由。这不仅是因为它强烈的...  相似文献   

4.
朴素成大器     
《民族工作》杂志的同仁们:上面的标题是我对你们刊物的评语。我过去不知有此刊物。你们送了我几本,也许因为包装太一般,很多天我都没有读。但是一读就不能放手,以至带去出差读。一翻开,就好象回到云南的大山后面。心静,没有喧哗。我想,这是因为编辑者的心中没有喧哗,没有哗众之心态的缘故。它朴素得不象一本"现在"的刊物。但它又是"现在很需要的"一本刊物。你们做的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工作,不是为了商业,需要带有媚俗性和出卖点的那类民族文化。你们的工作中含有现代人文关怀的精神,不是把少数民族当作猎奇对象。当我看到反映…  相似文献   

5.
我为什么补读《孟子》?因为我欠了它的“债”。事情得从我1948年考复旦大学谈起。国文考卷是两篇作文,文言文的作文题目是《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白话文的作文题目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做好文言文  相似文献   

6.
一厚沓《遥遥对面坡》散文作品集清样稿在我的案头已有很长时间了,前面附有一张一排书法漂亮的嘱语:敬请伍老师批评指正。冯金榜2006年元月15日。繁杂工作稍闲之时看了目录,翻读了一些篇章,开头还不怎样,待多看了几篇,描写的一些情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文字竟也使我触目生情,写他的母亲、父亲、弟弟,我的胸中,喉头都有些酸哽,眼角湿润了,接着又翻读下去,读了好些篇,再看请我批评指正堪赏的字样,不由我不拿起笔来,写了以下文字。我区文联冯金榜的《遥遥对面坡》散文作品集稿,分《亲情篇》、《情谊》、《知青缘》、《逸情篇》、《翰墨缘》…  相似文献   

7.
齐新平 《乡音》2024,(3):26-27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对着中秋之月背诵苏东坡的名句,但是全本地阅读苏轼全传,却是很久以后了,最早看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翻看过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苏轼全集校注》,而找到李一冰所著的《苏东坡新传》,是因为读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间援引大量的史料即是来自此书。  相似文献   

8.
齐梅录 《乡音》2013,(11):45-45
储瑞耕是河北乃至全国杂文、新闻界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国第一家《杂文报》的创始人,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20年的主笔。最近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社会良心——储瑞耕评传》,这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的研究项目成果。我读了之后,突出地想到了"气"的问题,尤其是"文人之气的问题,"文以养气"——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是用来培养民族的"气脉""气场"的。孟子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几近于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9.
<正>利用长假,读一些经典,写一些文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过节方式和行为习惯。2017年春节长假,除了和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之外,我重温了我国的古代经典名著《论语》。这是我第6次全文通读《论语》。重温经典,感触很多,尤其是《论语》中对从政为官之道的很多论述,我自己深以为然,颇受启迪。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似文献   

10.
李保 《政协天地》2008,(8):59-59
认识《政协天地》杂志快3个春秋了,只要提起她,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感激之情。若问为什么,是因为《政协天地》给了我一份美好的精神食粮,给我指点迷津,让我掌握了政协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贴近了基层     
编辑同志:春节之际,我遥祝《人民公安》杂志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细读贵刊新年的新版本,感到:好。实。更贴近了我们基层民警。我是一名忠实读者,每期必读,且几次欲举笔寄言给您,但皆诸因而耽搁。除夕之夜,是贵刊新一期那“卷首语”及“编读往来”栏目衷语而激起我积存已久之欲望,首次向您一吐为快:其一,《读〈警服及标志不可亵渎〉一文有感》,丁学林、张俊峰两同志所提及问题完全正确。去年,我曾把贵刊丁学林文章介绍给我同事们阅读,大家为此积极讨论发言,同样谈及了许多类似本期张俊峰同志所言事例。为…  相似文献   

12.
辛苦了一年,在新春到来的时候,我送给自己一份独特的礼物:一本薄薄的小书——《动物素描》。之所以选中这本仅有110页的小书,一是因为我喜欢动物,爱看与动物有关的文字;二是因为这本书出自法国大作家布封之手。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学习《文选》的决定。之所以说《文选》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是因为其蕴涵着深厚的理论品质与价值。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和系统化了的  相似文献   

14.
<正> 有些书,一抓在手上就觉得是一本好书,有意思的书,值得向朋友推荐的书。可惜,这样的书,并不太多,而且似乎越来越少了。但黄集伟的《请读我唇》倒象是这样的一本书。比我更早见到《请读我唇》的朋友对我说:此书很好。这样,《请读我唇》就落到我的掌心。读完后,我接  相似文献   

15.
卢平 《前进》2014,(9):47-48
<正>从《正道直行》、《民贵泰山》到新作《闲来笔潭》,退休后的吴官正同志笔耕不辍,遇事从容应对,睹微知著,不断地感悟人生,指引后人。歌德说: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闲来笔潭》就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领导人著作,文风朴实、感人肺腑,通篇浸透了一个"真"字。阅读此书,心灵得到洗涤,确如同在和高尚的人对话一般,也感觉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闲来笔潭》共分5个部分,有作者成长的艰辛,有  相似文献   

16.
备受关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并非一项新法的制定,而仅仅是现行《条例》的又一次修订。对比之前二读时的草案和此次披露的三读草案,可以看出在一些具体条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公安机关询问的最长时限,二读时草案规定为12小时,三读时变成了24小时。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的说明,二读的规定是因为在条款中注重了对民意的汲取;三读的变更则主要是采纳了公安部门的修改意见。而最终通过的法律条款,则沿用了三读时的意见。相比之下,二读草案似乎更能体现对警察权的制约。而当《治安管理处罚法》出台之后,不少媒体津津乐道于处罚额度的提…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1920年第一次读《共产党宣言》。这一年,毛泽东27岁。同一年,他在湖南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二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常读、精读、细读的一本书。读了多少遍?无法统计。1939年,他对党内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  相似文献   

18.
跟《人大研究》的编者打交道多了,也就很熟了。所以每月总能收到一份免费赠阅的《人大研究》。有时也写写稿子,有幸在《人大研究》上露露脸。读久了,写久了,就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档次不低。自己这么想,但因为惴惴于视野狭窄,还拿不准。 不料去了一趟北京,却印证了我们的感觉。那次出差,跟几位北京同行侃起全国的杂志来。有一位指着我说:“你们甘肃出杂  相似文献   

19.
我是建始县委党史研究室的一名普通干部,我读《政策》已有好多年了。我喜欢读《政策》,原因有四: 一是《政策》有权威。《政策》是以宣传、研究政策为己任的,兼而广纳典型报道、先进经验、良好作法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其权威主要体现在“宣传政策有力度,研  相似文献   

20.
写出一家之特色胡伟如果有人说我对《人大研究》情有独钟的话,那我是决不掩饰和辩解的。这缘于第一次见到《人大研究》.就被她吸引,相识恨晚的情愫.月积越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新感觉;每一次品.都有一次新收获。面临“铺天盖地”的报刊之战、《人大研究》能运筹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