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嵘  潘文泳 《传承》2009,(2):88-89
"问——答"是人们交流思想、组织教学、新闻采访等获取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问"与"答"中有逻辑,尤其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它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语言逻辑的角度探讨课堂提问语的逻辑性,从而挖掘课堂提问语的逻辑基点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2.
粗浅的提问必然导致课堂平淡无奇,气氛沉闷。如何让一样的课堂,一样的学生,一样的内容借助提问演绎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上述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精问、追问、反问、虚问、巧问和互问设计中,让师生共同体验由"问"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生问"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提问"来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策略,是相对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师问"而言的,"生问"课堂并不排斥课堂上的"师问"。在我们很多教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没有问题"之际,我们也有教师在努  相似文献   

4.
1.恰当的提问方式。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教学氛围中,选取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问的方法可采用直问、曲问、逆问、顺问等;提问的形式有复习性提问、点拨性提问、随机性提问、激趣性提问;答题的方式可根据所提问题类别、性质和难度来确定解答的方式和途径,如即问即答、一问一答、学生齐答等,还可选取口答、笔答、抢答、抽签答、竞猜答。好的提问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2.适时的提问时机。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问题是思维…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提问后会不会引导学学生回答,即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艺术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公安逻辑教学必须摒弃"数理逻辑化的复杂性"等做法,为学生讲述易懂、易学、易用的逻辑知识.结合公安办案思维的特殊实践,突出重点,注重研究判断、推理在公安逻辑思维中的特殊表现,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教师的课堂结构起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即由“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热闹是怪热闹的,但并非都能收到“令其善疑,诱以审问”的效果。一般来说,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均是由教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路标,牵引着学生前进。自然,教师的主导性是加强了,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相应地被忽略了呢?会否造成“教师提问——学生略答——教师讲解”,问答不止、讲解不止、循环往复的局面呢?实际上“提问”不  相似文献   

8.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  相似文献   

9.
一、结束语的作用1.结束语是一个“板块”。课堂教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分别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展开新课、巩固新课等阶段组成。这样,在课堂的各个阶段就有了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结束语,等等。结束语是与课堂教学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构成的一个“板块”。如果没有课堂结束语,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完整和完美了。因此,从形式上看,有无好的结束语,是体现一堂课是否完整的标志之一。2.结束语是一把“梳子”。政治课教学不仅有较多的知识容量,更有不少例证。面对教师洋洋洒洒的“爆料”…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课堂如果没有提问,必然只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就会窒息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有效乃至高效的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唤起追求新知的欲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活思维,激发顿悟;可以强化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但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提问存在着种种问题,许多提问是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提问要么过多,要么太少;二是问题要么过浅,要么太难;三是提问随意性大,脱离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1.
侦讯之"问",表现了其指向性;"答",表现了其应对性;而"听",则表现了其目的性。侦讯倾听的功用有程序要求、以静制动、减少抵触、心理接触、提问基础、辨析口供;侦讯"说"的功用是履行程序、应对沉默、引出话题、攻心夺气。侦讯的听与说,都要服从对策目的。其听的内容有听基本情况,发现案情,观察情态,听话语细节,听案情内容,寻找矛盾点,关注言语变化;其说的内容是随机应答,寻找话题,复述与质疑关键点。侦讯要求听要小心加耐心,把握情势;听要内紧外松,不动声色;听要全神贯注,不暴露目标。侦讯还要求应答巧妙,控制场面,在具体化中隐己露彼。侦讯听与说的关系表现为:少说为佳,多听证,听说随机转换。最后,倾听也有局限,它不能代替完整的侦讯记录。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倡导高中思想政治"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力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进而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精彩片段,探究议题式活动型课堂的可行路径:精选教学素材、呈现生活特质,重组教学过程、构建认知逻辑,强化教学体验、彰显探究价值。通过详实的案例剖析与片段呈现,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为活动型课堂的常态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第一、检查式提问。这种提问要求有教师问并有学生答,教师所提问题是上节或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范围不大,题目也较小,如“是什么”或“为什么”等。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更好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和听课。同时教师还通过对提问进行课堂总结,以点带面,使全体同学都能从中有所收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14.
激发学生答问,是教师"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祖冲之语)的教学艺术之一。点燃学生答问的思维之火,需要教师智慧的火种。激扬式。教师提问前或提问后,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动,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答问热情和探究问题、一展身手的求胜心态,唤起学生自励自强的学习意识,学生就会在踊跃发言的同时,增强求知欲。竞赛式。即教师创设积极进取的竞争氛围,把学生答问置于竞赛的动态激励之中。如有的教师采取分组答问积分制,或看哪组夺红旗多的竞赛式,这种把激发学生个体进取意识融入为小组集体争光的竞赛式答问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  相似文献   

15.
高效课堂的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学生的默契配合,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适时、有效的提问真正实现传道、授业和解惑。一、"问"本身如何进行?1".问"应立足于具体总题。下面我们对比"同课异构"里两位教师的提问:两位老师在上《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无论是教师问学生,还是学生问教师多是涉及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受课堂时间等诸因素的影响,发问的学生面总要受到限制;为了给予弥补,让学生善思多问,我鼓励学生用书面形式提问(一般写在练习本上),对于学生书面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作答,有些则书面回答或个别交谈辅导。我称这种方法为“补偿式提问”。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其好处有: 一、及时反馈信息。有益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思维方式及思想动态等。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教师有目的地提供一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对学生应做些什么、应如何做的暗示,以便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政治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有的甚至为了追求课  相似文献   

18.
程评  别鸣  应锋 《楚天主人》2011,(11):8-8
"下面请各位委员提问……"9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题询问现场,主持人话音刚落,几位常委会委员就同时举起了手。记者小声问没被点名的袁军晶委员:"下一个是您提问吧?我想拍张您举手的照片。"袁委员答:"我不知道下次会不会点我名,我都第三次举手了。"  相似文献   

19.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全面总结和升华概括,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行"的价值注解;从历史逻辑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屈辱、谋求独立解放、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表达;从实践逻辑看,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历程中的经验概括和总结的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20.
形式主义法学的历史困局误读剥离了法律与逻辑的天然联系,然而机械的演绎逻辑观忽视了法律的开放属性,法律逻辑需要一种动态和发展的逻辑观。"论证逻辑"是一种天然的法律逻辑,它善于理解并表达法律的理性特质,包括法律推理的可废止性、法律论证的论辩属性和法律对话的程序理性等。不同于基于后承关系的逻辑,"论证逻辑"实质上是一类关于非形式逻辑和形式论证理论的概括性统称。它的目的是为法律论证实践提供一种分析、比较和评估论证的综合方法,从而在证成司法证明和规范法律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