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赫鲁晓夫执政后,以1958年成立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契机,开始着力进行文化领域的改革。本文以该委员会解密档案为依据,分析了1958至1962年间苏联在文学、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和图书馆事业等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并简要总结和评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文化政策调整的特点与效果。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定型的苏维埃变异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扩大苏维埃的权限,完善苏维埃的内部结构。勃列日涅夫在赫鲁晓夫踏出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段,使苏维埃体制在形式上更加完善和精致了。苏维埃体制比之斯大林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旧体制范围内冲撞和迂回,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并没有被触动,苏维埃体制的深层矛盾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 ,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 ;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 ;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 ,又有严重错误 ;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 ;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但是没有取得成功。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 ,也有左的东西。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余玮 《法制博览》2011,(8):56-57
1971年8月中旬,中央办公厅和中央警卫局向陈长江布置了毛泽东外出南方期间随行警卫的任务,要他们迅速做好准备。专列至武汉,毛泽东主持了4次会议,8月28日到达湖南长沙。陈长江说,毛主席这次到长沙,也顾不得像往常那样,出去走一走,而是一住下便召集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党、政、军负责人来开会,来谈话,很是忙碌。  相似文献   

5.
军方这次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城市中的精英们发动政变。这样的政变,曼谷的城市精英自然不会反对。只能“希望尽快恢复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冲突与中苏大论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是中苏大论战对立双方的主角 ,中苏大论战带有他们鲜明的个性化印记。探讨中苏大论战的发生与发展不能不涉及两人的性格冲突。如果说苏联和中国的领导人或者其中的任何一方从一开始就希望把双方的关系彻底搞坏 ,那显然是有悖于史实的。事实上 ,双方都曾为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而感到焦虑不安 ,并为阻止这一趋势进行过艰苦努力。但大多数时候 ,努力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这种情况的出现 ,除了有当时的客观因素的作用之外 ,两人鲜明的个性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7.
与美国隔海相望的中美洲穷国洪都拉斯,因为一场"非典型政变"陷入了边界被邻国封锁,贷款及援助被国际组织冻结的外交窘境,但与此同时,被驱逐总统曼努埃尔·塞拉亚的回国之路也异常艰辛,数国总统的护驾也无法帮助其专机在本国机场降落。归结起来,这是一场国际  相似文献   

8.
尹鸿伟 《南风窗》2007,(12):32-35
行走在泰国,这里没有中国大都市里常见的繁华气派,但人们平和有礼的仪态、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很难让人相信它其实刚刚走出10年前那场风暴的阴影。政府和民众从危机中得到了教训,更获得了经验,在微笑中确立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侯艾君 《南风窗》2010,(11):80-81
戈尔巴乔夫延续了官方自由主义改革路线,但必须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改革已不能满足国民的胃口,破坏性冲动已占上风。对比在拖拖拉拉改革中迎来自己末日的沙俄罗曼诺夫王朝,苏联大厦可以说是在匆匆忙忙的大拆大建中垮塌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男人——■浪漫的男人知道如何挑选情人,精明的男人知道怎样选太太。■聪明的男人把女人视为猎物,愚笨的男人则将女人当做宠物。■软弱无用的男人,被女人牵着鼻子走;个性强悍的男人,则被女人骑着走。  相似文献   

11.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2010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150多万字.这是我国苏联史学界少有的大部头学术著作.细读全书,我觉得该著作特点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崛起是一场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大的政策转变一个大国正在这个星球上快速崛起。一位观察家写道:"中国的崛起就像另外一个太阳进入了太阳系,她影响着这个系统的重力以及磁场,也影响着周边的每一个小星球","中国崛起之后,每个人都要重新计算自己的政策得失"。这是笔者看到的对大国崛起最恰当的描述。"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回答。确实,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了王冬云的《敢对权力说“扯淡”》,文中说到赫鲁晓夫先生有次突然心血来潮,对一位画家的作品发表评论,可偏偏碰上位杠头,愣是不买账,惹得赫鲁晓夫先生大怒,说:“我当基层团委书记时不懂画,我当地区党委书记时不懂画,  相似文献   

14.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5.
余丰慧 《南风窗》2007,(10):6-6
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大力吸引外资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沿海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外资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股盲目引进外资和为引进外资而引进外资、一股钻外资企业优惠政策以及当地政府无原则地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的风潮,在一  相似文献   

16.
韩冬 《法制博览》2010,(6):62-62
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已经相当的武断,他越来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就连总参谋长朱可夫元帅给他提的建议。都被他当面痛斥为“痴人说梦”、“胡说八道”,  相似文献   

17.
苏联集体化中富农是怎样被消灭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苏联20年代末30年代进行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富农被认为是"集体农庄运动的死敌"而被消灭,这场消灭富农运动的扩大化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是与斯大林的整个社会主义观念和阶级斗争尖巍化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新近公布的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东德和匈牙利)的档案表明,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的最初几个月,贝利亚在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苏联国内改革的同时,积极强力地授意并推动东欧国家进行了局部的经济改革,匈牙利便是早期推行"新方针"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苏共党内的权力斗争与在苏联授意和推动下的东欧国家的早期改革进程紧密相连,因而匈牙利的改革势必受到来自于苏共党内权力斗争势力消长的不断影响。由于贝利亚的垮台和马林科夫的失败而造成的匈牙利国内改革派在国内斗争中的失利直接影响到了匈牙利国家早期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9.
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规律性的集中体现,属于其总战略和总原则。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过程被拉长,使其价值目标实现形成长期性、统摄性、超越性特点,至关重要却又极易被忽视。苏联改革祸起弃守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致使策略失误连连,最终酿成解体悲剧。  相似文献   

20.
在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系高级研究员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与《国际思想评论》(International CriticalThought)英文季刊编辑高静宇进行了有关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对话,对话以英语进行,原文刊载于《国际思想评论》2012年第1期。在对话中,沃勒斯坦以当今的视角重新审视列宁和列宁主义,并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