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政治稳定是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态的判断,动态的意义上它标志着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静态的意义上,它表示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在有序互动基础上所达成的均衡状态.国家与社会构成解读社会政治稳定内在逻辑的两个基本向度.改革以来,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因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生长而产生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表现在,国家与社会在互动中日益形成一种互促性均衡结构.这种互促性均衡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一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即经过组织整合的成熟的社会权利意志向国家权力系统进行输送时,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建构完善的制度通道而实现输送的稳定、高效、便捷;其二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均衡,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一系列成熟的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平稳关系.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4)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主导力量,它影响着整个政治沟通的内容、流向和范围。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具有独特的机制、功能与价值。政治沟通机制主要由党内沟通机制、党政沟通机制、党际沟通机制与党群沟通机制构成;政治沟通功能主要体现为促进科学决策、塑造政党形象、实现社会整合和维护政治稳定;政治沟通内在价值集中表现为民主价值、和谐价值与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不断增强的流动性,使秩序对于地方治理来说弥足珍贵。因而,秩序建构成为地方治理创新的必然逻辑起点。但是,秩序构建是建立在一定的依赖条件之上。着眼于秩序构建的南通"大调解"机制,通过机构功能整合、制度整合、政社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其实践表明,地方治理创新唯有以秩序建构为起点,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而这均依赖于资源整合这一技术手段,资源整合因之构成地方治理创新的依存条件。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身份政治仍然是一个学界争论不休的领域,许多学派都提出自身对身份政治的理解范式。自由主义虽然不是最先关注身份政治的学派,但它对于身份政治的回应主导着西方社会对于民主危机的解决方式。自由主义制度认同的出发点是保障个体权利,国家只是作为外在的程序化架构而存在,而个体只需对于国家负有最低限度的国家认同感。制度认同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制度认同来维系国家的向心力,其价值序列为政治价值秩序代替心灵价值秩序;其机制保障为民主商谈动态整合多元文化;其成员属性为统一公民身份弥合多元身份冲突;其文化归属为以宪法精神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替代民族文化。但是,这四重内容在实践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超越自由主义制度认同理论的桎梏,建构我国国家认同理论与实践方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文琦  祝志男 《求实》2020,(3):18-30,M0003,M0004
国家治理效能是政治学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基本倾向及其理论特质,表明意识形态不仅可以构成一个分析框架,而且对国家治理效能的影响不容低估。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效能的互动过程遵循现代政治的运行机理,二者既相互促进、彼此协同,又呈现出特定张力甚至是激烈冲突。其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内在于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工具、基本场域和精神旗帜,国家治理是执政党指导思想变革的内在依据。其理论逻辑集中概括为,本体论层面的结构关联、认识论层面的功能耦合、方法论层面的路径互成及价值论层面的目标共生。新时代意识形态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效能提升,需要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谋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制度期待,也是一种伦理期待.优良的伦理秩序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内在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外在保障.伦理秩序从"应然"的层面规范了社会利益冲突的边界,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性资源",为民主政治和合法政治提供道德生长点,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孕育"善"的价值追求,建构公平正义的制度之善与建构幸福自由的人生之善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  相似文献   

7.
谢海军 《求实》2006,3(3):11-14
寻求和追加合法性资源是巩固政治合法性的必然选择。从合法性资源的要素来看,它是由政治层面的制度和规则,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经济层面的绩效构成。从历史方位的视角看:合法性资源是由历史、现在和未来三部分组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把寻求历史合法性资源和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合法性资源整合作为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现实中经济绩效作为重点,并合理整合其它两种合法性资源,这种取向的转变反映了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转型与现代化成为时代潮流,改革是实现时代转型的有效与必然的手段,是建设现代国家与社会的必然路径。有效的转型与改革需要有效的领导,有效的领导植根于民众的认同与支持,表征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在以改革实现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塑造合法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其基本逻辑是通过改革获取合法性、以有效的合法性确保长期执政、以长期执政来建设执政党,形成一个执政党通过改革获取政治合法性确保长期执政的循环系统。同时,合法性的塑造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其现实路径包括理论、制度和政策三个向度,其中具体又包括理念创新、价值整合,制度的建构、开发与整合以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而意识形态社会化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产生的必然过程。意识形态社会化内在蕴含了知识生产、价值观塑造和制度构建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可以概况为:通过知识生产提供一种规范性的解释框架,奠定规范社会认知和行为的思想基础;提炼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并使其成为社会大众的精神信仰;再通过制度构建的方式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整合提供结构性的保障机制。新时代,应当遵循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一般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质即该民族的精神系统内诸要素秩序化的过程.社会基本制度构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主体框架,塑造了社会的外在物质秩序与内在精神秩序,并通过整合社会的精神秩序而影响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加强社会基本制度建设,有利于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建设的不同层面上产生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在国家层面上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导向、在社会层面上营造意识形态建设的道德基础、在个人层面上提供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价值具有依赖性、间接性、多维性等基本特点。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价值应该从普遍性、特殊性和具体性三个方面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构起发展的政治秩序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冲突与整合是政治秩序发展的逻辑起点,我们要正确认识冲突产生的根源,推进政治整合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政治秩序体现了政治发展的内在诉求,构建发展的政治秩序是推进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度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是建构发展秩序的路径选择,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式,协调制度与文化的作用,以民主建设为目标,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治稳定问题与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稳定的实质是政治秩序的存在与有效实施。政治秩序即为社会所公认的、能够产生出具有实际政治效能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的规则和制度。政治秩序能否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最终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中国的政治秩序是基于“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而形成的政治规则与政治制度。这一政治秩序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成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基本上是延用革命党的价值、思维、组织、体制和行动逻辑对国家与社会进行改造,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集中体现为密切相关的四个特征:革命化的政治状态,理想性的政治价值,全能型的政治结构和动员式的政治治理。革命党领导下的这种政治模式在政权巩固、社会重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规定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行动起点、路径选择和总体面貌,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形态、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5.
在1949—1978年这段特殊的历史—社会—文化情境下,中国和人民共和国政治围绕着革命与革命后社会的秩序与发展问题,经历着形成和演变的特殊路径,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性质与特点:以革命为发展逻辑;以制度、组织和价值等要素为内容;以动员参与、民主法治、党建国家等为特征。在近三十年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下,中国共产党、国家与社会在互动中围绕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的关系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厘清这些探索的内在逻辑事关共和国的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16.
贺芒  闫博文 《求实》2023,(2):28-39+110
中央通过政策试点带动各项改革工作,完善各领域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发现,我国政策试点通过“价值目标—工具选择—制度推广”的内在逻辑达成统合,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通过“方向引领—技术支持—成果反哺”的机制保障政策试点推动逻辑的可行性。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的探究回答了政策试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这两个关键问题,从宏观上对政策试点何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一般性解释。  相似文献   

17.
民间借贷规范化运行之法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借贷作为市民社会基本的财产法制度,以权利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由于我国民间借贷制度自身概念构成上的逻辑缺陷,导致民间借贷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制度效用,对市民主体人格之表达也形成了障碍。如何规制民间借贷,使其在彰显市民社会私法自治性的同时不至于对政治国家造成冲击,又能很好地表达民事主体之人格成为探讨民间借贷论题之关键。决定民间借贷制度运动轨迹的内在动因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规制民间借贷时,必须坚持市民社会私法自治性的发挥和政治国家的必要干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功能的二重性.政治功能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与整合功能;国家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功能;国家主权、利益和地位的维护功能等.社会功能包括:公民国家意识的塑造功能、社会生活的稳定功能、国家文化传统的延续功能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双重功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塑造成熟的公民国家意识,缓和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张力,引导公民的理性爱国行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精神统一.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的元逻辑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关于意识形态内容的研究,本文另辟蹊尝试以意识形态的元逻辑结构为视角展开对意识形态形式本身的分析。本文认为,任何意识形态均包含思维方式、认识论、价值论和评价论四大结构层面,而且这四个层面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平衡的逻辑结构,处于一种前提与回溯的逻辑动作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识形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才能得以说明。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科学阐发,蕴含着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规律的重要探索。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特殊性、客观现实性和内在逻辑、如何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制度及意识形态安全的分析,对于今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