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权威对话法是通过权威人士与网民平等对话等形式,有效地主导和影响网络舆论,使之成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重要的路径。要充分认识权威对话法在网络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和特征,分析权威对话法在网络文化引导中面临的困境,科学运用权威对话法来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控制、引导还是对话——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理念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本质上是"共有媒体",其最根本的特性是参与性.网络舆论是由全体网民共同推动的结果.虽然网络舆论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政府有义务也有权力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但是,对网络舆论施以行政控制会面临政治、法律、技术上的难题,建立在意识形态灌输理论之上的精英主义舆论引导也难有成效.最好的办法是政府采取积极的行动,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就有关公共问题与网民达成共识,在政治过程中制造普遍的同意,从而引导网络舆论朝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时尚是网络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便于获取知识和信息、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又容易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成瘾、缺乏道德和责任感等。我们既要加强网络文化时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又要给予积极地引导。  相似文献   

4.
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的权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需求。本文从我国国家性质、党的领导、宪法、司法权威的角度,论述了维护社会主义法的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知识昌明是现代文化的显著特征.从个体的角度看,知识爆炸和真理增殖使仰赖权威的生存方式不可避免.启蒙教人蔑视权威,但它只是转换了权威.如果说哲学有一种功能是提醒人们变得坦率,那么我们与其在蔑视权威的启蒙情结中一任权威发挥作用,还不如正视它,看清其益处、限度与弊端.不可蔑视权威,也不必崇尚权威,现代文化需要权威就像需要粮食一样.  相似文献   

6.
金佳勇 《湘潮》2015,(2):44+5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型媒体不断涌出,网络渐渐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和花朵,他们肩负着壮大和发展国家的历史使命,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文化的兴起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增加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文就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措施和意义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邓新民 《探索》2003,7(5):78-80
舆论有多种定义.本文给出了新的舆论定义"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这是作为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研究起点的定义.新闻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具有快速形成和多元分散的特点.网络舆论引导应遵循及时、交互、整合和有针对性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网络技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产物,网络监督在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威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监督主体的匿名性、监督信息的不确定性、监督内容的公开性、监督效果的间接性和监督语言的情绪性.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揭露、惩戒、评价、教育、纠偏、维稳功能,必须积极引导,通过"法律监管、伦理制导、技术屏障",使其逐步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避免或减少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网络舆论引导力是引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引导力指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引导方向,传播一定观点与信息,并对舆论运行过程进行协调与平衡,影响被引导者意见、态度、倾向的能力,主要包括引导的方向、大小与着力点三个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矛盾体系,是整合与碎裂、一体化与分离化、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场。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是必要的,但推到极端刻意强调文化本土化、文化民族主义及发展为文化沙文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将导致文化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影响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甚至将脆弱的地球村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展开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消除偏见与冲突.是21世纪地球村公民生存发展的智慧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方静如 《世纪桥》2012,(23):60-61,90
摘要:伴随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表达态度、观点,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拓宽民主渠道、监督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促进党风建设,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另一方面,网络谣言、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利用等却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阳光型”政府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途径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规范网络政治,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其所形成的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网络信息权利的兴起,网络信息权利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它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对传统媒介话语权提出了挑战;是传统政治体系运行方式的有力补充;对政府的权利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网络信息权利与信息义务的平衡,实现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政府引导机制的有效整合,消除信息鸿沟,保障信息权利的公平公开。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文明的互动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对话,已成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为此,我们不仅要学会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而且更要学会理性地面对他者的文明。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坚持民族的主体性,又要摆脱民族的局限性。多样性的共存共容代表了人类追求和平与推进发展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5.
刘兵  徐和利 《世纪桥》2014,(11):68-69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在网络消费时,总体上看还是健康的、理性的,但同时存在着过度超前、盲目攀比、忽视生态保护和违法乱纪等诸多不良消费行为。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外,其客观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的网络消费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对整合社会思潮、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主流政治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建立在其有效传播基础上引导能力的不断加强,但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建构的文化传播生态,使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传播面临全新的挑战,亟需新的思路和举措来提升网上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H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的调查,探寻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律以及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方面所具备的特点,从而掌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及达到对网络舆情进行提前研判的目的。然后,在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一整套机制。该机制包括信息收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健全交流机制和健全应急机制等。通过机制的建立,达到引导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方向、消解突出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面对网络信息权利的兴起、政府舆论引导力不足、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导致网络信息权利滥用的现象,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网络信息权利与信息义务的平衡,实现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政府引导机制的有效整合,消除信息鸿沟,保障信息权利的公平公开。  相似文献   

19.
许蓉佳 《唯实》2010,(7):82-8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不同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其产生也有深层次原因。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观测与引导,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是千百年来很多思想家苦苦思索的一个永恒问题,也是发展社会学的经典问题。权威是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所赖以发展基础是一个权威社会。其表现形式是家国同构,国家中轴;长老权威,乡绅治理。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家权威中轴所形成的权威体制确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保证了民族的自主发展。但权威体制容易夸大政府的理性和能力,容易导致政府与市场严重失衡,导致权威自利,权力寻租。要走出权威体制悖论的困境,需要重新引入"社会权威",以社会权威来反对专权、两极分化、官僚主义和遏制腐败,以国家权威与社会权威高度融合构建现代权威体制,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中华民族孜孜追求民族复兴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