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行政的价值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具有引导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进行过长期的讨论,但是结果却是众说纷纭。从古典公共行政学时期崇尚效率,到新公共行政时期崇尚公平,再到边沁的功利,罗尔斯的正义等等,对于如何整合公共行政价值以达成统一的价值规范还没有得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现代性叙事的视角审视和反思,制度局限、道德局限和人自身发展的局限都是公共行政现代性的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2.
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跳脱的背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形态,既提升了人的自由度和舒适度,又压制了人的主体性,使人逐渐成为技术的附属物和奴隶。"技术异化"源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把技术从资本逻辑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规避技术的负面效应,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钳制,发挥技术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论公共行政价值的结构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富 《探索》2007,(1):67-70
从行政哲学的视野来看,公共行政价值的结构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公共行政价值主体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心理素质以及公共行政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层次,在这些特定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公共行政价值主体和客体呈现出不同的功能,这构成了公共行政价值的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西方公共行政经历着一场以“新公共行政”命名的重要的变革。由于其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意义也颇为深远,故被人称之为“一场变革运动”。对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这一新趋势,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一、背景·范围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并被公  相似文献   

5.
一、西方哲学对科学的反思轨迹 :思辨哲学、实证哲学和人本哲学哲学注定永远要承担起反思的职能。在人类认识的早期阶段 ,由于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 ,哲学的反思是与神学交织在一起的。科学的发轫与孕育 ,使得哲学反思在实质上远离神学的同时 ,在形式上也渐渐疏远了科学。终于 ,当实证理性再也承受不住宗教的重压之时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欧洲诞生了。哥白尼为科学所确立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使得近代科学从一开始就牢固地建立在实证理性原则的基础之上 ,真正的科学从此和理性结下了不结之缘。从总体上看 ,近代哲学对理性的诉求却要晚于近代科…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百余年,对公共行政价值的追求一直徘徊于效率和公平的工具性的浅表性认识当中,很少有人把对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上升到一种目的性(终极性)的认识高度。这不仅使公共行政价值的研究陷入一种浅表的效率和公平的交替循环和时常的二者悖论之中,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也使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因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而让人对其学科的独立地位提出质疑。从分层次、系统化和整体性的角度考量,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工具性价值,它包括效率、公平和秩序;目的性价值,它包括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完善。  相似文献   

7.
王维国 《学习论坛》2005,21(8):67-68
回顾一个多世纪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其理论范式由官僚行政理论转变为民主行政理论,最后走向服务行政理论。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范式的转向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展开,更主要的是对政府职能实现方式变化的一种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8.
按照休斯的观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是建立在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英国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所倡导的功绩制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包括:行政部门处于政治领导的正式控制之下,建立在官僚制的严格的等级制模式的基础之上,由常任的、中立的和无个性特征的官员任职,只受到公共利益的激励,不偏不倚地为任何执政党服务,不是修饰政策,而仅仅是执行被政治官员决定的政策,并且追求效率至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开始了对该模式的反思。首先,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效率价值定位的反思。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以政…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在这些选择和决定的背后是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既是人的认识的必须把握的一种特定关系,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我们无法离开价值的判断,井且价值观随时代而发生着改变。用哲学的眼光看,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主体的现实需要是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公共行政领域同样也具有价值的问题,并*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公共行…  相似文献   

10.
宋友文  郑百灵 《求实》2012,(5):33-36
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人们不断关注世界图景中的风险问题,风险社会理论随之兴起。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来看,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危机深化的结果。风险社会理论既没有忽略后现代理论加以批判的现代性危机,又没有放弃拯救现代性的历史使命,而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新视角。更为可贵的是,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意义和范畴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这里我们把它和公共行政理论放在一起考察,是因为它把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政府主体及其活动规律纳入到自己的分析框架之中.它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如经济人的假定、效用最大化、交换及供求分析等要素,分析现实生活中与民众相关的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及各种政治团体的行为特征.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已不在经济学领域,而是延伸和扩展到政府公共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当中.用该理论创始人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因而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政治经济学”、“行政经济学”、“官僚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种种误解与非议。这主要源自三个因素:一是某些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误解与误用;二是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刻意攻击;三是因时代条件所限,马克思恩格斯个别具体论断的失误或表述的不完善。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是回应质疑、重读和反思唯物史观的前提与关键。唯物史观既是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科学的历史方法论,必须从上述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中理解和把握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秩序、效率、正义是公共行政的三大价值,其中秩序是公共行政的基础性价值,效率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正义是公共行政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对后发展国家的研究是我们今天考察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展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把钥匙。后发展国家既要坚持“世界眼光”、积极融入全球化,又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还要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实现公正、合理的全球化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伊胜利  孙艺年 《奋斗》2010,(4):39-40
<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血汗和生命培育和锤炼的一种被党和国家认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其基本内涵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精神鼓舞北大荒人将茫茫荒野建设成了举世瞩目的 "战略大粮仓"。在这个过程中,它以其自身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影响力跃身跳出了北大荒的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5,(8)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气概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抗联精神不断创新与充实,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新形势下,积极探究东北抗联精神及当代价值,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法制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法律观、制度观和法治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而不是简单等同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邓小平法制观主张我国的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制,根本目的是发扬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邓小平法制观大大推进了我国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党的建设水平和执政能力,也将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理论批判中开始阐述其民主思想,通过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特别是巴黎公社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认为,真正的民主制是人的自由产物,强调必须把国家凌驾于社会和人民之上的权力收回社会和人民。马克思民主思想有助于克服当代民主在认知和实践上存在的深刻矛盾,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设定了根本价值目标和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19.
儒家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是否重利,要根据"人"与"利"的具体情况而定,儒家义利观在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利不可去"的主张,启示我们:要充分肯定人基本的利益需求,而不是相反。儒家"以义节利"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在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追求利益,而不是唯利是图。儒家"灭人欲"的激进主张,启示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相对稀缺的物质资源面前,我们必须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王玉萍  黄明理 《求实》2012,(5):37-40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特定的价值共识产生并决定于社会实践过程,价值共识在“积极价值共识”对“不完整价值共识”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这为价值共识是否可能及其何以可能指明了方向.价值共识不是对多元价值的简单否定和替代,而是对差异性价值的完善和补充,“差异性共在”是价值共识的存在论基础.价值共识问题研究对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启示是:在价值多元化世界中,价值共识想要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同,必须求助于具有普遍性教化机制和功能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应坚持“差异性”的价值立场;价值观教育的困难在于选择怎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是比较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