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观察和研究社会治理的重要视角。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单一主体管治、以政代社管理和政社互动治理三个阶段,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局面,只有正确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逻辑规律,才能准确定位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和责权,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良性互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我们顺应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变化的新趋势,在党委领导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何卫平  刘滨 《求实》2017,(6):54-64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都离不开对"政社互动"关系的探讨,"政社互动"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而政府购买服务的兴起恰为"政社互动"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以"政社互动"为切入视角,对C市W区政府购买服务过程进行解构发现,"政社"在互动过程中暗藏陷阱,即存在"异化合作""组织趋同""合作内卷""行政依附"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政社互动失灵"。由此,政社互动陷阱的生成逻辑根源在于购买服务实践的双向形塑,理想形态是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合作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熊觉 《求实》2016,(7):75-81
社会治理的本质问题是由谁治理、如何治理,实质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反映。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当前对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强调,更多地是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和冲突频发而引致的一种"倒逼性"应对,其背后体现的是重视社会稳定的执政逻辑,因此形成了"协同党政社民"社会治理的理想形态与"大维稳+小自主"的现实形态。而在面对社会转型的复杂结构调整和社会风险的不确定因素时,这两种形态都难以积极回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社会治理正呈现出国家权力有选择性地与社会进行合作治理的趋势,但这种合作治理仍然是受国家权力主导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运行的自发性需要国家治理的介入,国家治理能够调适社会运行的状态,二者相互作用并统一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社会运行的视阈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它是对中国社会迟发展效应、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应对,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整体"论、中共治国理政理念、中国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理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称"放管服")是国务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重塑政府、市场和社会新型治理架构的重大举措。放管服改革除了科学厘定政府和市场边界,深度激发市场活力外,也为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和资源支持。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连接带,在构建新型政社关系中发挥着风向标之作用。充分依托政府放管服的改革整体要求和推进路径,依法明确行业协会的治理角色和职能内容,打造政会之间的权责清晰、合作共赢的治理关系,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李梅 《探索》2016,(4):191-192
正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编著文集《旅游发展与社会转型》围绕"旅游发展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主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接待服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业转型升级如何很好地适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相关经验,从而实现旅游发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全书包括《古村落旅游营销战略研究——以桂林古村落为例》《北京市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策略研究——基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视角》《社交媒体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中的信息传播机制》《文化遗产旅游者  相似文献   

9.
治理理论的出现为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管理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向社会治理转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为此,应从管理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从一元到多元构建治理网络,从纵向到多向再造权力流程,从失范到规范完善治理法律,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戚学祥  钟红 《探索》2014,(2):66-69
社会治理研究议题的提出是对社会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主动回应社会新挑战的现实需要。归纳社会管理研究"管理"、"政策"、"权利"和"法治"四种分析视角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今后社会治理研究议题的深化。因此,今后社会治理研究可以沿着政府-市场-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以权力分享、权利重置为基本着力点,以法治作为思想源泉来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1.
"三社联动"作为当前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已引起多方关注,内蒙古B市D社区"三社联动"的治理实践表明,在单位社区的治理实践中,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政府等基于社会理性化逻辑形成了一致的社区发展目标,促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合作行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理性的发育,使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空间的增容,社会组织在城乡各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命题,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创新社会治理、发扬基层民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置于国家治理变迁场域中的社会组织,其生长曲线与国家治理逻辑转换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这实际上也映射了"国家—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多元主体互动",用协商民主来丰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容成为内在要求。2014年崇州市率先在成都市区(县)中开展"社会协商会议"探索。研究社会协商会议广泛多渠道拓展路径,崇州市"社会协商会议"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对探索未来社会协商向更多新领域、新层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社会建设问题,是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转型旨在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能否有效地推进社会建设,是对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社会管理需要向社会治理转变,即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对中国社会而言,要向社会治理转型,需要政社分开。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不仅存在于社会领域,还会辐射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两者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都以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民生、增加社会活力为目的,有着同向互动的逻辑关系。所以,应当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时代语境出发,以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凝聚力培育,以社会凝聚力培育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更好地实现体制改革、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贾波 《世纪桥》2020,(3):89-92
"三社联动"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了机遇,但社区社会组织仍然面临政社不分、合法性不足和社区居民认可度差等外部环境的束缚。在行动主义视角下社区社会组织可通过遵循社区治理的价值取向、发挥专业优势、探寻基层政府真实诉求、找准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鼓励社区居民有效参与等行动策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之前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地方基层的治理形态又是如何。众多的研究关注到中国乡村治理形态的特殊之处,并且主要形成了结构视角下的中间阶层社会整合与国家权力文化网络整合的视角。社会结构整合论侧重中间阶层的权力支配,国家与地方之间通过士绅、地方精英的正式与非正式治理结合方式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权力文化整合论则认为乡村社会共享的价值符号、象征、礼仪等权力展示造就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一体性,国家正是运用正式权力的文化网络治理基层。传统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是一种融合了结构与文化的认同治理,这种治理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依赖资源。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创新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是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跳出社会治理看社会治理,这样才能有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新的选择、新的路径。科技支撑即是一个重要切入点,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助推器和鲜明标志。研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也是"  相似文献   

20.
艾滋政治、社会重组与公共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潭  武玲婷 《学习论坛》2008,24(7):42-45
在当下社会转型语境下,传统固化模式下的艾滋病问题研究范式和解读视角需要理性重构.如何不拘泥于医学-生物学单-艾滋研究模式,并深入挖掘"艾滋病"这个概念及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寻求新的应对策略和"问题一模式"的建构,对艾滋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从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国家兴亡的宏大视阈看,"艾滋政治"话语的产生、艾滋问题的政治建构不可回避.面对传统意义上艾滋病治理的某些失范,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重组的现实背景下,寻求"艾滋政治"的理性思路和多中心治理成为艾滋病与社会问题研究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