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以治理党员干部五类‘酒局圈’为切入点,在全省开展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整治‘帮圈文化’专项排查工作。"日前公布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显示,河南省委针对中央巡视组指出的"官本位思想和圈子文化仍然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列整改工作。所谓"圈子文化",就是一些官员结党营私,为  相似文献   

2.
借鉴     
《先锋队》2012,(33):34
美国为什么没有官本位思想美国之所以难以形成官本位,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美国没有永久性的(这里指职业生涯的永久性)政治官员。美国总统是大选产生的,每四年选举一次,从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建立起一任总统最多连任两届的先例起,除了特殊情况(二战期间的罗斯福总统)外,当选的总统任期最多只有两届。总统以下的联邦政府官员,除文官系列的官员之外,都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所有这些官员都与总统共进退。换言之,如果总统卸任,所有官员都会面临"失业"和重新找工作,除非下一任总统保留某一官员的职位。后一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官本位问题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对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的讲话精神,本文结合社会实际和干部制度改革,对官本位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探讨.文章从传统、经济、政治、体制、社会环境诸方面分析了官本位存在的社会根源,认为官本位问题是一种历史顽症,要彻底根治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关于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思想观念、制度安排、利益导向、官员主体和环境氛围等层面,提出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的对策思路.一是要破除"四种观念"和树立"四种意识";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四是要加强官员的素质能力建设;五是要营造"四个尊重"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3,(24):53-54
“官本位”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长期、多方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及其制度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从当前实际来看,官员权力过大、“灰色”利益过多,缺乏有效监督而引发的官场“富营养化”是催生“官本位”意识的关键因素。破除“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6.
行政问责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问责制是指行政人员有义务就与其工作职责有关的工作绩效及社会效果接受责任授权人的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可以达到整顿吏治,打破官本位的目的,有助于建立廉洁、高效、责任政府,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问责制的推行,是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从"不问责"到"问责"、从"弹性问责"到"制度问责",标志着政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显然,在当今的中国,建立和推行行政问责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要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一致的,贯彻以人为本最大的障碍是官本位,要解决官本位问题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人本社会主义、民本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是个“官本位”的国家,最大特点是集权主义、全能主义政治,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集于官员一身,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政治权力不受约束,没有边界,任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无规则、无程序政治泛滥,不择手段成为官员的真实信条;社会生态是官主民仆,“官老爷”、“父母官”、“主子”、“奴才”、“草民”思想严重。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引咎辞职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思考引咎辞职问题,可以从文化角度切入.引咎辞职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文化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它内含的文化精神是政府权责统一的行政文化、官员知耻尚荣的道德文化和尊重民意的公民文化.进一步完善引咎辞职,在政治文化上,要推进政治公开与舆论监督;在道德文化上,要提高官员的责任政治意识;在社会文化上,要破除官本位的落后思想.  相似文献   

11.
谢宪 《学习导报》2013,(20):22-23
退体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出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各项政治制度的设置,基本上是围绕各级官员进行,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岚 《理论学刊》2005,2(11):113-116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的集中体现:农耕社会对权威的服从是官本位思想滋生繁衍的社会生活基础;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尊卑等级关系;以等级特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为官本位思想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和制度上的保障;官僚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和控制,形成了凭借官职等级控制、支配社会资源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导向;科举制度把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引导到追求功名利禄上来;中国传统文化对礼治的尊崇为官本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5,(7)
官本位体现着人治社会专制集权的制度安排,体现着等级特权观念和"以官为本"的单一价值取向。而民本位则体现着法治社会民主法治的政治安排,体现着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以及"以民为本"和"法律至上"的价值规范。从官本位到民本位是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只有扫除专制体制残余,完善民主法治制度,打破特权等级观念,构建自由平等理念,破除官本位的传统文化残余,达成以民本位的现代价值共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官本位的人治社会传统,建立起民本位的现代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4.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作为封建腐朽思想之一的"官本位"意识,是伴随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而形成的,并最终固化为人们的心理和思维定式。"官本位"意识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一个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15.
调查     
《廉政瞭望》2012,(11):11
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官场里随处可见的官腔官话官架子、官员特权、跑官要官……这一系列现象都是官本位的典型表现。以下各类表现越多说明"官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官本位思想是腐败产生的源头之一,对权力的向往导致了官本位思想的形成,官本位思想的存在必然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腐败更加重了官本位思想的盛行。官本位思想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反腐败必须消除官本位思想。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二是限制官员权力;三是加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它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完成中国社会治理形态的结构性营造这一战略性支撑载体,进而才有可能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政府依法管理和社会有序参与"的三个社会目标。中国社会治理形态的结构性营造需要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管理模式、社会治理机制三个层面的结构性营造。政治权力要与民主权威相配,才能生成结构性营造的中轴性要素。否则缺乏权威的政治——行政系统就会失去对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也会缺失人民参与所形成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8.
民主执政的障碍与克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当前,我们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就是"官本位"体制因素.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权力官场化"体制因素,即权力始终在官场内部运作,而不是在官与民之间广泛联系与沟通.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垄断体制因素是产生官本位的"政治摇篮",而官本位又会反过来巩固和强化这一"摇篮",二者互为条件,相济相生,进而从根本上架空和虚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涣散和瓦解民主执政的核心机制.因此,官本位体制因素是民主执政的大敌,必须坚决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上,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在古代社会,文化是政治实施和传承不可或缺的基本载体,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在政治运行中的作用,知识分子自身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今天,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作为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主要不是依靠官本位体制生存,在非公有制领域发展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其中多数人群同样表现出对参与政治的浓厚兴趣,其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拟结合在武汉调研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7月4日的《环球时报》刊登评论说,中国的活力及社会稳定的保障来自于基层,各地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全中国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质量。其中基层干部的工作主动性是整个体制战斗力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谨慎"和"低调"的为官取向在不少地方官员的圈子里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对于明显存在的问题,有些官员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