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趋势呈现良好态势,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普遍接受先进的政治文化,政治视野日渐开阔,政治认同显著增强,政治效能感逐渐提升。"中国梦"主旋律下,要着力从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认知水平,着力强化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着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三个维度来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主体、客体和媒介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体路径、客体路径和媒介路径出发,才能在"微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一定的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作为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有效载体,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因而,应该通过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前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民族团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团结与政治认同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途径,以促进民族团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一定的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作为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有效载体,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因而,应该通过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前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民族团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团结与政治认同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途径,以促进民族团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构成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的重要培养目标。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与挑战,应有针对性地优化政治认同基础资源以巩固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绩效领域着力促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制度领域着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民主法治,意识形态领域着力完善政治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占、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市场利益的分配不均,致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呈现紊乱、式微、冷漠态势。基于以全球视野增强政治认知、以对话沟通培养政治情感、以价值理性鼓励政治参与的原则,可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行"中凸显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树立"理性社会问题观",诠释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智慧";确证学生自我价值,构建整体性政治认同教育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过程中文化的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强势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着严重挑战。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必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和情感认知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虚假认同、反向认同及认同与实践背离的问题。风险的不确定性、反思性、全球性以及网络的出现、流行都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此,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马静 《实事求是》2015,(2):24-27
课题组通过对天津、成都、武汉、南京、重庆五所城市的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价值认同状况。调查发现,少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欠佳、不能用中国梦引领个人梦、缺乏践行中国梦的自觉能动性。因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必须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主动用中国梦引导个人梦。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影视作品除了知识性和观赏性之外,常常携带了大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等信息,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而大学生有没有正确的政治心理不仅关系个人成长,而且关乎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发展。研究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动态,从问题入手加强引导,避免美国多元政治思想渗透下我国大学生的认同危机,规避由大学生不良政治心理造成的社会稳定隐患。  相似文献   

13.
革命精神认同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根基。在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认同。当前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需要围绕当下对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新的提炼;需要情理交融助力大学生学好党史国史必修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当代中国精神的整体优化;需要立足实际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大众解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等不同主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且其影响力的大小因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持续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大学生政治参与,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任,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特殊社会群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有弊,作者在深入探究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所起积极和消极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应通过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提升教育者的政治与媒介素养水平、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完善自媒体发展环境等途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8.
李清薇 《世纪桥》2023,(5):69-71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同步生成,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根同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以此深化大学生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认知,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传播形式,广受当代大学生欢迎,成为其获取信息、思想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深刻改变着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科学理解当代大学生所处的自媒体环境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自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五所城市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少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欠佳、不能用中国梦引领个人梦、缺乏践行中国梦的自觉能动性等问题。因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必须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主动用中国梦引导个人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