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清薇 《世纪桥》2023,(5):69-71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同步生成,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根同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以此深化大学生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认知,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大学生长期对我党执政的认同,不仅关系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党的未来执政基础。高校应引导学生从历史性维度、多样性维度、内生性维度、实践性维度上,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合法性、正确性,坚信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大学生高度认同我党执政。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强化大学生信仰认同和信仰自信的主渠道。实践中,《纲要》课教师要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比较中,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信仰认同和信仰自信,使其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4.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着价值认同容易失去焦点、认同焦虑成为突出问题、价值选择易倾向私人化、价值整合具有相当难度等难题。为确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破解大学生价值认同难题的思路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关注,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感受,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个体需要是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忽视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个体需要是现实的、具体的,尊重与满足大学生需要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尹书博 《学习论坛》2006,22(6):28-31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纽带。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就丧失了必需的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讲就是权威性;从公众的角度讲就是认同。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深层次要求。从文化意义上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认同,必须用先进文化武装全体党员;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控和引导;必须建构整个社会的新型道德体系;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与政党认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认同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政治认同。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对其政党认同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扩大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中的基础,必须加强党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以提高青年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8.
高校中国梦教育具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塑造价值。而中国梦教育的困境在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度与中国梦的理论高度不对称,大学生的多元取向与中国梦的主流导向不对称,大学生的社会期待与中国梦的现实环境不对称,大学生的行为认同与对中国梦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不对称。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路径在于:知识教育和认同教育兼顾并重;多元价值取向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兼容并蓄;高校内外认同环境优化与认同境界提升的统一;理论树人与实践育人并举,助推大学生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激发内在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二要优化外在环境,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和MEIM量表,通过对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表现出较高的文化身份认同,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从认知、情感向行为逐步递进的过程;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效应关系.文章认为,维护和强化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关注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基础之上,因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对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系统的认可,自愿受其约束并遵循其行为要求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认同、反向认同、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背离等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用不足、网络的流行等都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面临多重危机,主要表现为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渗透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认同、话语暴力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动认同、话语虚拟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认同等。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加强理论教育、遵循传播规律、关照大学生现实生活等,主动化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危机,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信仰、信念、信心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新时代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核心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夯实理论基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实践认同。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理论难点、舆论热点问题。找准教学支点,讲好共产党人初心故事,赋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人格力量;讲好"四个自信"故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讲好青年追梦圆梦故事,引领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关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对国家的认同关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既要重视民族认同更要注重国家认同。通过调查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情况,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大学生宏观和微观的国家认同状况都较好,但是国家认同中存在着公民身份自评较差和冲动性的民族情感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一定的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作为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有效载体,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因而,应该通过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一定的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作为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有效载体,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因而,应该通过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性的科学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政治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正视问题,明确路径,坚持准确定位,高起点架构培育体系;灵活方法,高标准建立健培育机制;以人为本,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内外协调,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9.
心理认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键。通过总结、分析心理认同机制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及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