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构成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的重要培养目标。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与挑战,应有针对性地优化政治认同基础资源以巩固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绩效领域着力促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制度领域着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民主法治,意识形态领域着力完善政治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2.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激发内在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二要优化外在环境,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引领时代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力军,是促进社会加强对国家认同的主体力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熟知国情、增长才干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生践行对中国道路认同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差异的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探析中国道路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土壤,验证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先进性和正确性,认可中国道路、肯定中国道路,增强道路认同,将国家认同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淑芹  李静 《求实》2022,(6):4-13+107
政治认同是关乎人心向背、政治合法性以及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政治认同建设的百年探索史,党在政治认同建构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以利益认同为基础、以制度认同为保障、以情感认同为纽带、以价值认同为归属等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系统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认同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实效性,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实现国家长期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过程中文化的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强势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着严重挑战。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必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个体需要是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忽视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个体需要是现实的、具体的,尊重与满足大学生需要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占、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市场利益的分配不均,致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呈现紊乱、式微、冷漠态势。基于以全球视野增强政治认知、以对话沟通培养政治情感、以价值理性鼓励政治参与的原则,可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行"中凸显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树立"理性社会问题观",诠释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智慧";确证学生自我价值,构建整体性政治认同教育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奠定牢固的社会心理和思想基础.要充分认识"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四个认同"教育中的几个关系,切实提高强化"四个认同"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娟  李厚刚 《理论导报》2014,(11):50-53
在当今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使他们能够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更要使其能够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引导思想认同、引领精神追求和促进行为养成三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关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对国家的认同关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既要重视民族认同更要注重国家认同。通过调查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情况,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大学生宏观和微观的国家认同状况都较好,但是国家认同中存在着公民身份自评较差和冲动性的民族情感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承担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价值观认同的时代任务迫在眉睫。文章以培育逻辑来分析如何加强大学生传统价值观认同,主要是从重视家庭启蒙教育、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媒体融合效用四个维度进行合力引导。  相似文献   

13.
课题组对珠海市三所独立学院大学生政治认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趋于稳定,对政治关心程度、政治认同概念的了解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但对政治参与满意度、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的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弱。民办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认同心理机制;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力度,优化政治认同培育体系;增设政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规避网络自由化风险,防止不良因素腐蚀,以促进大学生关心政治、学习政治、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进而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5.
民粹主义是一种秉持平民立场的社会思潮,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阶级所压制,国家只有摆脱精英团体的控制才能成为改善全民福祉的工具。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实证研究表明,虽然大学生对民粹主义这一概念并不熟悉,但对民粹主义的具体观点有相当的赞同度,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与主流意识形态基本思想认同正相关,与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思想认同负相关,说明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十分复杂的影响,应重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抑制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文化自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化自觉视域下考察当前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自知、自明、自辩、自强的问题。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知能力、明辨能力、创新能力、践行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赵跃先 《探索》2012,(2):127-132
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是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感是政治心理形成和构建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学生对当前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认知现状,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差异与分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与政治认同危机的严重性并存。政治认同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优化其政治心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政治认同机制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心理构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认同的心理机制,通过调研地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经过实证分析,提出增强认同感教育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构建育人关怀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前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民族团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团结与政治认同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途径,以促进民族团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前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民族团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团结与政治认同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途径,以促进民族团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