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九大 《先锋队》2013,(27):32-33
现实中滥用权力、公权私用等特权现象滋生腐败,影响发展环境,既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又腐蚀社会风气,还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找准症结,深刻认识特权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危害当前,发生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大体说来,其主要表现为"四优":一是心理特权优势。一些领导干部从心理上认为应该获得比普通干部群众更特殊的权力,不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搞"一把手拍板""、领导个人说了算",出现"权大于法"现象。二是职位特权优先。一些官员利用与职位相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苏共这样一个拥有70多年历史、2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其垮台是诸多"合力"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共没有跳出"周期律"陷阱,特别是党内逐渐形成的特权腐败,也就是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凭借其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垄断政治、经济等权力,并为谋取私利而滥用权力。在苏共党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权腐败已成为根深蒂固和习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特权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职务消费无度化、干部阶层代际继承明显化、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化和特权现象泛滥化、普遍化等现象,已成为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应通过规范职务消费、逐步取消领导干部"待遇终身制"和规范权力的运用来解决干部特权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权力至上化、权力私有化、权力集团化等。为此,我们党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挤压特权发生的经济空间;加强宣传教育,凝聚反对特权的社会共识;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以期更有效地消解领导干部的特权。  相似文献   

5.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民主"即"人民的权力",从广义上说,它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以多数人的意志、利益和平等为原则的社会制度.从狭义上说,在阶级和国家存在的社会里,民主主要表现为"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即"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何炳文 《世纪桥》2013,(10):20+72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存在,不仅会降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会损坏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从特权现象的"四化"表现入手,剖析产生特权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平等、公开、服务用权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内权力按照功能定位可以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科学配置党内权力是根据不同权力的功能定位合理地配置,通过分权、制衡和协调三原则以实现权力的正确有序运行。当前,党内权力在功能定位与科学配置中存在着党代会权力被虚化、党委会权力被强化和纪检委权力被弱化等"三化"现象,要推进党的廉政建设必须从落实党代会的最高职权、明确党委会的权限和强化纪检委的相对独立性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特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今中国社会,特权的范围极广且形式多样,几乎是有权力的地方就有特权.特权的存在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产生特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加以分析并采取措施逐步根除.  相似文献   

9.
张鸿飞 《唯实》2013,(6):39-40
@@所谓特权,通常是指个人或集团凭借经济势力、政治地位、公共权力及身份地位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力、利益。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是最醒目的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  相似文献   

10.
特权包括对公共财产之非公共支配和对公共权力之非公共运用两个方面,具有权力行使扩大化、职务消费扩大化等特点。正当性权力(利)包括正常的职务权力、特殊人群和个体所享有的特别的权利以及国家基于对特定群体特殊照顾而赋予其的特殊权利。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思想上要杜绝"想"特殊的心理,在制度上要扎紧"能"特殊的笼子,在行为上要根除"敢"特殊的侥幸。  相似文献   

11.
党内监督主要是指对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也就是对权力的监督.近年来,中央在党内监督上有了三大"板斧":设立针对高级干部的巡视制度;出台面向全党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下文简称<条例>);逐步扩大纪检部门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力.这一切都体现了以制度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思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过去形成的党内监督的一些形式和方法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找到党内监督的新支点,才能有效地撑起党内监督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当今仍然存在的干部特权思想和现象,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损害了党的形象。特权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必须践行"三严三实",坚持严以用权,治理干部特权现象,规范权力运行。  相似文献   

13.
健全党内监督机制不仅是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层面,也是高校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举措。权力制约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对权力的自我约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当前,我国高校党内监督存在着力度不够、实施不到位和实效欠佳等疲软现象,凸显出党内监督体系落实不到位、程序不完善和监督意识不强等深层原因,应从加强高校党建以促党内监督、培育高校党内监督文化、细化高校党内监督程序、增强党内专门监督和拓展高校党内监督渠道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国家就其本质而言,似乎不应有特权产生和滋长的空间,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仍存在某些特权现象.特权可分为权力型特权和权利型特权,前者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从权力的产生和运作看,可以把权力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道德性作为权力型特权的判断标准,三者的不同组合构成权力型特权的不同类型.因而,反特权时应当追求民主判断、司法判断和道德判断的统一,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特权争议,避免社会阶层之间的剧烈冲突.  相似文献   

15.
健全党内监督机制不仅是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层面,也是高校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举措。权力制约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对权力的自我约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当前,我国高校党内监督存在着力度不够、实施不到位和实效欠佳等疲软现象,凸显出党内监督体系落实不到位、程序不完善和监督意识不强等深层原因,应从加强高校党建以促党内监督、培育高校党内监督文化、细化高校党内监督程序、增强党内专门监督和拓展高校党内监督渠道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权力腐败的治理之道。从内在机理上看,党内民主之所以能够担负起治理权力腐败的重任,主要是根植于民主与权力、民主与公开、民主与监督、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权利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些逻辑关系在党内层面的呈现。党内民主治理权力腐败的政治生态建构,应着力关注"实现党内民主理性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提升党的民主化"等关键变量。以发展党内民主治理权力腐败,必须在建构科学配置党内权力的分权格局、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权力运行公开、健全权力监督制约体系等方面明晰主要路向。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执政党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不同,在党内民主发展方面呈现出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党内民主的地位、作用不同,发展框架不同,发展程度不同。西方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经验启示可归纳为:宪政是党内民主发展的框架,竞争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动力,制度建设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关键,法治和权力制约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保障,党员权利的保障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智库等手段的应用是拓宽党内民主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是权力监控的主要形式。现阶段党内权力监控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党内以权力制约监督权力机制不完善;党员民主权利未得到真正保障使以权利制约监督权力流于形式;权力主体道德信念蜕化使以道德制约监督权力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加强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必须科学配置党内权力,扩大和保障党内民主,着力提高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强势监控。  相似文献   

19.
<正>去年的"严书记"和今年的重庆"保时捷女"事件,都堪称年度爆款新闻。两起事件的发展惊人的相似,不仅有"实力坑夫",还有新奇的"特权炫技",在特权背景浮现后迅速升级为"反腐新闻"。随着官方积极介入,在民间官方良性的互动合力下,严书记和童所长"人仰马翻",成为舆论研究的标本案例。特权舆论事件一般是指涉及权力运行在公共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及  相似文献   

20.
党内权力按照功能定位可以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科学配置党内权力是根据不同权力的功能定位合理配置,通过分权、制衡和协调三原则以实现权力的正确有序运行。当前,党内权力在功能定位与科学配置中存在着党代会权力被虚化、党委会权力被强化和纪检委权力被弱化等“三化”现象,要推进党的廉政建设必须从落实党代会的最高职权、明确党委会的权限和强化纪检委的相对独立性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