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性发展,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的转变,促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变革。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生态化生产方式运作的时代召唤。又是生态化经济运行方式的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观既促进了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及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认识,又是制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的科学指针。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主要表现为:随着工业文明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事实展露,中国人懂得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反馈对立质底。它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工业文明的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文明所需的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在消费方式上,工业文明必需的"过度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倡导的"适度消费"模式的对立;在文化价值观上,工业文明将"贪欲"视为社会创新与进步的动源(动力之源与动向之源)的观念与生态文明控制"贪欲"以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物质变換关系"的见解的矛盾。邓小平对此采取的对策是:在承认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综合、平衡与协调中国发展所需的各种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尽可能向生态文明倾斜的对策。邓小平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不容否定的境遇中,他只能否定那种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的现代化,代之以"兼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这使得他能在利用"资本逻辑"的同时限制"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文明作用。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并不能完全实现生态文明。因为既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反馈对立的质底,那么"资本逻辑"对生态的破坏作用也就是本根性的。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只能降低其破坏程度,而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破坏,就得最终超越"资本逻辑"。依据这种视角,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只能算是"过渡性"、"中介性"的生态文明理路,它有待于接踵而至的"可持续发展观"来超越并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自古及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进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由渔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最终到生态文明,这是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当前,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针对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实际,从指导原则、思想观念、发展动力、法律制度、评审机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是当前城市生态困境的根本原因,接受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指导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它的基本思路是城市的生态化。低碳城市建设应以"亲自然"、"爱自然"、"敬自然"为基本价值理念。要防止三种倾向,即创新低碳城市的发展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庸俗化;创新低碳城市的保障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形式化;创新低碳城市的动力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片面化。低碳城市正是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表现形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除了自身的个性之外,也有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共性,承担着扬弃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1,(21):24-24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与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的演讲,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共鸣。如何在欠发达条件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成为各方精英关注、热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学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从充分肯定工业文明意义的人化自然观而自我超越为生态文明视角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这种超越的主要内容表现为:(1)重新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之理论价值。(2)新定对象性关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双向互补价值。(3)新定对象化关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价值。这标示着马克思的思想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的正确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在当代不断彰显:首先,它促进了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有机统一;其次,它推动了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关系调整促其主体转化,坚持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有机统一;再次,它实现了发展观和科技观的双重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技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江西省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模式和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是绿色文明的回归和高级化,以低碳化和生态化转型为标志的绿色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实现由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策应了世界潮流,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当前须从生态文明系统的解构入手,全方位推进和创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产生及发展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从"四个文明"的视角分析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的社会发展问题,可知物质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石,精神文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而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文明形态的更替来实现进步与根本性变革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种文明范式,它们同属于社会文明形态范畴中的两个子集。现代工业文明曾创造了丰硕成果,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生态危机的频发,也暴露出工业文明固有的内在缺陷,这便需要另一种文明形态与之进行转换。对于生态文明的呼唤,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行为及对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标志着人类意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真正醒悟,并踏上自觉规避危机和自我拯救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切实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是由生态治理实践决定和推动的,而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就在于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正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推动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生态治理实践创新又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双向互动中,我们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认识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的十大着力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自信,进一步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们的基本发展战略。这是党对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和治国安邦理念的理性升华。然而,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对当前涉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些全局性的战略举措,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新的反思:既要承认资本、发展资本、发挥资本的正面效应,又要超越资本、扬弃资本、限制资本的负面影响;既要使生产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又要使这种生产不致变成"过度生产";既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又要转变消费观念与方式,科学引导消费,实现消费的科学化、生态化和文明化。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立体透视的几个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是生态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生态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还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对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进行立体透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理念上的一场革命。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实现。转变粗放的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需要付出更加持久而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同样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有待开拓和创新的领域。以理念—实施—风险防范为思路,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载体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系统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举措,不仅利于建设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工业文明催生的崇尚物质财富消费的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本身不可持续之间的对立,是今日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诸多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要想摆脱危机,必须超越工业文明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现与世界观,开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此,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主导性需求升华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阶段性发展的最根本性标志,因此,人类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物质性需求升华为社会性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主导思维与行为方式从工业文明的零和博弈转变为共赢.在上述发展目标调整和思维与行为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下述一些举措应是当务之急:科学地设计健康,可持续的人类物质财富消耗标准;创建全球治理的新体制,寻求B模式新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恰当再分配的途径与机制,实现全人类物质性需求的基本满足;建立指导社会文明建设的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赵克志 《当代贵州》2011,(21):20-21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与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是要回到原生态状态,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