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荀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思想家,通过阐释荀子“化性起伪”的礼义之要途、“守静持学”的礼义之功夫、“重义思利”的礼义之核心,探究如何培养出“至善”“不苟”“以义制利”的君子对于注解荀子哲学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理论价值。君子“全而粹”即内外兼修,即对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关注对于当代青年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改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现状,应当引导大学生秉承儒家博爱理想,践习儒家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借鉴儒家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念,坚持儒家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领悟儒家仁礼并重的人格内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儒家崇尚君子型人格、希圣希贤,力求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弘扬仁爱、道义的道德志向,心忧天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等等,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的确立、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责任的培育、道德品质的提升、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卢运山 《理论学刊》2007,3(8):107-110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求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批判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吸收其合理内核,弘扬其积极因素,对促进新型义利观的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深。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君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人格标识。君子人格中含有"立德树人"的传统,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可学可鉴的完整体系。弘扬和培育现代君子人格,符合当代文化发展的潮流,有助于解决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中的现实问题,可以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6.
儒家大致从不惧、敢为和中道三个方面对勇的涵义作了深刻阐释,同时基于伦理主义的思维定势,认识到勇并不纯粹是善德,它必须借助于其他伦理范畴加以规定,这就是勇必须有仁、有义,必须合礼、好学和知耻。先秦儒家虽没有提出"勇德"和"勇气"的概念,却在思想体系中阐述了"勇德"、"勇气"和"勇力"。儒家还对勇作了明确的等级和类型区分,提出了小人之勇与君子之勇、野蛮之勇与义理之勇,大勇与小勇,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和士君子之勇等类型。当今中国急需深入挖掘和弘扬以儒家勇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勇德思想文化资源,以作为培养国人血性人格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简论儒道释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自有其自由精神的儒家"入世的自由",道家"忘世的自由",佛教"出世的自由",以及三者会通的超越的自由精神.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传统自由精神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正儒家肯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儒家主张"见得思义""以义制利""以义克利",行"义"获"利";其"义利"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儒家学说十分关切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义"排在第二位。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依照儒家的"义利"观念,"义"与"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面临且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肯定义利兼有,是儒家人物辨析"义""利"问题的基本前提,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如  相似文献   

9.
所谓"企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特质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智、仁、勇"君子人格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结合,是"知识"、"品德"和"智慧"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儒家诚信作为一种人格美德和社会道德规,作为一项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仍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其积极价值与意义。儒家"诚信"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资源,并且儒家"诚信"思想还具有现代价值。根据对当前我国诚信危机的根源分析,提出我们要合理运用儒家"诚信"思想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成长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世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相似文献   

12.
儒家倡导和推崇两种理想人格:一是"君子人格";一是"圣王人格"。它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探寻传统与现实的契合点,促成儒学与现代领导学接轨,合理设计和努力塑造现代领导者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略论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价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对当今现实的价值关系的选择上,还表现在未来理想价值目标的确定上.儒家学说对人的价值理想追求是以"君子"为标准,儒家学说中认为"君子"应当具备"文质彬彬"的素质结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可受大任"的责任能力、"和而不争"的处世态度、"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儒家这种"君子"人格特征的价值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姬立玲 《求实》2006,(Z2):11-12
(一) 从炎黄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奋斗精神.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论渊源于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十分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积极进取意识,这种意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总纲.  相似文献   

15.
“君子曰义不曰利”,是儒家学说的金科玉律。早在2000多年前,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即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讲得更明白:“何必曰利?”由于儒家弟子的不断阐释演进,特别是随着儒家被奉为封建思想的正统,重义轻利、将义利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便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的治学精神弥足珍贵。他毕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因有“出世”的精神,他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有淡泊明志、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公共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重要杠杆.从公民意识到公共精神再到公共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视角,也是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基本视角.增强公民意识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公共精神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关键和核心;养成公共行为习惯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目标和愿景.  相似文献   

18.
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雷锋的奉献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忠心向党、克己奉公的"赤子"精神;热心助困、舍己为民的"傻子"精神;潜心履职、忘我进取的"钉子"精神;倾心付出、取义舍利的"孺子"精神。党员干部弘扬雷锋的奉献精神,就是要坚持:为党奉献,忠诚于党,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为民奉献,以民为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为岗奉献,爱岗敬业,永葆旺盛工作热情;为义奉献,淡泊名利,正确对待荣辱得失。  相似文献   

19.
孟子以性善论为前提,将孔子之“仁”发展为“仁义”并举,形成了“居仁由义”的理想人格特征,这一理想人格配以浩然之气的培养,成就了孟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当代,重温孟子“居仁由义”理想人格,仍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要注重培养和塑造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塑造公民的浩然之气,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论儒家的自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桂钿 《学习论坛》2008,24(8):70-72
<周易·乾卦·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患.""天行健"是比喻,"自强"是核心,"不息"强调的是持续性.在这句话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自强"."自强"代表着儒家的普遍观念,表达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自强"首先表现在独立性上,表现在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自主上.在生活道路上只有自力更生,临危不惧,勇于殉道,才能保持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