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促进了生态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生态德育的理念应运而生。生态文化是高校生态德育的基础,对高校生态德育具有规范的功能、渗透的功能、凝聚的功能和认知的功能,为高校生态德育的构建提供了突围路径。高校必须借鉴生态文化理念,构建生态德育模式,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而且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建设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在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范式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化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生态感染力,以承担起营造生态文化,创建生态大学,培养生态人格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系统本身存在多样性的特征,包括生命系统中执政党和参政党的互补性、执政基础的广泛性;环境系统中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传承的变异性,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文化基础。党既要坚守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又要坚持对多元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如此才能增强执政党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化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即:搭建教育平台,增强广泛性;利用文化资源,加强创新性;倡导生态实践,重视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人学是人类关于自我的认识和探讨的理论和学说。荀子人学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荀子总结前人对“人”的认识并以儒家为基础、融汇百家的结果,其显著特点就是在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差异和对立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二者的统一与和谐,以及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谐的现实途径。因此,对荀子人学进行考察,就应当把它置诸先秦文化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并对这一背景予以审视。一、奴隶的解放与“人”的觉醒人的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的问题是在“人”被发现以后才出现的,而“人”的发现即人对自我的认识则是伴随着人类自身力量的发展和自主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地说,它是以奴隶的解放和“人”的觉醒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锐生 《新视野》2000,1(5):39-41
一、全球化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迄今为止,在学术界对全球化的研究中,文化方面的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少,在这方面有不少混乱的观念。  首先是所谓“全球化文化”的问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似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民族文化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与民族文化无关的(非民族的)全球化文化。但事实上,这样的全球同质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同化趋势的出现。据说,文化趋同是现代化社会的特征。有人引证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墨子刻的话:“正在现代化的社会与已经现代化的社会,不仅在追…  相似文献   

7.
他,从警8年来,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获得“青年执法标兵”“微笑北京交警之星”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他就是宣武区交警支队广安门大队交警孟昆玉——一个被网友称为“京城最帅交警”的“80后”。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自觉地把党史研究和宣传融入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布局之中,利用党史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动担当起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文化职能也在改革中逐渐转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这与我国的文化体制尚未改革调整到位,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并未完全实现有着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家琴 《世纪桥》2011,(5):115-116
大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和解决的途径论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与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支付能力为基础,即人口的发展速度、消费和人口结构与分布必须与自然资源保持最优比例,实现最佳结合.人类要摆脱人口增长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必须树立以理性为指导的控制自身数量的意识,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一波高于一波向中国涌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知识分子吸取了历史教训最终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历经近代以来的文化探索和选择之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其成果主要体现为:提出了人民富裕的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生态理念,开启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全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存在。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文化相遇的场域,文化身份问题在不同的主体与他者的相遇中逐渐凸显,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根据异质文化影响程度的不同,文化身份在当代社会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构建正确的文化身份观,既需要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差异语境的自觉体认,又需要坚持传统文化,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其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倡导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孕育了毛泽东思想,使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提升文化自信应充分吸收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其外延涉及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当代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始终是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核心问题.中共处理传统文化问题有何历史经验?在不少学者看来,中共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左"与极左,这似乎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对于这种观点,学术界长时间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回驳或考证.本文选取中央苏区时期这段中共革命史上最激进的时间段,详细地考证了中共的传统文化政策与实践,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角度,清晰地证明了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极力反对旧文化,反对传统礼教,倡导妇女解放,反对迷信旧俗,另一方面对于民间文艺进行了大力传承与利用.因此,笼统地认为中共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是在最革命的时期,中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对城市和谐的建设至关重要。在文化视野下,我们构建和谐福州必须深入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找寻她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台湾开始出现政党轮替后,选举成为政权更替的主要方式,相应的政治结构和权力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呈现蓝绿对峙的大格局,出现"双首长制",但"第三势力"在台湾政坛上并未成长起来、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蓝绿两极分化和对峙可谓台湾政党轮替后最显著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9.
贵州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近代以来中国革命过程中,在贵州地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融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浑然融合生成的一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本文试图考察贵州的红色文化的发生机制,并将之置于“长时段”的视野之下,意在突出贵州的“地方性”在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学术界关于贵州红色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文化权是村民重要的宪法权利,在宪政视野下行使村民的文化权只有通过搞好村庄的文化建设才能实现.本文研究了宪政支撑下村庄文化建设的使命:从认同到归属;宪政支撑下发展村庄文化的平台:社会心理;宪政支撑下村庄文化发展的途径:大众化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