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春梅 《人民论坛》2012,(35):32-33
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政治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政治理论体系。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科学发展观为研究切入点,阐释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基础,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之处,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革命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性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在品质,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中得到鲜活的体现。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代表工人阶级的革命利益,直接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服务,体现出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列宁以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己任,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原则立场、持之以恒的革命战斗精神;列宁不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敌人,也时刻把反思的指针对着自己,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3.
课程与文化密切相关,课程既承载着文化,又传承着文化。《文化生活》课程正是这样一门充满文化意蕴的课程。这一课程无论是从它的自身来看,还是从它的教学过程来看,都体现了其应有的文化品性,即课程设置上的文化品性、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2009年,发生了不少与政府和政府官员有关的“雷人”事件,经过网络民意等公共舆论的强烈拷问、质疑后,最终成为社会关注的争论中心和公共议题,从而在局部或个案上曝光了一些政府部分不合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电摩标准之争、“甲流”防治中的作伪、钓鱼式执法以及罔顾公民权益的强制拆迁等等,就是此中典型。所幸民意经常胜出,推动了政府管理的些许进步。  相似文献   

5.
贾雁飞 《求索》2012,(12):134-136
宋初士人赵湘,北宋末期士人崔鶠及南宋初期士人范浚都写过不同版本的《姑苏台赋》。三篇赋创作的时代不同,内蕴却异曲同工。本文力图透过这三篇不同版本的作品,剖析其背后映射出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这些作者为代表的宋代士人的品性以及士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没有人不希望被抬举。 因为被人“又抬又举”的感觉实在美妙,胜过坐竹轿子上峨眉山的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城邦政治超越了个体与类二元分立的政治模式 ,它把“共同生活”作为“人的条件” ,以此塑造了政治的本原。它以理性化的制度安排来落实“共同生活”的意义 ,实现了理性化的制度形式与人的存在价值的内在统一。政治不仅以系统、缜密、具体的制度安排来确保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而且更需要作为“人的条件”的“共同生活”这一本原 ,这是希腊城邦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立法程序的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武俊 《新东方》2002,(1):27-31
立法程序是指具有立法权限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当过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进而使立法活动彰显和实现程序正义的制度设置,也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协调利益;中突,规制社会秩序及配置社会资源的合法路径和正当法律程序。现代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公开性、交涉性和自律性等基本品性,这几大品性是现代立法程序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的重要标识。通过解读立法程序的基本品性可以使人们对现代立法程序的“庐山真面目”有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敏 《人民论坛》2014,(6):200-202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充满了对人性解放的张扬和对正义制度的追求,这对于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一系列改革以及反腐败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文章从马克思的国家伦理观、人类本质论和人性解放理论入手来考查马克思政治伦理的时代性和超越性,从而透析我国政治生活树立“以人为本”、加强官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晚明小品文不同于传统的山水文学和济世文学,它是一种带有商业气息和都市嘈杂的休闲性文学。都市生活的嘈杂,并未影响到晚明文人对于生活、对于文学闲适韵味的追求,晚明文人内心对自娱闲适的追求,使其笔下的小品文在世俗喧闹中透出了静默雅趣,这种噪中之静既有儒家的冷静,也有佛家的禅静、道家的虚静,可谓有静有噪,静为噪君。文人求闲,是当时畸形的自由空隙间的产物,也是对畸形政治的一种软叛逆,减少或缓解了当时文人的不安和焦虑,也促成文人追求心灵的自适成为一大时尚。这看似与当时文人放荡不羁的世俗生活相悖,却正是晚明文人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传统文人追求品性、思闲静的身心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学静态特征在晚明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王焱麒 《前沿》2014,(23):65-66
古往今来人们毕生都在寻求自身的价值。人类始终不渝地把关注自己命运的现实和未来作为追求的动力和目标,思考和寻找自己的价值。而价值观的建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人类真正的自我认同,表达了人类对从现实生存状态到理想状态的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在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中,对人的价值的形成、本质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刻、精辟的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探讨人的价值以及引发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需要本身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确认和明证;人的需要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政治需要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需要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满足既是人的发展的确证又是推动人自身实现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和塑造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的塑造两者在目标上具有同一性,在方式上具有相互渗透性,在任务上具有相互交融性。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塑造,有利于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媛 《理论月刊》2007,(11):170-172
人的本质不是一种既成的存在,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自我创生的,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构成人的发展过程,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看,人的本质是劳动,这一层次构成人的类本质,即人的劳动本质;二从是人与人的区别层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层次构成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人的本质的层次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又要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代发展的突出需要。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与经济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合理 有益和有效率的体制,采取这种取向的改革,在人的价值问题上,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科学的人的价值观,使人的价值更合理地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张光雄 《创造》2019,(2):14-16
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的职责就是讲政治,党校名校,就是强调党校是学校,是搞学术研究的地方,是要用学术讲政治的机构,我们不仅要讲政治,更要请清楚政治背后的学理支撑。具体结合党建的教学科研工作,笔者认为,用学术讲政治有两个核心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如何加强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只有读懂人的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重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所以,需求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根源.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讲党性和讲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利珍  徐维新 《前沿》2005,3(12):153-155
当代中国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厉行法治的根本要旨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最终落脚于推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因此,对于法的价值与人的发展二者关系的研究便被置于凸显位置。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二者关系研究的意义价值做一阐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献微言。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发展。把握人的本质和价值及其实现,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前提。在讲授“人的本质和价值”这一问题时,有三个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即讲清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内涵;讲清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讲清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王金情 《前沿》2013,(20):49-51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活动,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引导人的需要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内在基础.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盲目性需要加以引导.要正确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以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