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英 《思想战线》2004,30(6):80-83
大学生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基本环节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2.
浅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修养与实践并重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鲜明特征。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互脱结、甚至背离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体系 ,作为评判社会个体道德水准的客观标准 ;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准则 ,使人们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 ,为实现知行合一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创建文明健康的道德环境 ,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张学浪  李俊奎 《求索》2012,(11):212-214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是一个人品德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推动着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其道德品质与人格。从道德情感的生成角度来看,传统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至今仍未能清楚地区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阶段。不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这一生成过程划则可分为"情动——感应"、"体察——理解"、"内化——移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曹根记 《桂海论丛》2011,27(3):56-58
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新阐释,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者道德关爱和道德责任的重要体现。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统一、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以及道德人格与道德责任的统一。对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伦理学解读,有助于从伦理层面正确认识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很重视道德意志问题,只不过,采取了与西方不同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主要不是放在因果关系中去理解,而是从决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诠释,强调道德意志的实践意义,即在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中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持的能力,重视道德意志对于个体道德的生成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道德意志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其地位和作用,探讨了道德意志的修养与培育及意志自由问题,试图为了解传统儒家的道德意志学说提供借鉴,为构建现代道德意志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人生观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基础上的。一个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必然有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高尚品德。为此,我们将科学人生观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科学人生观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相结合。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要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如对《中学生日常行为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9):90-90
罗春洪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增强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能力,其着力点是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为此,应通过强化道德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认知,发挥道德评价的导向作用陶冶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感,完善道德制约机制、增强党员干部的道德意志,培育良好的道德习惯修炼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依赖于他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当个体对于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及其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会对某些道德规范产生需要,伴随着情感体验,就有了实现这些需要的行动动机和为了实现这些需要而要克服困难的道德意志,三者结合起来,才形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品德。道德品质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就是个人自觉地抉择行为,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控制行为、调节行为。这个过程的心理机制就是道德信念的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指出:道德信念是道德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一般是指人的道德观念素质和道德活动能力素质的总和。道德观念素质中主要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等。道德活动能力素质主要包含人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道德素质外化的表现形式为人们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人们的主观能动地选择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中接受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和一系列道德观念,这些观念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反复传递,不断发展、调整、巩固和深化,逐渐成为相对稳定的道德素  相似文献   

10.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修养》课是知识课,所以要求晓之以理;它是思想课,所以要求动之以情;它是行为课,所以要求导之以行。我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三种基本成分,它们三者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下,经过一定锻炼而形成起来的。在教学中,能实现上述三个要求,就是我们引导学生从道德认识发展到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的一个合乎心理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培育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第一要义。我们要通过强化大学生公益认知和公益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3.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设置必然性。只有当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来说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道德自律包括:获取道德认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进行道德反省;养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杨丽英 《前沿》2004,(9):122-124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 :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存在内容单一、道德价值取向混乱、联系实际不够、重道德认识教育 ,轻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培养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道德人格是人的文化实践的凝结。文化实践是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的来源;文化超越产生道德需要,文化冲突孕育着道德情感,文化矛盾是道德人格的发展动力;文化理性引导文化人性,是道德人格的评价准则。置身于文化经济时代,现代人对文化具有旺盛的需求,深受文化影响,其道德人格塑造应选择本土化的文化立场,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深入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憎、喜厌等感情,也是人们的一种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际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尤其是对于个人坚持道德原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和履行道德义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道德认识的提高为选择道德行为提供了认识基础,但并不能保证就能够实行道德原则的要求。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黑格尔法哲学中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道德的逻辑发展.故意和责任、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是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恶与善相对立而存在.恶意的客观表现是恶行,违法和犯罪是恶行的表现形式.但问题是,不法行为是否就是不道德行为?文章进而阐明了法和道德的关系,论证法和道德性.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马克思毕生追问的理想和目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自由置于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标志等重要思想,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经济人 ,还是道德人 ,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 ,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 ,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 ,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 ,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 ,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 ,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余纯 《人民论坛》2012,(23):198-199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