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词义的理解“法律移植”为舶来语,是西方比较法学中的一个常用词,用以说明一国(地区)对他国(地区)既有法律经验的采用。据《辞海》解释,“移植”指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或移入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使它逐渐长好。通常,“从植物学术语的角度,移植意味着整株植物的移地栽培,因而有整体移入的意思。但是,从医学术语的角度看,器官的移植显然是指部分的移入而非整体的移入,而且器官移植还可以使人联想到人体的排他性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的过程。”因此,有学者进而指出:“法律上的‘移植’显然是医学意义上的移植,而非植物…  相似文献   

2.
法律移植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移植概念为舶来语 ,应理解为对外来法的继受。法律移植是自古贯今人类法制史上的普遍现象。有六种因素影响法律移植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民族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宗教因素。当代世界法律移植有两个新趋向 :法律走向国际统一化和以经济法律移植为主。在我国移植外来法中应注意 :优先考虑法学理论的移植 ,移植先进的法制 ,移植周密完善的法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法律传统。同时,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移植和借鉴他国法律成为我国法律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各国的法律文化土壤不同,移植法律的冲击力亦会有所不同。法律移植这一理论问题已被学界关注多年,相关学术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法律移植与法律全球化联系甚密,几乎与之同步,2001年方有大量的相关论文被发表,2001年之前研究亦有只是成果鲜少。因此本文所谈之法律移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移植。  相似文献   

4.
法律移植与法制现代化是近年来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法律移植对实现我国法制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围绕研究法律移植对实现法制现代化的作用、目的以及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对策和建议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但在法制现代化的方向和界定标准方面,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法律移植在法治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法律完善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对法律移植基本概念、基本形态进行概述,对中国法律移植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归纳,从清末、民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主要法律移植的途径和措施进行总结,并从广泛比较,择优移植、立足中国国情,超前移植、以政治为高度,以经济为基础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法律移植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从法律移植的方向、移植过程及法律移植中出现的不适应阶段分析了我国法律移植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最后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对当代法律移植方面的新思路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法律移植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法律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凸显.日本学者大木雅夫在其《比较法》中提到:“不知别国之法律者,对本国文化便也一无所知.在国家的框架之中仅以国境为界构筑的法学,只能是一种贫乏的科学.”本文将对法律移植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并从法律移植的内部构造剖析法律移植的风险,就如何进行法律移植等问题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法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吸收大大促进了法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律移植是对外来法的继受,在法律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本文从法律史的角度总结了法律移植的发展规律,阐述分析了法律移植的范围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法律移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辩诉交易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及法制背景,从刑事司法价值取向、法制原则、诉讼模式、辩诉交易双方的资本等方面考察,我国现阶段不宜移植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法律移植就是法律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从近代开始就一直在法律现代化的道路上频繁移植国外法律,那么法律移植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法律移植理论对于实现我国的法律现代化能起到什么作用?本文就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0.
法律移植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产物,任何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但是各国家或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增加了文化交流的难度,因此所移植法律必须与本国的传统结合起来,实现法律的本土化。协调移植的法律与本土资源会使得固有文化得以传承,又能与世界接轨。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进行法律移植时就必须充分考虑本土化的问题,即使在诸多领域法律日益趋同化的今天,本土化依然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symbolic and cultural as well a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what I term xeno technologies. I argue that these biomedical technologies, which aim to prolong individual human lives through the sacrifice of animal bodies, generate considerable anxiety and pose many intriguing issues for health care lawyers. In part, the concerns engendered by xeno technologie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incalculable risks they may pose. This, coupled with public distrust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s of risk, undermines scientific attempts to present them as benign technologies. In this paper, however, I suggest that xeno technologies provoke a deeper cultural unease by raising, in acute new forms,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concerns about bodily mixing and rejection which challenge traditional notions of (human) self identity.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xeno technologies render human and non-human bodies vulnerable and penetrable, pose multiple challenges to the animal/human boundary. In my view, they should force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notions of kinship, which should extend beyond the ȁ8easy caseȁ9 of human kinship with other great apes. Rather than addressing this issue, however, healthcare law makes valiant attempts to shore up the animal/human boundary. Such efforts at boundary maintenance may be traced at various sites, including the regulatory regime under 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ct 1990. I argue that lawȁ9s efforts to grapple with the ethical challenges posed by biotechnologies are doomed to incoherence unless it confronts the unreflective speciesism underpinning law, which designates animals as property and serves to obscure our kinship with them. My suggestion is that health care ethicists and lawyers should instead seek to expose the myriad ways in which biotechnologies may prove oppressive rather than liberatory for those who are made their human and animal subjects.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娟 《河北法学》2005,23(4):2-5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土地被大幅度征用,失地农民随之应运而生,他们的权益因法律规定不完备、法规执行不到位、法治意识不健全等法律缺陷的存在而无法保障。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失去了诸多的权益。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从法律视角来看,关键是适时立法,确保政策供给;依法行政,防止滥用职权;严格执法,维护法律尊严。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画卷不断展开的过程在法律层面的一个显著体现就是各种新兴权利不断展现的过程。新兴权利之新既可以从以时间和空间为核心的形式标准来判定,又可以从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情景为核心的实质标准来判定。新兴权利的产生在根本上乃是因应社会的发展而在法律制度需求上的自然反应,而新兴权利与旧有权利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不仅始终贯穿于法律权利实践的始终,而且彰显着权利发展的真实样态。  相似文献   

14.
论域名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培樟 《河北法学》2006,24(6):142-146
域名本是与计算机的互联网协议地址相对应,用于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层次结构式的字符标识,然而,域名之上却承载着某种的利益.尽管因该种利益目前还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承认为一种民事权利或知识产权而不能成为域名权利,但凡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域名的域名注册人的利益均普遍受到各国法律的承认和保护,换言之,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域名之上承载的利益属于未权利化的合法或正当利益,即域名权益.同时鉴于域名权益与知识产权的相似性,则可以进一步认为域名之上承载的利益应为一种类似于知识产权的新型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15.
法权的构成及人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权不是权利主体单方面的行为自由,而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涉及与权利对应的义务人及义务,也涉及国家保护及救济的责任。法权有其特殊的构成。法权总是按自己的构成来回应社会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如要转化为法权,也必须适应法权的结构特点。在人权的法律保护中,法权正是以其特有结构来回应人权要求的。法权一方面需要以基本人权为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正当性根据,另一方面,法权的实现又受到经验领域条件的制约。要能确保人权的实现,法权应当是价值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保险产品的多样化与经营机制并未有机相辅,新《保险法》仍未修订的原则性条款使司法主体在保险诉讼案件中难以掌握具体法律标准,司法裁判的结果不能有效均衡保险争讼双方的权义配置,须在民商法和经济法双重法律范畴内考察保险关系,以保险立法理论和价值理念为进路确立保险纠纷解决的归责标准。  相似文献   

17.
精神权利最初源于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对尊重个人创作和个性的要求。德国的先验唯心主义和法国的天赋人权学说从人的主观权利和自然权利的角度论证了这种要求的正当性,并进而涉及到人的主观权利和作者人格的联系。19世纪这种联系扩展到作者和作品之间的一般联系,并被确认为作者身份所因有的最高人格权。但在精神权利制度化的生长过程中,20世纪30年代以降,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精神权利呈现弱化和软化处理的趋向,具有一种从纯粹的自然权利蜕化为某种制度安排工具的倾向。从权利制度化的角度看,这种趋向是对市民社会发展变迁的理性反应,对解决版权交易市场中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存在的紧张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引玲 《现代法学》2006,28(4):89-94
婚姻权利是现代法的内容之一。婚姻权利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以结婚权、配偶权和离婚权为内容的,发生人身效力和财产效力的民事权利,是配偶身份利益的法律保障,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核心内容。婚姻权利的行使对于权利个体及社会都须有必要的限度。具体表现为其一,为保护权利相对人的限度;其二,为保护公共利益的限度。只有对婚姻权利的限度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才可能实现法律设立的价值与目的,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19.
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早已被写入我国人权白皮书,但对生存权的理解和论述依然是众说纷纭。要发挥其人权保障之价值意蕴,必须确立生存权为个人享有的基本人权之地位,同时确认生存权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0.
论法人人格权制度扩张的限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自然人人格权及由此类推得出之法人人格权制度发展的近代路径会发现,所谓法人通过扩张其精神性人格权而成政治实体的政策担忧,实为对法人制度扩张主攻方向的误判。在人格权扩张明修栈道的掩护下,法人借助其类推自自然人的广义财产观念指导下的法人财产制,跨越了公、私法律界限,这使旨在防范法人公法化的法人人格权类推适用中的种种限制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应将类似监督之注意力转向法人财产制度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