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解放与社会和谐是马克思倾其一生的理想追求。对马克思来说,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规定和途径。劳动解放是人的自由联合劳动取代雇佣劳动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消灭人的异化了的生存条件,在自由的联合劳动中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劳动解放在促进生产力解放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关系向自由、平等、互助互爱方向发展,使社会得以和谐。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正义思想建构的基本范式。在马克思看来,传统的正义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脱离了原初的对象和轨道,所以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重新考察正义具体的历史形态。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发现作为资本主义正义观念基本概念的劳动所有权实际已经转化为资本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所有、劳动与正义之间呈现的不是和谐统一,而是内在冲突。马克思同时还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经济范畴具有历史特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暂时性的思想,揭开了资本主义正义原则具有所谓超历史性的自然性和永恒性的意识形态迷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建立了完整的所有制理论,同时提出了内容丰富的财产所有权理论。马克思主张区分所有权与所有制,消灭异化劳动下的私有财产.他所主张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不产生异化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回到马克思,就是要建立公共财产与私有财产一体保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产制度,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区别于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集经济、政治、精神、自然异化于一体的批判理论体系。马克思对异化现象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不仅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而且为我们考察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为什么要"舍象"非物质生产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究时,认为可以"舍象"掉非物质生产劳动.学术界对马克思这一论述的理解多有歧见.实际上,马克思"舍象"非物质生产的原因在于非物质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进入数字社会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并不是绚丽的乌托邦,它仍然符合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形象。一方面,数字生产同19世纪的工业生产体系一样,将世界上的诸多元素转化为其数字化的数据,并用一种新的体系凌驾于人与社会之上;另一方面,如同工业社会的生产体系造就了风险社会一样,数字社会也造就了失控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不在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在于资本对数字技术和生产的资本主义式的占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关键在于实现数字空间中的共鸣,通过放弃掌控的关系,让人重新回归自己的本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试图从自由的角度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由具有摆脱偶然性、在活动中对象化自身和在共同体中实现自由三个维度,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却破坏了这三个维度,马克思是基于自由而不是基于正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的,自由为马克思提供了谴责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总体上而非仅仅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在各个阶段对"生活者"概念的理解。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生活者的存在,认为生活者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异化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考察了生活者经营生活的状况,认为"生活过程"的概念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唯物史观的中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重新从消费的视角出发解释生产,指出将物质生活作为"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过程来把握,是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而产生的理论路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的破坏,将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破坏视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劳动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具有手段和目的两重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全面揭示劳动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经典理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劳动范畴和劳动价值论一直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读的.马克思关于"劳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和生活的乐趣"的思想被悬置在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体系以外,这是当今社会工具理性盛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等"现代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源.劳动的手段意义是永恒的,劳动的目的价值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是使劳动的手段意义向其目的价值过渡的历史时期.因此,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还要逐步实现对劳动本身的占有.  相似文献   

10.
把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和公正看做反剥削不仅是狭隘的做法 ,而且得出的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相对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归根到底取决于一种底蕴深厚的自由思想 ,最好根据异化的观点来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 ,而不能只把剥削理解为无酬的剩余劳动和物质剥夺。马克思反对那些以权利为基础的主张 ,但如果以马克思自己的推理 ,他本来会接受某些权利。马克思有合理的理由来反对某些“资产阶级”权利 ,他认为它们是异化的根源。因此 ,如果我们接受马克思对作为自由对立面的异化的批判 ,那么我们所提出的权利就必须避免或克服异化。马克思与自由道…  相似文献   

11.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错误在于把劳动理解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把劳动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建构了所谓的概念帝国主义;把劳动视为雕琢自然的活动,导致了对自然的支配。据此,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反自然的,马克思主义是反生态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判,根本性错误在于单向性思维,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对自然支配的人类学。马克思把劳动界定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得劳动具有亲自然的性质。劳动的亲自然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合生态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的批判,划清了自身与支配自然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始终充满着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怀。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探索的基点是现实的人。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包括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两个基本层面。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构建,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说,必须铲除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层面来说,它依赖人本身的积极作为,即人成为健全的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真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具体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有机统一、人类主体性与自然先在性相协调、人化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两大"和解"等观点。在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中,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解决现实生态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两条思想脉络:其一是启蒙思想,推崇理性和进步,并强调生产力的增长;其二则是浪漫主义思想,主要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以恩格斯和第二国际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通常强调马克思思想中的启蒙因素,而忽视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探讨马克思思想中的这两条思想脉络,并着重阐述马克思关于创造性劳动和人性需求的观点,以及这种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提出了一种比罗尔斯的资本主义批判更为深刻的批判。本文认为马克思拥有一种含蓄的正义观,它可以通过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得到进一步巩固。这种巩固预设了马克思的正义观与罗尔斯的正义观在根本上并非不相容的,两者之间的任何不相容之处都可以通过扬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市场经济异化的批判中的一些次要内容得到解决,这比单独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或罗尔斯的理论来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现象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永恒伦理"赖以存在的基础。一方面,对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对"永恒伦理"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另一方面,对资本与活劳动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分析则是马克思对"永恒伦理"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权与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和平等等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把对资产阶级伦理观的批判性分析进一步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分析联系起来,揭露其本质和历史。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资本主义的支配下,人的生存方式被彻底改变了。通过控制以信息通信技术和新媒体为依托的信息网络结构,资本也在隐秘地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状态,使人全面处于信息异化状态。对信息异化的资本逻辑批判,即是对信息通信技术、信息传播媒介因被资本控制而引起的异化现象的全面批判。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信息商品化、劳动化和意识形态化背后的资本逻辑批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异化的消弭只能通过彻底消灭数字资本来实现。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社会主义的存在是克服数字资本内在矛盾的真正力量,它将成为信息公有化和消灭信息异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休闲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休闲活动领域日渐拓展,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现实感得到空前凸现。马克思本人并未对休闲理论进行过详细描述或议论,而是将其隐匿在卷帙浩繁的文本当中。因而,需要将马克思的休闲理论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系统的逻辑建构。马克思的休闲理论主要由四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概念和范畴构成,分别为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其中,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基础,自由思想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幸福追求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通过将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这四个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逻辑清晰的统一体,从而使马克思的休闲理论成为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工会博览》2008,(19):16-16
劳动争议是发生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20.
和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一样,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Negri)也是以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的。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法则的强调之外,内格里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在社会主体方面的理论贡献,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有着两种主体性的社会体制,其中一个主体(资本)通过强迫劳动和强迫剩余劳动支配另一个主体(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衍生物,而是一种真正对立的主体,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打破资本的逻辑和资本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社会。对工人阶级主体性的探讨是内格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他的这一研究也是跟当代意大利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意大利的区域政治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为其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作为内格里的代表作,为我们提供了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对内格里后来思想发展的认识。这里编发的是《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的英文版由吉姆.弗莱明撰写的前言和由三位译者哈里.克利弗、迈克尔.瑞安和毛里齐奥.维亚诺分别撰写的导论部分,希望有助于国内对内格里思想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