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奋起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正是在这全民要求抗战的形势下,在原河北省宛平县七区(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安家庄村),诞生了一支农民抗日武装队伍。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5,(12)
<正>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毛泽东的指示下,1937年7月8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是8年抗战中毛泽东新闻活动的开始。在以后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毛泽东充分运用新闻宣传的武器,以高超的策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抗击日寇侵略,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3.
刘学礼 《党建》2014,(9):24-26
正中国共产党最早号召全民族抗战,始终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始终艰苦奋战在抗战最前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全民族的代表者,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坚强意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伟大历史作用。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缅怀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战。从1931年“…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人》2006,(15):52-53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回族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和影响下,不仅在华北地区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还在沦陷区大后方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的抗战宣言,向全国同胞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城乡的回族同汉族人民一道立即组织起来,发表宣言,散发传单,集会游行,并开展募捐支前活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5,(1)
<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一战争中,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全民族抗战旗帜,毛泽东促进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7.
<正>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全民族抗战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与壮大,全国党员人数从全民族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后的120多万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作为八路军第129师政委和中共太行分局书记、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对这一时期党的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为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民族大抗战。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一家兄弟,抗战期间戮力同心、共赴国难,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独特的历史内涵。重温闽台抗战历史,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闽台同胞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增添了全民族抗战和台湾光复历史极为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抗曰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  相似文献   

10.
刘会清 《理论学刊》2014,(2):120-12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朝鲜族是最早参与抗战的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的积极参与,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也是朝鲜族形成的关键时期,朝鲜族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他们最终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整整70周年。那场历时14年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全民族抗战,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惨烈、艰苦程度,以及中华民族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是空前的;广大军民表现出的抗战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为壮烈、英勇和可歌可泣的,值得全民族世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0,(17)
<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取得伟大胜利的全民族抗战中  相似文献   

13.
《求是》2014,(14)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这对于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万众一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  相似文献   

14.
温金童 《新长征》2014,(9):22-24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共鸣。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抗战精神,一定要充分认识什么是抗战精神,充分认识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场战争中,既有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有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往的研究对后者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壮举的揭示,分析其特点、作用及影响,以真实、客观地展示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全貌。(一)“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平津抗战、上海“八·一三”抗战、台儿庄大战、徐州战役、武汉保卫战等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士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给日军…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之后,不断扩大侵略,把贪婪的魔爪伸向华北,并于1937年又进攻卢沟桥地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燃遍整个中国大地,每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都坚决地参加到抗战阵容之中,抗战怒潮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澳门爱国同胞与祖国人民一样,同仇敌汽,共赴国难,不仅纷纷组织各种抗日救国社团,积极开展支援祖国抗战的筹募、宣传、慰问等一系列活动,而且一些澳门青年还踊跃返回内地,奔赴抗战前线,直接投入了对敌战斗。梁捷就…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遭到自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亡国灭种之危险,在这个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开展了全民族抗战,显示出中华民族凝聚向心、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使联合全民族各阶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成了必需,而且有了可能。”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早日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九三七  相似文献   

19.
50年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部分的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而且“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是民族精神的大胜利。正是抗日御侮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团结认同,促成了全民族的觉醒,从而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20.
短评     
《党建文汇》2014,(9):15-15
抗战精神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69周年.一路从苦难中跋涉而来的中华民族,倍加珍惜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没被仇恨笼罩.没在打击下一蹶不振,反而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自强自立、独立自主成了全民族的共识.和平发展、改革创新成为全民族的信念.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