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背景下,劳资矛盾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而资本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资本与劳动力量的此消彼长,资本日渐成为当今世界的隐性统治力量。而资本扩张与发动战争历来就是"孪生兄弟",尤其在金融资本占主导的背景下,垄断资本与战争的关联度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类世"表明,我们居住的地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已进入继"全新世"之后的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在这个自然力量和人类力量相互交织,决定彼此命运的新阶段,只有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力限制在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余地",才能实现人与地球的共生、共存和共荣.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各国普遍经历了工人实际收入增长放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劳动力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再生产劳动力的费用,也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劳资双方的竞争中,资本总是处于支配地位.70年代以后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化落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会的力量受到政府打击,使二战后建立的劳资力量的脆弱平衡被打破.近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会化程度降低,工人集体议价在工资决定中的影响被削弱.保持劳资力量的基本平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为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应当注意采取措施以提高劳动者在工资和劳动条件谈判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查尔斯·泰勒在最深切的意义上将世俗主义看作一个人类经验的问题,并以此批评了他所理解的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对世俗化的解释也可被归为一种化减论证,即资本的力量带来了世界和人的去神圣化。本文作者认为,泰勒对马克思的理解过于简单、武断,从而忽视了马克思那种较为复杂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出的真理。在作者看来,马克思虽然承认资本的去神圣化作用,但他更为强调的是,人和世界不是被资本剥除了它们的世俗本质,而是被资本亵渎了。资本主义揭示出的是资本对人、对神圣事物的暴力。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社会的货币力量认作一种宗教力量,一种颠倒的力量,一种亵渎的力量,一种创造的力量,而非属人的力量。这是某种唯物主义,但不是靠简单地把人类历史还原到经济动机或过程或一个因果联系的世界就能得出的唯物主义;这也是某种世俗主义,但不是所谓在资本主义撕下宗教的面纱时暴露出真实世界或真实自我的一种化减故事。  相似文献   

5.
文化批判的抽象概念是对20世纪大众消费导致文化成为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的产物的描述。文化成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系推行其影响力的手段。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如下问题: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振兴文化批判?文章聚焦资本主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生产体系的诸多变化,认为有关文化的转化、意指、传播和争论等过程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深深地融入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之中。因此,探究基础设施和技术如何造就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劳动力的个人力量如何利用了供应链中固有的脆弱性,又是如何应对支撑当代资本主义的网络化组织机构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的总体目的就是使文化发挥反抗资本主义的作用,并反思批判和意识形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也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以此分析危机前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为我们认识危机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危机前的阶级结构是:以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阶级力量膨胀,劳工力量被削弱,中产阶级被挤压;危机后的阶级结构是:金融资本家未受实质打击,力量继续膨胀,中产阶级继续萎缩,民众在觉醒,劳工力量在壮大,但是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资本的力量。基于以上阶级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不会走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之路,大资本将进一步右转,但是超越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运动将最终壮大。  相似文献   

7.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定位的关键问题。尽管与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希望将人类社会纳入某种合理的秩序当中,但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当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本质是在美国霸权基础上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它是帝国权力、资本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以"普世价值"为名)的混合体。这种中心—边缘范式的全球化必然是不均衡与不公平的全球化,也是瓦解地方知识与道德秩序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带给人类的,除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必然伴随着中心对边缘的压迫、资本无序扩张的混乱以及边缘地区文化的灭绝与道德的解体。当代世界的失范尤其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边缘地区的混乱,正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弊端的集中体现。而恰恰是认识到了这种弊端,并力图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公正、不道德的弊端,才有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体理念。这一理念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超越,而且在权力、市场与文化三个维度上对人类既有的全球化体系进行了重大的重建,而"一带一路"正是这一伟大实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世界市场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扩张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又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既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平台,又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力量;它既造成了资本主义由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扩张的趋势,又为某些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提供了凭借力量;它向人们表明,封闭性和狭隘性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特征,而现代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资本主义的支配下,人的生存方式被彻底改变了。通过控制以信息通信技术和新媒体为依托的信息网络结构,资本也在隐秘地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状态,使人全面处于信息异化状态。对信息异化的资本逻辑批判,即是对信息通信技术、信息传播媒介因被资本控制而引起的异化现象的全面批判。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信息商品化、劳动化和意识形态化背后的资本逻辑批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异化的消弭只能通过彻底消灭数字资本来实现。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社会主义的存在是克服数字资本内在矛盾的真正力量,它将成为信息公有化和消灭信息异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正义思想建构的基本范式。在马克思看来,传统的正义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脱离了原初的对象和轨道,所以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重新考察正义具体的历史形态。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发现作为资本主义正义观念基本概念的劳动所有权实际已经转化为资本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所有、劳动与正义之间呈现的不是和谐统一,而是内在冲突。马克思同时还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经济范畴具有历史特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暂时性的思想,揭开了资本主义正义原则具有所谓超历史性的自然性和永恒性的意识形态迷雾。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与斗争中,英国工党始终站在劳动一方。虽然由于全球化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作为工党选民基础的传统蓝领工人阶级在人数上已经大大减少,英国工党的战略与策略都不得不进行调整,但它仍然还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政治代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在老牌、典型资本主义的英国,工党虽然不可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工党既无力也无意推翻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而只是对它修修补补,所以英国工党随时都可能重新执政。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一方认为,从"内在的"尺度来看,资本主义并非不正义,马克思拒斥用"内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是用"外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这场争论被引介到国内后,在2005年前后开始成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也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了这场争论。争论的深入开展,为更好地解读马克思关于正义的思想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启发,同时也为与正义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资本全球化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和资本统治、物役经济与拜物教——在更普遍层面上的表现和拓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非但没有淡出历史,反而更显示出它的理论和现实的说服力。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这一武器,科学认识资本全球化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审视全球化有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维度出发,对资本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历史性进步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站在历史辩证法主体维度的立场上,依据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资本全球化必然要被人类历史发展所否定而过渡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主、客体维度统一的立场上,得出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产生全球化的根源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力量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迪蒙和莱维在《资本复活》(Capital Resurg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一书中将新自由主义主要归结为金融资本力量的复辟。金融资本这个概念已经被马克思主义作家使用一个多世纪了,它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含义是指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 而且共同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另一个含义是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10日http://www.counterpunch.org网站刊登了美国学者洛仁·戈尔德纳题为《虚拟资本与资本主义终结》的文章,认为1973年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美国虚拟资本爆炸性增长,迫使日本、德国也采取金融化模式,这给世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也给世界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作者认为,1973年以来的资本主义危机和以前危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的长期隐蔽萧条,资本主义进入慢性死亡阶段。作者认为这表明资本主义不再能推动社会,并据此提出对未来社会经济的18点计划,以重新启动社会发展。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模式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国家 )实行的国家干预下有所缓和。 2 0世纪 80年代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调节达到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忍的极限 ,随着资本积累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为了摆脱危机 ,金融资本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为名 ,加紧了资本对劳动、“中心”对“外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并妄图以新帝国主义战争来镇压全球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 ,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骤然加剧和深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陷入结构性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由于其制度内在逻辑矛盾而走向灭亡 ,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说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劳工就是此根本力量的承载者和推动者,其中就包括成为"半边天"的女性劳工,尤其是青年女工,由于自身素质、生理特征、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制约,她们是极易被社会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但是她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样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诉说着青春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导言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力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劳动力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但实质上并不自由。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多数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他们除了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即资本家阶级,没有其他的办法生存下去。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同时占有工人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随后成为资本进一步积累的基础。其后果便是收入和社  相似文献   

20.
王晓明 《南风窗》2014,(23):92-93
100年前梁启超说,中国将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与人类进步事业之间的最后的决战之地,看起来,觉醒的年轻人抢在资本的全面攫取之前返回家乡,守住土地,创建新乡村,正是这决战的一部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