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正 《瞭望》1989,(Z2)
“官倒”倒钱,“倒官”倒权。这二位倒爷,在当今的“倒”坛上,大显身手,各领风骚。前者,是经济头脑,从商;后者,是政治头脑,从政。不过,“倒官”以后有了权,亦可进行“官倒”;可见同为“倒”,“倒官”较之“官倒”,又高出了一个层次。 无论是“官倒”还是“倒官”,在“倒”的过程中都打着官的印记。“官本位”的观念与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蔓延了两千多年;如  相似文献   

2.
作思想政治工作,最后的效果应该是作“通”而不止于“作过”。有些同志做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满足于“作过”,而忽略“作通”。其实,“作过”与“作通”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作过”并不表示已“作通”,只有“作通”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作通”,要用无数个“作过”才能换得。常听到一些政工干部叹息说:“某某的工作我们已作过  相似文献   

3.
“好古”     
薛涌 《瞭望》1992,(52)
“好古”本是一个很值得珍重的字眼。孔夫子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许,韩愈发动文学革命,也以“古文”相标榜。至于那些干脆以“好古”为自己的名字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了。 到了近代,世风大变。“新”取代了“古”,甚至“古”和守旧、落后等等联系在了一起。“好古”一词,自然颇遭冷眼。常用的是“复古”,属罪大恶极之类。 然而,尽管“新”潮席卷天地,成了主导20世纪的时尚,好古者中却总有顽固如初的。比如蔡元培时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广东以“急先锋”、“探路者”的响亮名字领跑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但是今天,头顶我国“头号经济大省”殊荣的广东,说的越来越多的两个词是:“标兵”和“追兵”。广东人想明白了:面对来自全国和世界的激烈挑战和竞逐的强大压力,广东人必须实现自我超越,必须实现从“标兵”到“追兵”的角色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提倡做官的要勤政廉洁,“爱民如子”。这样一来,做官的也就成了“民之父母”,“父母官”成为地方州、县官的代称。他们自认为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是他们养活了万千“子民”。事实恰恰相  相似文献   

6.
“杀猪老师”,全称应该是“杀猪的当了老师”;而“宰牛校长”,当然也就是“宰牛的当了校长”。这样的奇闻发生在河南某县。该县张陶乡某村的一个办学点,一名原来的屠户因身体原因无力再杀猪,就转行办起了学校,而“老师”就是他和他的妻子。无独有偶,在该县的另一个乡,一个杀牛卖牛的摇身一变,竟成了“校长”。他招了近百名学生,教室是老房子,桌上还供着神位。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所谓的“学校”已被责令停办,所谓的“老师”和“校长”也已被责令离开了神圣的“殿堂”。这应该说是令人欣喜的,但由此引发的思索却是那样沉重。近年来,随着各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太原铁路分局介休工务段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在班组中探索创建了凝聚队伍的政治“小核心”,讲“经”说“法”的学习“小先生”。把关监督的安全“小纠察”,解疑答难的思想“小大夫”,精神文明建设的“小阵地”,服务职工的生活“小后勤”的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六小”格局。“六小”格局以育人为根本,把班组作为锤炼职工过硬本领,培育职工职业道德,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主战场,使班组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  相似文献   

8.
下军棋,司令、军、师、旅、团、营……一级压一级,等级森严。下级如何举措,完全取决于敌我诸“上司”的布置。下象棋,则一扫等级观念,“车”也好,“士”也罢,只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尽可依其自身特点发挥作用。“卒”虽小却可杀“车”,“帅”虽大亦难免“御驾亲征”。军棋“死”,象棋“活”这恐怕是更多的人偏爱后者的主要原因。两种不同的棋规,使我联想到了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9.
言及选人用才,人们曾经“一边倒”式地赞成“拿政绩来”!理由是,千优秀,万能耐,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政绩上;拿不出政绩,“天桥的把式”,服不了人。事实胜于雄辩,人家“为官一任,致富一方”,同那些“年复一年,面貌依旧”的从政者比起来,当然就显得倍儿香。所以,“只认政绩,其余一概不问”,虽然不能这么说,却尽可以这么去做的。究其心理渊源,或许是人们在饱尝了“假大空”之苦后对务实之举的绝对认同,坚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政绩成了人才竞争的唯一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10.
高峡 《瞭望》1995,(28)
谁都明白:一个健康人的标志是壮,不是胖。一个企业“健康”的标志,也应是“壮”,不是“胖”。“壮”,即量多,质优,品种新,销路畅,效益好。“胖”,即量多,质劣,品种旧,销路差,总产值虽高,但效益不好,甚至亏损。“胖”,在计划经济时期,还可“胖”下去;但进入市场经济,面对激烈的竞争,就难以“胖”下去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不少地方制订了诸如“八不准”、“十严禁”、“十禁止”之类的廉政规定。遗憾的是,许多“不准”的禁令并未得到很好地遵守,不少制度甚至流于形式,成了摆设。分析原因,并非制度本身不好,主要是督察工作未跟上,“不准”的“下文”不到位。 一项制度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两件事办得漂亮、利落,让人忍不住就想喝声彩,叫个好。 一件是天津的“大地走红”事件的处理。去年10月初,有艺术家在天津的水上公园搞了个叫作“大地走红”的大地艺术作品。万把红伞的铺陈,给天津人带来了很新奇的感受,也带来了一点小小的诱惑,由这诱惑而导致了一点没面子的尴尬,一万把伞几天丢光。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一万把伞回来得也很快,10月下旬,“大地”又重新“走红”。这个“魔术”是谁变的呢?是天津市委。天津市的领导者们用的是“小题大作”之法。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南方一家晚报刊登 文章,将“社”“资”与“体” “用”强行撮合,提出了一 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命题。但直接导 致我这篇短文的并不是那个命题, 而是3月11日《学习时报》关于两部 《劝学篇》的史料。 “体用” 二字是一种从简的说 法,它所确指的其实是19世纪末洋 务派首领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 或全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 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时下,在看待“老实人?与“老好人”上,有一部分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以“老实人”代替“老好人”,或把“老好人”说成是“老实人”,使“老实人”的本质、人品被扭曲,吃了不少哑巴亏;而“老好人”呢?由于误当“老实人”用,却捞到了不少光环,得到了很多便宜。其结果,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受到影响,党的建设受到损害,党的形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5.
“民主自由永恒”、“民主万岁”的大幅标语和口号,在去冬的学潮中不时出现。那么,什么是“民主永恒”、”民主万岁”呢?真的有一个什么“永恒民主”象物质不灭那样永世长存?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就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和看法,提出来和青年朋友们一起讨论。民主不是一个抽象、永恒的概念“民主”这个词,起源于希腊文,其基本含意是指“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政权”,是指“多数人统治”的意思。我们今天使用的“民主”一词就是一个外来语。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公元前510年,“王政”被废除,建立了奴隶制贵族共和国。亚里士多德处于奴隶制严重危机的时代,站在中小奴隶主的立场上,要求建立一个以中小奴隶主为主体的共和政体,以缓和阶级矛盾。他提出了政体分类的标志,考察了审议、行政和司法系统之间关系,以及法治的主张,对后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俭 《瞭望》2004,(Z1)
“下访”多了“上访”少,这是一条规律。当然,“下访”不能是“假访”,要重效果,要当“水中锚”而不做“水上瓢”。各级机关应当根据客观需要,使“下访”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时下名日“××诀窍”、“××秘诀”之类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也颇受一些急于成才者的青睐。然而,提到“××基本原则”,“××法则”,似乎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其中的奥秘并不难了解:既然有捷径可寻,谁还想在充满荆棘的山路上一步步攀登呢?然而,我总是怀疑,“秘诀”和“诀窍”末必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有一位朋友,曾经一心想在文学创作上“一鸣惊人”,长期揣摩古今中外名作家的写作技巧,时过数载,“秘诀”已倒背如流,创作上却无甚建树。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位领导在会上批评有的同志传播“小道消息”,讥讽这些人“只长嘴巴,不长脑袋”,等等。会后,尽管这些同志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对这位领导的非“礼”语言十分反感。开展批评固然要以理服人,但讲理的同时还应以“礼”相待:尊重同志,用礼貌语言。这样讲出的理才能使人听了“入耳”,心悦诚服。反之,理讲的再正确,但态度是“有理不让人”,甚至讽刺、嘲笑,别人就很难接受。  相似文献   

19.
付晓 《瞭望》1999,(51)
“伯乐相马”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识别干部,发现人才。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者,“伯乐”是人不是神,由其主观性和局限性导致的失误难以避免。还有,“伯乐”固然在“相马”,“马”又何尝不在“相”“伯乐”?一些狡猾的“马”,投其所好,也有被当作“千里马”加以重用的可能。一句话,“伯乐相马”逃不出“人治”的局限。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马”的素质如何,要看其实际表现,“赛马”的优越性也正在于此。“赛马”是用规则来选拔的,不但有“法治”的优越性,而且能够营造社会正气…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在强调纪律、政策、法规之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虽然立了规矩,但“对策”不断,致使“方圆”变形或走样。 规矩不能生效,“对策”不断,症结在哪里呢?以我之见,“规矩”能否成“方圆”,不仅取决于规矩本身是否正确,而且关系到它的“可操作性”如何。亦即是说,“规矩”,在实践中要有一系列条件能使其不打折扣地被付诸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