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中国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引起全球关注的显学,这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近乎全方位的重视,也体现了国际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的学术旨趣。当今时代,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转型?如何在现代性论域中认识启蒙与中国?如何在比较视野中确认中国伦理与宗教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这些问题关乎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与中国文化认同的广度与深度。在伦敦国王学院访学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臧峰宇博士围绕这些问题请教了该校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新中教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唐小兵 《南风窗》2014,(17):72-75
<正>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极其艰辛、曲折而漫长,而在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中,精英与民众的关系是中国文化重建中最为关键的议题之一。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教美国孟菲斯大学的台湾学者孙隆基,其早年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在1980年代的文化热中,曾经以"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动,根源于乡村人文资本结构的转型:从计划向市场的体制转变,一方面使毛泽东时代积累的人力资本遗产获得了自主配置的自由空间,传统的"小农"家庭经济组织(社会资本)与传统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本)被激活;另一方面,中国人具有现代性的知识技能与理性人格也开始了新的成长过程.从而,人文资本结构转型与体制变革形成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的进一步推进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未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社会运动,正成为转型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么,近现代中国社会运动形成的遗产是什么?对今天的社会运动有什么影响?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应美国著名中国问题学者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教授的邀请访问美国。双方就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农民起义、共产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政治传统、以及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将对话整理摘编成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需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诠释和发展儒学,进而理顺其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需要接受现代政治价值的规训。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转型和发展中的作用,依其性质而言,可以划分为建设性功能和批判性功能。依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建构、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并努力实现理论转型,是儒学助力中国政治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立足社会政治实践,积极拥抱现代政治观念,杜绝不假思索地回归传统的激进理念和狭隘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陈星 《台湾研究》2016,(4):31-37
在战后台湾的政治变迁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社会结构变迁冲击下及与西方式政治制度的冲突中实现了现代转型,其核心部分如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关系网络等结构均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台湾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台湾政治变迁产生了持续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中的市场关系和政治民主应在强有力政权的领导下稳步向前推进.在改革政策上,首先选择经济改革而不是政治改革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努力的优先方向,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差别很大,因此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成为国家民主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完全有能力寻找一条既符合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同时又体现其内部极大差异性的政治社会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学领域,民主转型一直是备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透过转型国家喧嚣动荡的政治乱局洞察一波又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有着重大意义。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转型国家的治理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部分国家转型失败的根源何在?在立宪民主、分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等民主形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是什么?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光斌教授就转型国家民主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实质是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这次转变与西方的现代化不同,它一方面是在具有悠久历史的、颇为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另一方面又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进程中又恰逢西方现代化的危机及全球化的挑战.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总结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产生的,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1.
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长期被贬义使用的概念 ,被等同于文化保守主义或排外主义。到底该如何评价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 ,文化民族主义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本文在探究文化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后 ,认为文化民族主义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它首先是一种文化保全主义 ,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转型后的俄罗斯政治是否是民主政治,中国学者有不同的判断,但仍有某些基本共识,即俄罗斯正在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其宪政民主的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奠定,政治上高度集权,俄罗斯民主还处于转型之中,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学者认为,俄罗斯现行的政治模式别具特色,其原因在于:由于传统苏联政治模式的严重弊端,绝大多数俄罗斯民众都不愿再回到苏联的政治模式去;俄罗斯悠久的专制主义政治传统;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需要,以及俄罗斯领导人个人的性格。对于俄罗斯民主转型的后果和前景,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其政治转型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繁荣和民主的基础,是俄罗斯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从长远看,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个国家的政治进步,既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离不开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合理成分。每个国家的民主政治进步,既要遵循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律,也要尊重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外交为内政服务,如何在对外关系中实现这一长远战略目标?中国政府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出发,结合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政策,近年来形成和强调与周边和世界的“合作、和谐”的实践战略。为了实现发展,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玲 《南风窗》2014,(16):45-46
<正>中国知识界的使命就是思考如何将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与西方文明的优秀部分集成,升华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体系。最近,关于北京大学建立燕京学堂的争议搞得沸沸扬扬,校方说法是,建立燕京学堂、开设"中国学"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而什么是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如何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北大校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清楚,在学术界这些问题也还没有共识,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持续不懈地探索。鹦鹉学舌该结束了在当代中国,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是国人文化延承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符合时下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的时政刚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之问,有一种贯穿而相似的文化溯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本人提倡不仅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部分,共同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亚各国的独立和建国始终伴随着民主政治转型进程,虽然现代民主政治原则在该进程中得以体现,但是落后而稳定的经济状况、民族主义的兴起、精英合法性的存在、传统政治文化的遗留、公民社会的孱弱和极低的民主机制约束等因素依旧制约着中亚各国民主政治转型的顺利进行,各国"威权政治"特征明显。尽管道路曲折,但是中亚各国已经在民主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实质民主"终将得以实现,各国也终将会走向现代民主国家之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监狱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监狱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诞生,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的监狱与近现代监狱有着本质区别。明末清初伴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发展,西方列强的入进,国门逐步打开,西方文化思想逐步传播,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清末改良运动孕育而生,清末监狱改良也随之发生。传统预制发生了近代化转型,传统的旧式监狱相应地向新式监狱过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转移消亡的古老文明。在中国道德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主题内容。因此,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石勇 《南风窗》2012,(9):89-91
在关乎"中国走向"的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一种声音一口咬定,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真是这样吗?差不多100年前,面对中国落后而任人宰割的局面,知识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大拒绝"的姿态,并召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把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那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可能?河北师范大学张骥教授的新著《中华文化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