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官”字在群众的眼里变得不可亲近了,形象也不那么好了。“他们当官的捞足了,养肥了,真正为群众着想的能有几个”?当然,这不能责怪群众,是干部队伍中某些人吃、拿、卡、索、占等以权谋私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难怪群众对“官”员们另眼相看。其实,据《汉书》记载,“五帝宫天下”时的官,是掌秤的。“机者,钵、两、斤、钩、石屯,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秤看准星,。X儿要公平。所谓“官犹公屯”:官府叫“公门”,官车叫“公车”,法庭叫“公堂”,衙投叫“公差”,还有“公务”、“公文”等等。不知什么时候起,“官…  相似文献   

2.
曾在浙江瑞安官场红极一时、 被人称为“阿太”(瑞安士话, 对法力无边的神汉的称谓)、“他下组织部长”的陈仕松,终于在今年5月30日被押上审判席。因犯受贿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介绍贿赂罪、行贿罪4项罪行,数罪并罚,被法庭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这起轰动全国的“阿太倒官”大案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中终于有了初步的结果。然而“阿太倒官”一案却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警示。 警示一:只要干部不被自己的贪欲打倒,就绝不会被阿太之流“泡倒” 一个小小的瑞安市,被“阿太”陈仕松泡倒的官大大小小有30多名,这不能不令人震惊。人…  相似文献   

3.
考试≠民主     
干部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推行考试制度。它作为一种改革探索,本无可厚非,但称考试选拔领导干部的方法是“民主”则不太妥当。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考试是什么?考试是官考官,大官考小官,上官考下官,是少数人作多数人的主,只不过在试卷面前入人平等。考试录用官员不是民主,因为通过考试选用官员的方法中国流行过一千多年,从来没有给中国政治吏治带来过民主。何况考试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即使是真正的公平考试,也不能算作“民主”。能死记硬背的,不一定就是知识最广最深的,能言警带的L不一定就有实干精神…  相似文献   

4.
时下,有的干部官不大,但架子不小,下乡检查工作时,行要专车接送,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高档宾馆,玩要丰富多彩,买地考察时还要多人相伴,以众“星”拱“月”。群众谓之这样的“公仆”是“供菩”——被人供奉的“菩萨”。  相似文献   

5.
冯同旺 《学理论》2009,(30):19-20
由于社会变革中新旧思想之间的碰撞异常激烈,一些干部思想迷惘,甚至出现了跑“官”、要“官”、买“官”等丑恶现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加强对领导权力的监控,堵塞干部队伍中歪门邪道,遏制用人问题上的腐败现象,从严治吏,匡正用人风气,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力求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跑官要官是官场“痼疾”,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顽固性,上可以追溯到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中,跑官要官现象时隐时现、若明若暗,至今未绝。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加快,跑官要官这一封建陋习有所抬头,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党中央对治理跑官要官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中组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进行专项整治,架起了严禁跑官要官的“高压线”。  相似文献   

7.
谈"官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党政论坛》2004,(11):41-42
“官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为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所重视。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中国传统文献几乎无一不涉及“官德”问题。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是“惟治乱在庶官”,“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今天,党的领导干部虽然不同于旧时官吏,但从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共性着眼,人们通常也把领导干部称之为“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也就被称之为“官德”。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要求领导干部首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官”。在新时期的严峻挑战面前,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中…  相似文献   

8.
借势发挥     
“借势发挥”是借别人的势力而强大自己的一种做人策略。一天,汉武帝的驯马官和班固各骑一匹奉旨的枣红马风驰电掣般自西向东而来,当他们来到离目的地I5公里外的树林时,两人已是汗水淋淋、气喘吁吁,于是双双下马仰卧在草地上休息。忽然,从林中窜出四个手持长矛刀剑的强盗,其中两人用长矛逼住班固和驯马官,另外两人抓住了马缰绳。  相似文献   

9.
明嘉庆十六年(1537年),一场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磷。顾磷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史书上说他善于识人。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人特别受他的关照,不过,他关照的方法是让他“落榜”。  相似文献   

10.
某人口不足万人之乡,国家干部20人,而乡政府自行招聘的编外干部,却多达70人。这些被群众称为“临时官”的编外干部,每月每人享受固定工资百元以上,再加上各种补助,乡里对这批临时官每月要开支近万元。由于“临时官”在皇粮编制之外,所以这笔开销就只有向农民摊派解决。  相似文献   

11.
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12.
商正 《瞭望》1989,(Z2)
“官倒”倒钱,“倒官”倒权。这二位倒爷,在当今的“倒”坛上,大显身手,各领风骚。前者,是经济头脑,从商;后者,是政治头脑,从政。不过,“倒官”以后有了权,亦可进行“官倒”;可见同为“倒”,“倒官”较之“官倒”,又高出了一个层次。 无论是“官倒”还是“倒官”,在“倒”的过程中都打着官的印记。“官本位”的观念与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蔓延了两千多年;如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此言可谓精辟独到,发人深思。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样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他们在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往往就把自己看得很高,自认为做官就是高人一等,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发号施令,不愿深入基层察民情、问民意,信奉“做官就要有官样儿”,习惯于摆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对下属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对群众盛气凌人、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一句“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媒体的关注。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官到底该不该像官。张云泉是主张“当官不可像官”的,所以,他骑自行车上班,维修公共厕所时自己跳到粪池子里,在接待和处理上访时还总是赔礼赔罪赔钱……有些官员,出行有轿车,住宿进宾馆,吃饭入酒楼,平日里“一尘不染”,偶尔与群众打个照面也是拿腔拿调的,显出一番“与众不同”的样子。与他们相比,张云泉真是太不像官了。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村官”是个小得不能再小 的官,因为农村基层干部是不列 人国家干部序列的,在各级干部中也是层次最低的;也有人说,“村官”是个大得不能再大的官,因为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力量,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特别是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村民开始尝试自己管理自己,村官也开始由老百姓民主选举。于是,现任的干部们都在反复地思索:如今的“村官”应该怎样当?! 如果现职的村干部再搞长官意志、强迫命令那一套,理所当然地行…  相似文献   

16.
全 面贯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依法治“官”。干部道德失范是堕落腐败的前奏。被人称之为“道德的沙尘暴”的某些干部道德失范的问题 ,已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我们不仅要在依法治“官”方面花大力气 ,还应该在以德治“官”方面下大工夫 ,唯有双管其下 ,才能取得成效。一道德是内在的“自律” ,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对于制约干部的行为来讲 ,道德主“内” ,法律主“外” ;对于抑制干部的犯罪来说 ,道德治“本” ,法律治“标” ;道德“扬善抑恶” ,法律“惩恶扬善”。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最可靠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  相似文献   

17.
一位从抗洪救灾前线回来的朋友告诉我:在那洪水肆虐的日日夜夜里,素不相识的人手挽手,肩并肩,顽强拼搏,勇斗洪魔,当“官”的和老百姓、将军和士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相互间最通常的称呼是“同志”。他说:“每逢危难时刻,一声‘同志’入耳,倍感亲切和激奋;‘...  相似文献   

18.
李振广 《党政论坛》2012,(20):43-43
“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实际上就是台湾的“高考”。 台湾的“高考”起初并非“大学指定科目考试”,而是所谓的大学联考——从1954年开始实施的“台湾高等院校联合招生考试制度”。这一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大学部用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考生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随后各校择优录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军队干部来源渠道的不断拓展,部队“学生官”和“官学生”的能力素质纷争一直在院校、部队和“学生官”本人中争论不休。最近,我们针对西藏军区某团实际,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数据分析等形式,围绕如何提高培养质量、增强任职培训针对性、提升第一任职能力等问题对地方大学生干部队伍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干部上学岂可让人代读编辑同志:最近一位在某省党校任副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在职研究生班,学员多数是县处级干部。按要求,每月应来校上四天课,可实际上有些人一年难见几次面。那些“官学生”派个机关干部来听课,回去后“在读”干部看记录。这种“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