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权利本位”概念,认为它是“法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心”的简明说法;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尊重和保护人权,都需要树立“权利本位”意识;分析了树立“权利本位”意识的艰巨性,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基础、义务本位占主导、传统文化的熏陶、权利概念的混淆;提出了树立“权利本位”意识的途径和措施,即要强化宣传,健全法制,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代法律,其服务的核心对象不外乎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乃至国家主义。这些法律在本质上是义务本位的,是为利益集团说话的,几乎看不到权利本位法的影子。究其原因,以人治精神为宗旨难以确立权利本位法,为自然经济所束缚难以发展出权利本位法,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律体系难以衍生出权利本位法,传统文化中维权意识的缺失抑制产生权利本位法。  相似文献   

3.
《北京日报》日前刊登包心鉴的文章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公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这是“权利本位”。与“权利本位”相对的是“权力本位”。回望以往,某些改革不够彻底不够到位、人民群众不够满意的根本原因,是游离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调动全体人民积极}生这一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标,改革仅仅局限在机构内部,成为部分人的权力再分配。  相似文献   

4.
马克恩主义法学是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与法学发展的基石与主流,但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也存在着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认识不透彻而产生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进行历史之思和现实之辨,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时代转变的中心轨迹,从而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独立存在的以权利为本位的建构性的法学,这是我们看待马克恩主义法学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5.
泉庆 《唯实》2000,(12):66-68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这项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后 ,关于培养公民的法律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现代化呼唤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高法律素质的公民。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树立新的法律观念。这些新的法律观念包括 :( 1)权利本位的法律观念。权利本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的必然结果。利益在法律上的表达就是权利。搞市场经济必须以权利的设定为前提 ,这就要运用法律对权利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树立权利本位的…  相似文献   

6.
胡坚 《探索》2004,1(6):135-138
权利本位就是以权利作为法律的出发点、重心,其基本含义是指义务应当来源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从属于权利。主张权利本位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我国,权利本位为依法治国方略的观念基础,对于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确立这一观念,必须澄清各种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7.
权利设计是一种分配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这种安排。法律以权利为本位设计权利机制,传统礼制以义务为本位设计权利机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比较法律与传统礼制两种权利制度的安排,我们有可能得出一种新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我们把法律社会中强调天赋人权和个人自由的权利分配机制称为空间性分配机制,而在礼制社会中则是一种与空间固化的社会秩序相适应相互补的时间性权利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本位论”到“劳动者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祖强  汪水波 《唯实》2003,23(4):21-24
从“国家本位论”到“企业本位论” ,虽然标志着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利益主体和利益矛盾认识的逐渐深化 ,但还没有把个人的经济自由和财产权利纳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视野。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还是一种深层的制度构造 ,必须把劳动者个人的动机和行为置于更加本源的地位 ,以劳动者个人利益为基点 ,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和新的经济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9.
契约伦理与现代法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民  刘同君 《唯实》2003,23(3):41-45
法律的伦理属性表明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特性应当为契约伦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伦理的基本要素为个人本位、自由、平等 ,它与中国法制现代化所要建构的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存在很多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包括公共利益标准模糊、国家权威过重、补偿标准非市场化、补偿范围过窄等等,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体现“权利本位”的基本理念,设置民事前置程序、知情权制度、买回权制度、强制征收请求权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重新建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8):18-19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经济领域向市场、社会的放权,本质上是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回归。一项自我削权的改革,能成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其意义自是非比寻常。简政放权,正是从这样的高度和视野,诠释着现代治理的基本逻辑,蕴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明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制度,是由大学章程作为核心法律文件支撑的一整套法律机制。大学章程在高校既是一部"权利法",又是一部"程序法",是未来实现高校学生法治化治理的根本路径。当前存在的大量校生纠纷反映出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章程尚处于缺失或虚置状态。要通过大学章程实现高校学生的法治化治理,唯有树立权利本位思想,切实发挥备案审查制度的作用,真正重视高校学生的参与权,方可尽早实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依法治校目标。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人类共同愿望、具有很高认同度和极强感召力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谐社会始终是以“人”作为判定依据、核心要素和关注焦点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法治理念应当是“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4.
侯学华 《理论学刊》2012,(6):100-103
洛克是近代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先驱,他从“自然状态”入手,论证了公民“自然权利”的正当性.自然法在执行过程中有诸多不便,“以法律保护自由”就成为政治自由实现的前提.从这一逻辑出发,洛克认为,法律与自由实则是权力与权利的辩证关东,法律是自由实现的制度性保障,公民权利边界内的自由才是政治社会中得到法律保扩的自由.这一思想受到美欧革命者的推崇,也是美国宪政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理学在政治的框架里历经了数十年,逐渐从建国初期政治话语的附庸之中摆脱出来,在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之后初步展现了自身的生成逻辑和独立品格。但在新时期,中国的法理学在西方知识与中国模式之传统经验间,在“权利本位”和中国模式之“发展”“稳定”之间,在以“个人”为本的法理观与中国模式之以“人民”为本的法理观之间依然存在着矛盾。那么,在摆脱了政治修辞下的新时期的中国法理学该何去何从,将是当下法理学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从价值观视角解读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菊  王静波 《求实》2005,1(2):30-32
经济本位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它一方面催生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人沦为物的奴隶 ,造成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 ;人成为单纯的工具性存在 ,而非目的性存在 ;导致社会信仰危机和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在对经济本位价值观反思的基础上 ,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了从经济本位价值观向人本位价值观的转移。确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及其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把人本身看作是目的 ;消除异化 ,实现人的本质回归 ,最终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更加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保护劳动者,是各国劳动法的主要宗旨。中国入世后,劳动立法在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将会偏重于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劳动者,也就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祝福恩教授撰文认为: 1.继续解放思想要由理论本位转向实践本位。沿海地区在改革发展中走的是实践本位之路,是“做而论道”。而北方地区则是理论本位,是“坐而论道”,结果错失改革发展时机,致使经济社会发展次位不断后移。坚持实践本位,要躬身实干,抓大工程、大项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的学术价值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定位,过去学术界曾把这一文化主张视作保守主义的反动文化理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提出符合20世纪30年代思潮转向的历史趋势,"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及其所引发的思想论战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某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去年12月13月的《中国青年报》有一篇答读者问《民主:中国与西方区别究竟何在》。读了以后,感觉其中很多理论阐释完全未能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或与现实相矛盾。例如:“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因私有制带来的社会贫富的鸿沟,为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创造了条件,使广大人民第一次有可能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享有平等的经济社会权利。而经济社会权利平等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