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12月24日至1995年2月6日,我系为韩国外国语大学、公州大学以及培才大学学生举办了“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进修班,有33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进修班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及其基本政策”、“中韩关系”、“中韩文化交流”、“中国政党制度”、“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中国外交与国际新形势”、“今日北京”、  相似文献   

2.
1999年台湾“务实外交”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是台湾当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公开制造分裂达到高峰的一年,“务实外交”则是其推行分裂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年来,台湾当局以“两国论”为基调,通过各种手段加紧谋求国际承认,继续在国际上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然而,在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国际社会普遍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大趋势下,“两国论”碰壁国际,“务实外交”困境依旧。  相似文献   

3.
对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及部分政客、文人,大肆炮制、鼓吹“中国威胁论”,不时掀起阵阵反华舆论浪潮。自1992年至1999年秋,他们先后抛出几百篇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文化威胁论”等文章、评论和讲话,把中国诬蔑为“新的邪恶帝国”,是具有“好斗行为、正在崛起而且容易激动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1992年,被世界称为“邓小平年”,邓小平南巡被称为“使中国回到既定轨道”。那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中国人的观念和中国的经济都像被一阵旋风刮过。事后看来,这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是“飞”起来了。 新的形式同时伴随着新的矛盾。1993年,由于货币投放过量,造成了金融秩序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过于膨胀,财政困难状况加剧;股市热、债券热、期货热、房地产热伴随着资金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1993年的中国,大致上摆脱了姓“社”姓“资”的纠缠,令中国改革走上一条不归路。可是,另外一个问题仍然明显地存在着,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第一位事情,是“稳”还是“快”?是“改革优先”,还是“速度优先”?又想“加快发展”,又怕“经济过热”,这大致就是1993年上半年的中国人心态。 到了夏季开始的时候,“过热”之势愈演愈烈,一部分人疯狂收敛财富的行为已变得不择手段。此时,投资增幅前所未有;金融领域一片混乱;国债发不出去;银行支付艰难;财政入不敷出;物价一飞冲天;运力电力紧张;贪污腐败日盛…… 于是,“加快发展”和“防止过热”的天平,再不能够平稳如初。一方落下去,一方升起来,升沉起落之间,政府推出了新的方针:加强宏观调控。 同时,一场大规模打击贪污腐败的廉政风暴也徐徐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5.
221年10月20日,民进党召开全代会通过议案: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效力,等同于1991年的“台独党纲”。有人宣传这是民进党在“台独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联系民进党上台以来,陈水扁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等事实,人们不禁再次思考10年来该党的“台独转型”问题。本文拟围绕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令人目瞪口呆的长啸 当1999年元旦钟声敲响时,20世纪中国大总结的浪潮便更加汹涌澎湃。在这“百年中国总结”大潮中,一声疾呼长啸令人目瞪口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是中国自明清以来出现了每况愈下的“母亲危机”!中国母亲素质近700年来日益下降,一天不如一天!20世纪的中国由于五四运动激进思潮带来对“娜拉”的误读,更使中国母亲疾迅消逝,到得“文革”极左年代,到得今日商潮滚滚功利主义席卷神州,“中国母亲”已如熊猫一样濒临消亡!今日中国之政坛腐败奇闻,今日中国之无穷家庭悲剧,今日中国文化传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1997年本来是一个转折年。中国特色的“五年计划”使得中国的经济周期也带有自身的鲜明色彩,一般来说,是“两年过热,三年过冷”。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对中国经济1992、1993年狂热扩张后进入收缩  相似文献   

8.
时值中国农历春分时节,普京总统亲率千人代表团第4次访华,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一起为人们期待中的中国“俄罗斯年”揭开序幕。双方举办“国家年”是推进两国关系的又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国家年”的系列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两国人民彼此的了解,同时也展现了两国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1995年8月1日至29日,我系为日本成蹊大学学生举办了“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进修班”。在安源茂教授率领下,20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进修班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及其基本政策”、“中国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和特点”、“中日文化交流”、“今日北京”、“中国戏曲”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  相似文献   

10.
1986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任达(DouglasR.Reynolds)构思了“黄金十年”这一概念,涵义是说在1898—1907年这十年闻.“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日本在中国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而非侵略的角色。”在教育、军事、法律、警察和监欲等方面,日本都对中国有过“合作”和“帮助”,而且,清束的“新政革命”也确实很有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可以富     
2002年初以来,某些西方人士屡掀“中国行将崩溃”之论。 “中国崩溃论”源于托马斯·罗斯基的一篇论文。2000年,这位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发表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质疑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2002年1月,美国《中国经济》季刊的主编斯塔德维尔把中国经济比喻为“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他预言中国将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和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春天。北京“两会”。会议主基调可以用3个“和”字来概括: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宣示“和平发展”;对台湾问题,则主张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和”是中国传统思维、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为贵,和为先,和则久,和则两利,和气生财,和颜悦色乃待客之道,和风细雨尽显中国古风雅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营企业注定将记住1999年的3月,“私营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中占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1978年,全国14万城镇个体工商业者代表中国民营经济的阵容,“夹着尾巴”为温饱操劳  相似文献   

14.
赵炎 《法制博览》2010,(11):45-45
2001年,著名作家吴思先生出版《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创造“潜规则”一词,在中国娱乐圈的大力“推广”下,“潜规则”得到了迅速普及,并进而衍生为动词,比如“某某曾被某人潜规则”。2006年,中国女演员张钰成为“潜规则”第一人,随着媒体对“张钰事件”的大量报道和讨论,“潜规则”一词遂被广泛运用。“潜规则”尽管是个新词,但是,作为一种概念,则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5.
2015年毕业季又要来了. 这个毕业季最热的话题当属“211和985”带来的歧视问题. 何谓“211和985”,其全称叫“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大学计划”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前者简称“211工程”,后者因为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于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上提议“中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史言 《工会博览》2003,(9):39-40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日益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同工人群众的接近进一步深入。1920年以前,中国从来没有大规模纪念过“五一”国际劳动节。1919年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早期,中国向西方渐渐打开门户,很快,美国商人、传教士和其欧洲同伴开始涌入中国沿海港口和内陆河流扩展贸易和发展基督教信徒。1844年的《望厦条约》中,中国政府不仅给予了美国“最惠国”贸易待遇,而且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美国人还获得了“司法治外权”。十年之内,美国军舰已经开始使用中国沿海的港口以“保护美国的利益”,并偶尔从在上海新建的美国“租界”访问长江上的港口。为了在远东建立更加持久的“存在”,内战  相似文献   

18.
(一)今日之中国乃“世界之中国”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三个时期,并相应地把中国的身份概括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梁启超:《中国史序论》,载《饮冰室文集》卷34,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5页)。无论这第三阶段始于何时(梁氏大概是以18世纪末的“海通”为开端),至少自中国的孤立状态被西方坚船利炮强行打破以后,中国就已被纳入现代国际体系,进入“世界之中国”的发展阶段。这个历史经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价值体系与国际观。在中国人看来,这个西方主导的外部世界所奉行的是弱肉强…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日前,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有关规定,中国商业名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公告,正式认定2001年中国商业名牌。北京市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商业名牌企业”,西单商场的“三实”(实实在在的商品、实实在在的价格、实实在在的服务)服务品牌被认定为“中国商业服务名牌”。.(栏目主持人王丽葛文龙)西单商场荣获中国商业名牌企业  相似文献   

20.
一、会议概况 1994年12月5日—7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友谊宾馆联合主办了一次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的近70位专家、教授就“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教学与中国”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