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国家安全概念由美国李普曼于1943年提出,后来不断被修正。我国《无线电器材管理条例》(1955)最早出现国家安全概念,1982年《宪法》对国家安全有明确规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思想,丰富了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细化了国家安全领域。2015年新《国家安全法》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立法指导思想,兼采状态说和能力说。在法律层面认知国家安全概念,需要整体理解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等任务,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厘清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保障体系以及公民、组织的义务权利。  相似文献   

2.
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发表的《国家安全法的名与实———关于修订我国〈国家安全法〉的一点建议》一文中,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刘跃进指出,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一部名实不副的法律。他认为,在《国家安全法》的修订中要做到名副其实,一方面要“以实责名”,根据现行《国家安全法》的内容之“实”,以及这些年专家学者关于这部法律修订的意见和建议,把其定“名”为《反间谍法》;另一方面要“以名责实”,根据“国家安全”之“名”,以及当代国家安全现实和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制定一部与名…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附件三详列了在香港特区适用的全国性法律,并规定附件三所列法律可以按照程序进行增减。实践中,附件三所列法律也曾有过变化1。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国家安全法》中明文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有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统一的义务。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性质和现状,《国家安全法》作为一部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法律,应该在香港特区适用,具有必要性与合法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基本法》的精神。全国人大可按照《基本法》所规定的程序,将《国家安全法》(部分)列入附件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立法实施。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所的刘跃进在《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载《学习时报》2005年4月18日)一文中认为,由于“国家安全”一词过去常被用来指称情报机构和情报活动,因而在不少国家,许多被冠以“国家安全”之名的法律,其实并没有涉及整体国家安全,而是只涉及反间谍领域的反间谍法。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情况正是这样。1947年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法》,虽然超越了间谍情报领域,规定了“国防部长、国家军事体制、陆军部、海军部和空军部的条款”,但从非传统安全观特别是从系统安全观来看,它也不是一部符合…  相似文献   

5.
王京建先生在原有授课讲稿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归纳和仔细整理,形成了《国家安全法学教程》,并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此书共分九章,分别是绪论、我国国家安全立法的发展历史、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国家安全机关的职权、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法律责任、国外技侦与情报立法介绍。  相似文献   

6.
国家安全地方性立法,是指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立法意旨,或不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立法意旨,但部分条款又涉及国家安全的地方性立法,其兼有具体化上位法的实施功能、调和不同属性权力的协调功能,以及对上位法尚未规定事项进行探索立法的功能。我国国家安全地方性立法存在上位法废止后相应地方性立法未能及时更新、国家层面新法颁布后地方性立法未能及时跟进、地方政府规章越权规定国家安全事项或不当增设公民义务等问题,应通过集中开展立改废释工作、完善立法供求机制、建立立法评估机制等举措,开拓国家安全地方性未来发展的理论—实践双向路径。  相似文献   

7.
国家安全地方性立法,是指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立法意旨,或不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立法意旨,但部分条款又涉及国家安全的地方性立法,其兼有具体化上位法的实施功能、调和不同属性权力的协调功能,以及对上位法尚未规定事项进行探索立法的功能。我国国家安全地方性立法存在上位法废止后相应地方性立法未能及时更新、国家层面新法颁布后地方性立法未能及时跟进、地方政府规章越权规定国家安全事项或不当增设公民义务等问题,应通过集中开展立改废释工作、完善立法供求机制、建立立法评估机制等举措,开拓国家安全地方性未来发展的理论—实践双向路径。  相似文献   

8.
国家安全法学专家吴庆荣的专著《国家安全行政法基本论》2008年10月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一般行政法的理论为向导,系统论述了国家安全行政法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外国国家安全法的考量检讨和对我国国家安全行政实务的实证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安全行政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9.
《反分裂国家法》是依法治国、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的重要步骤,更是遏制“台独”分裂,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坚决完成统一大业的极为重要的一步。该法既具和平取向,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谓反对分裂和维护和平的高度统一,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的法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国家安全行政享有行政罚款权,但规定不完善。国家安全行政处罚中,从行政处罚到行政拘留,中间需要有行政罚款衔接,这样相关规定才能更合理,实践中便于操作。应以国家安全行政规章设定国家安全行政部门的行政罚款权。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律师制度同出一源,具有中华法系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政治、历史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又存在很多差异。两岸律师制度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律师资格、律师执业、律师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援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下,会计也在趋于国际协调,而海峡两岸关系密切,经济互动频繁,因此本文对海峡两岸在信息提供者、披露时点、财务预测更正更新、管理当局责任等财务预测制度的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差异,并提出中国大陆在财务预测制度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的刑事诉讼中,检察官是法定的侦查主体,而司法警察官是实践中的侦查行为者。在大陆法学研究者呼吁实行检察引导侦查的同时,台湾的研究者却在冷静地批判检察官作为法定侦查主体的严重弊端。台湾的侦查启动主要基于被害人的告诉、其他人的告发或犯罪嫌疑人的自首,而不履行特定的决定程序,大陆的侦查启动则以立案决定为前提。台湾的侦查终结由检察官决定,大陆的侦查终结则通常由公安机关决定。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及内地与港澳警务合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海峡两岸,还是内地与港澳,警务合作都指各方警察机关在防控、侦查、惩治跨境与互涉犯罪中,通过特定途径,相互给予支持、便利和援助.尽管缺乏共同的上位调整机制,且实现路径相殊、拓展进度不一,但海峡两岸及内地与港澳警务合作均属我国国内不同法域之间的区际警务合作.  相似文献   

15.
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台湾地区的刑法总体上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突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祖国大陆刑法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强化着刑法的社会保护。不同的刑法立场可以服务于同一部刑法的相同价值目标,而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一贯坚持严禁卖淫嫖娼的立场 ,在新刑法中有关禁娼的规定已经体系化。但社会上“繁荣娼盛”、“嫖娼无害”等错误观念干扰了禁娼行动的进程。而我国台湾地区长期沿袭公娼制度 ,虽然一度带来畸形的经济“繁荣” ,却又引起社会风气败坏 ,艾滋病流行、拐卖人口等刑事犯罪猖獗 ,其政治、经济的负面影响深远 ,对“繁荣娼盛”论者实为前车之鉴。目前 ,我国台湾政府一方面迫于舆论采取逐步取消公娼制的步骤 ,其防制未成年人性交易的措施值得称道 ;另一方面其禁娼政策流于形式化 ,使地下色情活动日趋严重。本文反思海峡两岸禁娼立法及其实践所得结论为 :关键应从严治官治警 ;其次应全面提高妇女的素质 ,包括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能力等 ;在禁止嫖宿雏妓即防范对儿童的性侵害方面 ,应与国际社会建立一致的严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法定继承是继承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大陆与香港、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法定继承方面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在"一国两制"的国家模式下,这些不同仍将继续存在。了解两岸三地法定继承制度的差异,不仅有助于继承立法的相互借鉴与完善,同时对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继承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主要组成部分 ,行政赔偿程序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受害人能否及时获得行政赔偿。海峡两岸对处理前置、赔偿诉讼与追偿阶段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区际冲突法上的公共秩序保留,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各复合法域国家的实践也不尽相同。两地间的国内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存在广泛的协调空间,海峡两岸区际冲突法中应当谨慎地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从司法程序的角度严格限制公共秩序保留的适用,在需要援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时,应首先寻求平等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轻易地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更不能使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成为保护地方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1月1日,在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良久呼唤及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呼声感召下,台湾当局终于做出有限制开放到大陆探亲的决定。自此,海峡两岸长达40年的隔绝局面逐步化解,两岸同胞尘封已久的接触与交往得以实现。在日趋频繁的民事交往中,两岸人民的通婚比例逐步增高,仅1997年,通婚人数即增至12 408对,且年均增长率在40%以上[1].如此迅增的通婚潮,引起了两岸法学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探寻两岸结婚制度的异同与整合,则成为保护两岸民众婚姻权益的先决条件和有效途径。一、结婚的要件(一)实质要件基于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