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月八号中午,重庆市珞璜幼儿园内,6岁的小思琦高兴地跑出教室,正寻找接她的家人.园长走到她跟前说:“小思琦,祝你生日快乐,这是你的生日蛋糕”,“谢谢园长”,“这蛋糕不是我送的”,“是妈妈送的吗?怎么没看见她呢”“也不是”。“那是谁送给我的生日蛋糕呢?”思琦大大的眼睛里含起泪花仍然高兴的说:“我终于有了生日蛋糕”。  相似文献   

2.
当我决定接受涛时,就注定要当后妈。涛告诉我:“他的儿子小咚倔强得像一头小牛。”在我的劝说下,涛同意在他出差的这个星期把小咚交给我。星期一尴尬的见面我第一次踏入涛的家门,迎来的是小咚充满漠视的眼神。“叫阿姨,”涛说。“我不认识她,叫她走。”小咚咬着嘴唇,眼光充满着仇视。星期二僵局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去年十一月八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为题,刊登了广州市东华西街环卫工人江淑莹参加“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获二等奖的图片新闻。看到报纸后,我大吃一惊。我是电台负责东山区采访的记者,竟对此事毫不知晓,太失职了。真是她写的? 但冷静下来一想,却又半信半疑:她,一位从事环卫工作二十七年的、上年纪的女工,怎么能写出如此有条有理的建议呢?难道是有人代笔?为了解开谜底,我给区环卫局挂了个电话。“找江淑莹吗?”一个清脆的女声问道。“那篇文章真是她写的吗?”我劈头就问。“哈哈……”一连串摸不着头脑的大笑:“你最好自己来找她谈  相似文献   

4.
首奖奖给谁?     
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第一期颁奖会上,当市长们向获奖者颁发了纪念证书和奖金之后,叶选平市长忽然问:“这个提建议活动首先是谁提出的?应该首先奖励提这个建议的同志。”这时坐在我旁边的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问我:“是你吗?”我回答:“是集体创作。”散会后,在电梯上,杨资元副市长又问:“这个活动是谁建议的?”我说:“原来《南风窗》设了个“假如我是市长”的专栏,后来市委宣传部一位同志建议开展“每月一计”活动,两者合二而一,就成了这个活动。”  相似文献   

5.
开心酒吧     
糟糕的问候一个女人向她丈夫诉说:“我刚才碰到以前的邻居琼斯太太了。”她哭丧着脸讲道,“我就问她丈夫可好,她回答说她丈夫已经不在了。我哪里晓得她丈夫已于上星期去世了,还以为他出门旅行去了,就想都没想地说……”下面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00,(7)
一个时刻怀揣《宪法》的人大代表,一个16年来每个星期二下午都接待选民的人大代表,一个把宪法和法律授予的监督权力认认真真来实施的人大代表,一个不怕别人说她“天真”和“发神经”的人大代表,一个常常让官僚们下不了台的人大代表,正在为我们每个人作着民主示范。对她的采访在我的尴尬中结束,因为我难以面对她最后对我提的问  相似文献   

7.
开心酒吧     
更委屈一妙龄少女嫁给一个老富翁。婚礼上有人指着新娘的背影说:“真是委屈了姑娘,看那老新郎,年纪都快赶上她爷爷了。”老富翁反驳道:“要说委屈,我比她更很屈,她爷爷只比我大两岁,可是我还得叫他爷爷!”  相似文献   

8.
有天路过闹市区药材商店,赫然被几个字慑住:“揭竿而起,重振雄风。”细细端详,原来卖的是一种进口壮阳药。我心里笑了:这老外也算能干,中国的传统词汇运用得这么妙——不对,还不是中国人为他们做的广告? 细细往前看,柜台上可真是“一片春光”:什么“男××——男人的春天”、“×××精——支支强劲”、“××神草——  相似文献   

9.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刚要出门,女儿叫住了我,她怯生生地对我说:“爸爸,你能预支我十块钱吗?”我听后不高兴地说:“不是昨天才发了十块钱给你吗?怎么,才过了一天就用完了呀!”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就主动给她发零花钱,每周十元,虽然不多,但也能解决她的基本需求。女儿从小就比较懂事。  相似文献   

10.
过埠新娘     
我陪同B女士登上了开往深圳的快车,列车徐徐开动,她终于抑制不住,抽泣起来。“姑娘,是出国去吗?”坐在对面的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侨老太太开了腔。 B女士只顾哭,没有理会她,是我代为点头作答。“如果我没有猜错,她一定是个过埠新娘。”过埠新娘是广东人对远嫁外国的姑娘的特殊称谓,我惊讶地望了这位慈祥的老太太一眼,情不自禁地又点了点头。心想:这老太太的眼力真不差! “她那位先生呢?”老太太大概从我身上  相似文献   

11.
清早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第一条信息:我属于点赞党……还配了两张图片,一张上写“过去的一年,你送出了8946个赞”,另一张上是“你收获了2852个赞”. 我的朋友圈里就有这么一个人,她是我的前前同事.在每个共同好友的消息里,都能看到她的“赞”.无论那些朋友的消息是一大早发的,还是凌晨发的,都能在评论栏里,看到她的头像.看多了我就有点儿纳闷:“她们没那么熟啊……”  相似文献   

12.
廖承志同志生前曾多次风趣地说过:归侨应起“桥梁“作用。我提个建议,“侨”字能否改成“桥”字。  相似文献   

13.
歌声与人生     
五·一前夕,当我再次电话采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时,她十分兴奋地告诉我:“贻训又给我书写了一幅‘声韵隽永’的条幅,我还把它挂到了原处,我真是太高兴啦!欢迎你有空到我家来看……”她电话中提到的“贻训”,正是我国“五十年代的保尔”——前中国人民志愿军  相似文献   

14.
阿灵     
杨建军 《工会博览》2006,(24):41-41
那日,我正在办公室看书,阿灵进来送了我一颗红艳艳的山楂。我故意高声朗诵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她听了捂着肚子蹲在地上“咯咯”地笑个不停。望着她那灿若挑花的笑脸,我的心一动,似水流年,30多年的生活磨砺,竟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一点沧桑的印痕……我和阿灵是中学同学,见面的第一感觉就是美:一袭朱红色的天鹅绒连衣裙,把一个  相似文献   

15.
俗语有云:旁观者清。这话不假。有时,很多很多事情在我们身边悄悄地变化着,我们自己却不知不觉。今年春节,有位内地亲戚来广州过年。看到我放在桌上的一盘禾虫,她觉得新奇,待我告诉她这五颜六色的禾虫虽样子难看,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时,她倒退三尺:“听说你们广州人吃蛇、虫、老鼠,原来是真的。”我让她尝尝,她连连求饶,我只好陪她到市场去。转了半天,她惊奇地对我说:“广州的市场有三怪——鸡脚比鸡肉贵,排骨比猪肉贵,鱼头比鱼肉  相似文献   

16.
初来澳洲时,见人打招呼,“同志”一词总是几乎冲口而出,好不尴尬。“同志”实在给我印象太深了,它曾是一个时代的最佳称谓。好像一喊“同志”,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然而在西方社会,“同志”常指同性恋者,吓得我不敢再喊了。渐渐地,我也入乡随俗,习惯以张生、王太、陈小姐相称呼。那天我到会计师楼办税务。电话铃响。秘书小姐拿起电话。旋即递与会计师,说:“要找××同志喔。”满屋哄堂大笑。会计师讪笑着:“又是一个大陆仔。”好些留学生乡音难改,非大陆背景人士平时喜欢拿“同志”来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时失业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一边找工作一边在楼下的房地产公司帮忙。名曰“房产经纪”,实际上是带那些前来租房的客户去看房子。没有固定收入,看一次房给10元“车马费”,做成一次生意收50元“介绍费”。 刘小姐是我们这儿的客户,她有一套房子让我们帮她租出去。刘小姐父母都调去外地,留有一套房子给她。后来她新婚不久的丈夫又与她离婚出国去了,他们的新婚“爱巢”又留给了她。别人多两套房子高兴还来不及,可刘小姐说:“新婚的房子让我想起很多不愉快的  相似文献   

18.
7月21日,早晨8点钟左右。广州人的上班高峰期。 黄华路中段,一座公厕前站着一名中年妇女以及她的两个小孩。大概是其中的小女孩想要方便,那个中年妇女对她说:“就拉在这儿。”她指指公厕前马路边的一块空地。小女孩蹲了下去,几秒钟后又站了起来,说:“我拉不出。”或许是本能上的羞耻感让她没法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地方便。那个母亲不耐烦地瞪着眼睛:“快点拉!”  相似文献   

19.
杨汉光 《工会博览》2003,(18):69-69
大姐的女儿小琼从师范学校毕业,面临分配难题。大姐知道教育局长是我的老同学,便请我帮助活动活动,她放下五百元钱,作为我的活动经费。大姐问:“五百元够不够?”我知道大姐生活困难,就说:“够了。”  相似文献   

20.
新搬来的邻居略带犹豫地问:“你是研究青少年的?”她见我点头,接着说:“我家小孩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也磨磨蹭蹭的,老师让我们去参加一个提高专注力的培训班,不知道有无必要……”“老师说的?你确定?”我这么一问,她再次犹豫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