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心一刻     
正上了出租车发现钱不够,好在附近有提款机。我跟司机说需要取钱,他说去吧。我问他不怕我跑吗?他乐了,你还能比我这车跑得快啊?我说,万一我躲起来呢?你该提出扣押手机啥的。师傅说,那我要带着你的手机跑了呢?我说,我拍过车牌了!师傅说,那管啥用!你手机不在我这儿  相似文献   

2.
1950年抗美援朝时,吕其恩任志愿军后勤部第5分部部长,我任第5分部22大站政治处主任。在一次交谈中,他知道我是新金县人,便问我,“你知道新金县的县名是谁起的吗?”我说:“不知道。”他就向我介绍了新金县县名的来历。他说:“新金县县名是我起的。1945年9月初,胶东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派我和邹  相似文献   

3.
凡是抗美援朝时跨过了鸭绿江的志愿军指战员,回忆起那战火纷飞、艰苦斗争的岁月,没有一个不深情地怀念着那时吃的炒面.著名作家魏巍在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里,就曾具体描述过指战员们在坑洞里一把炒面一捧雪的情景.但是炒面是如何来到前线的,知道的人却不很多.  相似文献   

4.
--听乡里说,调整种植结构,可以啥挣钱种啥…… --你知道种啥挣钱吗?没个能人领着干,种赔了咋整? 1997年春,青冈县劳动乡新中村的农民正为致富无门而愁眉不展时,孙财被派回新中村当了党支部书记. 新中村的老少爷们儿都知道孙财,那可是从本村走出去的一个能人.他曾在村里当过民兵连长,在乡办企业办管过销售,还干过个体.他见多识广,年富力强.他能回来挑头干,大伙儿自然高兴.  相似文献   

5.
正一1958年8月的一天晚上,稼先回到家里,跟我说他的工作有调动。我问他调到什么地方去,他说不能说。我又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他又说不知道。接着我问他,那我能给你写信吗,他回答不能。此后,稼先经常是一个电话打来,说他马上要出差。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问。我知道问也问不出来。每一次离开都是突然的,每一次回来也是突然的。回来一般是白天,突然就回来了,回来后吃一点东西就去休息;一般都是到了晚上9点,小车  相似文献   

6.
一个家庭组合10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鸡毛当令箭,不该激动的事激动,别人不夸自家夸.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要说下去. 我曾经问过许多人,你知道你娘的名字吗?回答是必然的.知道你奶奶的名字吗?一半人点头.知道你老奶奶的名字吗?几乎无人肯定.我就想,真可怜,人过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处,世上多少夫妇为续香火费了天大周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煎饼情结     
<正>一次周末,一家人准备回农场看望年迈的父母,吃过早饭便和老公一起到街上转转,打算买些东西带上,突然看见一个纸牌上写着杂粮煎饼的摊位,我停了下来,欣喜地掏出钱来要买2公斤,老公说你疯了,我神秘地说你知道啥,我老爸特爱吃这个了,这些年来我从没有在集市上见到还有卖煎饼的。父母见到我们一家人十分高兴,尤其是见到个子快比我们高的孙子,父亲又是问这儿又是问那儿。母亲慌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的状况是,"老百姓啥也不信,专家啥也不懂,媒体啥也不说,政治教育啥也没用。"因为你假,深入不了人心。这也是一种不老实。做文章不老实和做人的不老实是相同的。这里面有体制上的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代人从开始写作文就说谎。我也说过谎。我们都写过那样的作文,比如"我捡到一分钱送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问你叫什么名  相似文献   

9.
蓝波 《廉政瞭望》2021,(6):86-86
逗呢鞋带老是散开,耳机线老是打结,建议用鞋带当耳机线,用耳机线当鞋带。刚去买药,突然忘记药名了。药店老板说:“我卖药30年了,只要你说出药里的两个字,我就能知道是啥药。”我想了半天:“我只知道最后两字。”老板问:“啥字?”我说:“胶囊。”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商人见利可忘食。而银川市郊区良田乡盈南村党支部书记张平却相反,他放弃了年净收入20多万元的产业,去当起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有人不理解,有人说他傻,有人问他图个啥?“我是一个有十几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让盈南村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是我心中的梦想。”这就是他的回答:这些年,为了圆这个梦,张平付出了很多常人无法付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  相似文献   

12.
阮直 《学习月刊》2013,(15):11-11
说起还能吃点儿啥.我这眼泪就哗哗她。按说如今这兜里的钱多了.日子滋润了.讨个口福该是囊中取物一样容易了.可眼下就是不知道还有啥东西可以狼吞虎咽地吃.过去说长翅膀的风筝不能吃.长腿的板凳不能吃.可现如今就剩下吃风筝.啃板凳不会发生食品中毒事件了。  相似文献   

13.
三个筛子     
孙志昌 《党员文摘》2021,(1):M0002-M0002
一天,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到他跟前:"我有个消息要告诉您。""等一等,"苏格拉底打断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学生不解地问。"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的消息是真实的吗?""不知道,我从街上听来的。"  相似文献   

14.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15.
寻找圣人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正跪在地板上擦上面的水渍,而且每擦一下,都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 贝里奇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黑人说,是他帮着找了这份工作,让他终于有了饭吃。 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见他一下吗?黑人说,我是位孤儿,从小靠锡克教会养大,我很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使  相似文献   

16.
从小,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很生疏。他和父亲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因此很少交流。后来下乡当了知青,进城后,到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这中间他吃了很多苦,但父亲从来没有问过他。他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他,也不爱他。偶尔,他回到家中,父亲顶多问一句“回来啦”、“吃过没有”  相似文献   

17.
正1973年6月9日,革命圣地延安城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来这里参观访问。曾经在延安和陕北战斗生活过多年的周恩来,旧地重游,思绪万千。他上枣园,到杨家岭,趟延河水,登宝塔山,寻觅当年烽火岁月的踪迹,询问今日延安人民的生活。从宝塔山下来,他问陪同的地委负责人:"你们知道陈友才烈士吗?当年他被安葬在这宝塔下。陈友才同志死得很英勇。我一生遇过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就是这一次。你们要把陈友才等牺牲的同志情况搞清楚,将他们请进烈士陵园,给他们立个碑!"  相似文献   

18.
一阵山雨过后,空气像洗过一样清新。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位满头白发,脸上皱纹交错的老人。他不胜感慨地向我叙述了他当年当上蒋经国卫官的故事。 1941年冬,江西省大余县河口村。土福来刚吃过中饭,忽听见屋外传来一声极清脆的车鸣声,接着又听见刹车声。他好奇地跑出门外。原来是一辆天蓝色小轿车正在他家门口倒车,车开进了对门的茶棚里。十几个小孩团团围住了汽军,他们从未见过那么漂亮的洋式车(苏联进口车)。也许是土福来走在最前面,也许是他穿的土布棉衣露出的棉花格外引人注目,车上下来一位30来岁的人,走近他亲热地问:“小鬼,去丫山你知道么?”土福来怯生生地点头。去  相似文献   

19.
墁坪村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环境变美了、文化素质提高了,一跃成为"全区贫困山区小康示范村".不知道内情的人会问,一个边远偏僻、贫穷落后的山区村,凭啥能成为全区的小康示范村?因为,墁坪村有一个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信条     
我曾经问过父亲,你离休这么多年,回首往事有啥体会。老父亲给我说,无论干啥工作,特别是要当好一名领导者,他总结了四个信条。年轻时,我对这四个信条体会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老人的话确有道理。我父亲的四个信条.既是老人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一名老干部对后人的一种叮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