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WTO宪政的论断不断出现在学者的著述中,同时也受到WTO成员方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准司法的争端解决机制促使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以超越职权,能动地进行"司法造法"。而事实上,无论是WTO的宪政安排抑或是具体法律解释规则的规定,都限制了司法能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WTO协定第3条第1款规定:WTO应为本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的执行、管理、运作和进一步目标的实现提供方便,并对多边贸易协定的执行、管理和运作提供框架。 必须指出,WTO协定及其多边贸易协定,从法律性质上讲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调整的是各成员方的贸易政策而不是商人的具体贸易行为,这不仅涉及到各成员方贸易政策中有关进出口产品的关税税收、卫生检疫措施、贸易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进口许可证程序等各方面的关系,而且包括服务贸易、投资措施、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3.
认识美国宪政的起源与基础可以考察不同阶段美国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的变化,透过不同时期美国宪政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迄今为止的美国宪政经历了从州权至上、严格限制联邦政府的形成阶段,经历了有政党参与的二元联邦制的形成、演变、到州权下降的发展阶段,进入现在依然存在的以联邦政府为中心的国家利益至上这三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4.
当下,"宪政"一词成了学界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使"宪政"问题在有价值的学术意义上科学地加以探讨,必须要对"宪政"概念作为汉语的专门术语其辞源学的意义加以认真考察,同时还要对"宪政"概念"能指"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估,否则,在学术上简单地抛弃"宪政"一词会引发更严重和复杂的理论问题与政策上的被动. 从法理上来看,要考察"宪政"概念所指向的社会现象,应当明确地区分两个学术命题:一是"宪政"在当下中国是否已经发生?二是已经发生的"宪政"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前者是指事实状态的"宪政",后者指应然状态的"宪政".  相似文献   

5.
20 0 4年 1 1月 1 8日— 1 9日 ,由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湘潭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 ,收到论文 70余篇。本次大会为期两天 ,共分“法治的理论问题”、“法治的历史与现实”、“宪政的价值”、“中国的宪政问题”、“宪政的历史考察 (一 )”、“宪政的历史考察 (二 )”、“人权的保障”等7个阶段依次进行研讨。李龙、周永坤、胡旭晟、王健…  相似文献   

6.
王秀梅 《法律科学》2011,(2):94-102
演进中的国际法出现了"宪法化"的趋势。从研究视角上看主要表现在国际社会共同体与国际宪政、国际组织宪政主义、WTO宪政(或国际贸易宪政)等方面。国际宪政更多地体现在应然法意义上,主要反映在共同体法的层面和价值层面上,并在制定规范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但是主权林立的国际社会的平权式的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国际法宪法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宪政与权力     
孙守明 《法制与社会》2010,(12):158-159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它善的一面,也有它恶的一面。权力的双重性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权力可以分为个人的、少数人的、和多数人的权力。宪政与权力与有着紧密的联系,宪政总是围绕着权力运行的,没有权力也就没有所谓的宪政。宪政的两个特点就与上述权力的性质和分类有关。宪政的两个特点是:一是宪政有一个从只注重控制国家权力到扩大国家权力再到限权的发展阶段,第二个特点是少数人的权力进行控制到对多数的权力控制再到对双方的权力但主要对多数人的权力进行制约的同时适当保护少数人的权力的阶段。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来论述权力与宪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WTO的调整手段主要有:谈判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其中,谈判机制是形成WTO诸协议、规则的主要手段;争端解决机制是解决成员方间贸易纠纷的主要手段;贸易政策评审机制是监督成员方贸易政策,使WTO各协议、规则得以遵守和履行并及时纠正成员方偏离WTO规则的各项政策的主要手段。三大机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WTO法律体系平稳和有效的运作。因此,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在WTO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及其意义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是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产物,是在1988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的…  相似文献   

9.
WTO框架下的多边投资协议问题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笋 《中国法学》2003,29(2):68-78
在WTO贸易与投资关系工作组内 ,WTO成员方近年来就是否应当在WTO框架下制订新的多边投资协议 (MIA)进行了广泛讨论 ,最终因为各方意见分歧而使立法建议停留在探讨阶段。从成员方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来看问题 ,结合工作组几年的研讨情况和经合组织制订多边投资协议的经验教训 ,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在WTO下制订新的多边投资协议的时机尚不成熟。新协议的出台 ,必须以成员方之间的合意为前提 ,以消除各成员方在投资规则上的诸多实质性分歧为基础 ,以充分考虑和及时反映经济一体化时代国际投资立法背景的变化为依托。对晚近多边投资立法经验教训的思考和对工作组相关研讨工作的跟踪研究 ,有助于了解WTO规则与国际投资法的关联关系及WTO法律规则体系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WTO框架下的环境标志问题与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标志问题是WTO环境与贸易委员会的讨论议题之一,因此,环境标志的使用不能视为GATT1994第20(b)(g)条下的例外,应遵守WTO非歧视原则且不能构成变相的贸易限制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环境标志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环境标志间接将PPM问题合法化,尽管大多数成员的环境标志制度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环境标志对于贸易自由化的消极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作为WTO的成员方,我国应大力加强环境标志制度建设,推动环境标志认证的新发展,同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极力维护国家的贸易安全,积极防止和应对环境标志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西方的宪政核心理念出发,揭示了孕育宪政环境的内部因素,并考察了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宪政发展轨迹,提出了在新时期我国宪政制度建设中应着重培养宪政基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要求“维新立宪”.到1905年清朝廷仿效日本派出使节考察西方政治.继而在1908年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中国近代的宪政终于从精英的主张变成了朝廷的决策.从民间的呼吁变成了政府的行魂“宪法”、“立宪”等作为时尚流行的速度较之于“议会”大大加速。这种陡然提速的“宪政运动”,如果从观念上说,无疑有一种社会进步的气象。问题在于。宪政的发展自有规律。  相似文献   

13.
宪政作为近代历史的产物,是以自由主义为其思想基础的。本文主要考察了英法两国宪政历史,以探求自由主义在西方宪政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思想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WTO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规范成员方政府行为的多边贸易法律体系。在大多数成员方转化适用WTO法的条件下,行政立法必然分化出新类型的行政立法——涉外经济行政立法,即有权行政机关为了调整涉及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肯定的,具有其法律意义因素的经济关系而进行的行政立法。此种新类型的行政立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具有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魏建国 《北方法学》2011,5(5):28-40
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不过,以宪政有无为线索的考察与比较研究还不是很多。事实证明,宪政是制度中的重中之重,而一旦出现宪政缺失,它对社会治道的消极影响远非一般制度能比。由此也决定了在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时,宪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线索。通过考察近代法、英、美三国现代化进程中宪政的有无及其治道影响,以及当下世界各国宪政的复兴及其所引发的治道变革,可以发现宪政之于人类制度文明、之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良治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主权国家与宪政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遵循宪政理论规范性的逻辑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与宪政秩序的问题。为此 ,本文采用理论的与历史的方法 ,考察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法理基础 ,考察全球化进程对民族国家的宪政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从而探索世界性宪政秩序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论文指出 ,世界性宪政秩序的形成过程将是各民族国家对人类尊严和公共价值予以普遍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WTO协定的国内实施问题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文章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协定的宗旨 ,是通过逐步减少和消除由成员方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而设置的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协定的基本功能 ,是约束成员方政府在国际监督下统一、公正、适当地使用协定所允许的国内保护手段。多边贸易协定的法律义务 ,主要依靠成员方政府的国内措施来实现。成员方政府在国内实施多边贸易协定的关键问题 ,是修正国内立法、实行透明度制度和确保实施的统一化。  相似文献   

18.
积极宪政与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宪政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消极宪政,其实质是要打造一个有限政府,保护个人不受政府任意干预。这种消极宪政虽然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但同时又抑制了国家权力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由消极宪政向积极宪政的转型,成为20世纪以来宪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积极宪政所关注的,是在保证对国家权力有效规范和制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能动作用,促进人权保障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正义。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积极宪政。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掘现有政治体制中的制度优势,在依法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权力的积极能动作用,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宪政模式与路径选择上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沈木珠 《法学杂志》2006,27(4):65-68
近年遍地开花的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的优惠政策,对WTO多边贸易体制及其核心原则--最惠国待遇形成了挑战;各成员方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与卫生措施,更对WTO宗旨的自由贸易构成了障碍.本文联系各国与贸易有关的环境壁垒与卫生措施,在分析当今环境问题及其对贸易影响态势,WTO环境规则被误解误用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对WTO体制的改进及环境规则的修改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1982年现行宪法颁行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民主与法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宪法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对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关于公民宪政意识问题的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更是寥寥无几,近乎空白。正是基于这种状况,组织关于公民宪政意识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通过这种实证研究的方式,不仅为我们定量分析公民的宪政意识提供了第一手的实证材料,而且也为我们准确评估我国宪政建设的状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从而也为我国宪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