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众所周知,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新闻采访呢?我的回答是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所蕴藏的新闻价值的先知先觉,并作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判断。她使新闻线索确立,她是新闻采访的先导,她更是新闻写作前提的前提。也就是说,发现决定了新闻线索,决定了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更决定了新闻精品的成败,大记者、名记者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即发现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记者的“悟性”与“敏感”,西方新闻是所指的“新闻鼻”,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指向记者的发现力。因此,我以为…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生命是什么?真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也就是说新闻是历史的瞬间。从这层意义上说,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只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记者才能记录下真实的历史瞬间,留给后人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3.
彭真一贯高度重视新闻工作,他把新闻媒体看作党联系群众的“血管”和“纽带”,认为其任务就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他主张新闻要写实、文字要精炼,记者要写“铁块”新闻,不要写棉花式的空洞文章;他喜欢借助记者的“眼和腿”,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今天切实改进文风,做好新闻工作乃至领导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莹 《共产党人》2012,(12):54-55
正新闻浮夸不同于纯粹的虚假新闻。它有新闻的真实性因素,但记者在报道时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夸大,即本来是五六分、七八分新闻事实,却被说成了十分,使报道的"新闻性""可读性"增强了,更吸引受众"眼球"了,却如"注水肉"一般,品质下降了,受众反感了。新闻浮夸是弄虚作假在新闻报道中的一种表现。目前,一些记者和媒体制造虚假新闻的问题已引起从中央到各新闻单  相似文献   

5.
胡越 《城市党报研究》2004,(6):37-38,34
新闻工作的规律,要求记者具备广博的知识,至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者都是社会活动家,需要广泛的交际、敏捷的才思、落笔成章的能力.而为了确保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报道内容事实的准确,要会进行严细的考证、缜密的思维、有探隐索秘的执着精神。有人认为,记者的工作讲速度,导向的正确靠法度,知识面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6.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传媒的时代。对这一说法相信大多数人没有异议。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中,媒体无处不在,我们的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力量已经壮大到了我们不曾想象到的地步。既然媒体有如此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它也应该具有相应的责任。作为新闻信息流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也就十分重要了。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7.
聆听梁衡     
袁忠民 《学习导报》2014,(12):28-29
对于梁衡,只要喜欢读书看报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梁衡是一位"大家",就是大作家、大记者、大新闻理论家……2013年11月上旬,我参加了新湘评论杂志社在韶山举行的通联骨干培训班,有幸聆听了梁老师的讲课,让我真正领略了这位"大家"的神韵与风采。其实,对于梁老师,我"认识"在20年前。初识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个记者的内心独白》,作者梁衡。  相似文献   

8.
张鸣岐 《求贤》2006,(7):16-16
新闻舆论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离开了调查研究,新闻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记者是新闻舆论的主体,如果新闻记者不深人搞调查研究,那么就失去它的意义。目前,有的记者淡化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研究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调查研究有点过时了。还有的认为。现在新闻竞争激烈,新闻传播要讲究快.搞调查研究太耽误时间。有的记者满足于跑发布会。满足于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认为搞调研不划算,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9.
社会新闻因可读性、趣味性强,而为受众普遍接受,现已成为众媒体“主打产品”之一。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面对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少数媒体为一味迎合某类人群的口味,其传播的社会新闻呈现出媚俗化的不良趋向。同时,面对司空见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一些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认为,写社会新闻不及写时政要闻那样易出好新闻。其实不然,近两年来,《宜兴日报》的各级各类好新闻获奖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社会新闻部记者之手。事实说明,社会新闻记者只要胸怀大局,心中有爱,笔下流情,和时政新闻记者一样,同样能采写出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记者要有读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依靠自己的特征吸引读者主动阅读和自由接受的。因此,新闻的读者群是采访新闻的记者所必须研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要求记者要有读者意识。作为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新闻传媒,总是希望有源源不断的新闻资源,希望传递更多的信  相似文献   

11.
新闻资源是有限的,但新闻资源又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富矿。怎样充分利用新闻资源,着力开拓新闻题材,在有限的空间中把“蛋糕”做大?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记者,作为新闻采写的主体就必须以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的身份站在时代的前列,感应时代的脉搏,追逐时代的浪潮和脚步,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并且,要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利用,采写出实用、有趣和新鲜的新闻,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2.
做好民生新闻是党报的基本功,更是一名党报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在不少记者笔下,经济新闻是干巴巴的数字堆积和事实罗列;在部分读者心中,经济新闻枯燥乏味板起面孔训人。平心而论,目前经济新闻的写作确实需要加以改进,经济新闻不吸引人、不打动人、不鼓舞入的状况确实需要与时俱进。社会越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育越完善,经济新闻越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4.
“现场新闻”又称为“现场速写”。它一方面是提供新闻写作素材的客观“现场”;一方面它又是记者主观经过判断、归纳、提炼出的“新闻”。这说明它是用“现场”限制和规范“新闻”的类别。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特写、见闻、侧记、散记等,是它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一、在信息化时代,记者不可能也不需要有闻必录,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注重典型性与非典型性的区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处在大量的信息包围之中。它们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们的受众面临着选择,作为新闻记者的我们也同样面临着选择。因为新闻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次次选择。“选择贯穿于新闻产品采集、写作、播发的全过程。新闻线索、采访对象、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新闻主题、报道形式乃至稿件的播发时机和版面等。由此可见,选择是新闻记者的水平、本领、发现力和新闻敏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刘福臣  杨欣 《奋斗》2001,(9):50-51
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邵飘萍(1886-1926),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恽逸群是我国著名记者、报人和新闻教育家。他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唯物辩证的新闻价值观、新闻的阶级性观点、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办报思想和求实开放的新闻教育观。其形成的历史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和长期投身报刊实践和新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已有296座广播电台、651座电视台、1272座广播电视台、2000多家报纸、8000多家杂志。新闻资源是有限的,媒介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在相似的面孔中打出自己的牌,走出自己的路,是记者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加强深度报道,连续性报道,从不同切入点着手都是新闻工作者探索得到的媒介突围之道。但同时,很多非常态的新闻现象也出现了。奇闻逸事、耸人听闻的消息,犯罪新闻及种种软新闻充斥着报纸版面,电视画面。一些记者将道听途说而来的“路透社”新闻不加考察核实就发表出来;更有甚者,为了取得轰动的效应,自编自导新闻。《新闻记…  相似文献   

19.
巧用经济新闻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新闻的一大特色就是数字多。数字,经济新闻离不开它,记者又怕它。因为数字是闪光的,数字又是枯燥的。数字使用如果不恰当,容易让读者感觉枯燥无味。反之,数字如果使用得恰到好处,却能为新闻增光添色。活化、巧用经济新闻的数字或数据的新闻语言化,即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把数  相似文献   

2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连山峰也变幻无穷.在新闻写作中,视角同样有着"成岭与成峰"的功效.笔者认为,独特的视角是新闻媒体竞争的需要,是记者业务修养和新闻敏感性的体现,更是新闻精品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