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安倍的民族派民族主义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日本的国情和实际,而怀着虚妄而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精神,很容易将日本带入歧途日本亲美、反共的民族派民族主义一枝独秀日本的民族主义多种多样,有主张日本民族自立,反美的左派民族主义(革新民族主义);也有亲美反共的民族派民族主义;还有反美反共的新右翼民族派民族主义;赞美战前民粹型民族主义等。2013年,日本其他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势力表现都不太明显,唯独亲美、反共的民族派民族主义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2.
庄娜 《中国青年研究》2012,(3):107-112,48
日本青年在21世纪后逐渐抬头的"民族主义"倾向引发了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并有部分见解认为日本青年正在走向"右倾"和"保守化"。本文将介绍日本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其思想史背景,并认为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倾向是战后未能解决的重建国民认同的课题与青年寻求自我认同的需求相结合的结果,但在如何为其定性上尚需谨慎。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伴随着新民族主义的兴盛,其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考察后冷战时期日本新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并以体系层次、国家层次、社会层次为契入点,探讨日本新民族主义产生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民族主义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具有基本特征的回归是多层变量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并且这一政治思潮将会影响日本的对外关系和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张雪霞 《人民论坛》2014,(5):251-253
没落的儒教共同体文化、神国思想与神道信仰、水户学与“国学”思想学说等是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王攘夷论是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理论层面的体现,而实践层面具体表现为尊王倒幕运动。日本早期民族主义尽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却基于塑造日本民族精神、挽救大和民族的使命,仍然担负着特殊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雪霞 《人民论坛》2014,(14):251-253
没落的儒教共同体文化、神国思想与神道信仰、水户学与"国学"思想学说等是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王攘夷论是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理论层面的体现,而实践层面具体表现为尊王倒幕运动。日本早期民族主义尽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却基于塑造日本民族精神、挽救大和民族的使命,仍然担负着特殊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6.
1928年昭和天皇裕仁的即位典礼--昭和大礼,与此前的天皇简单的即位典礼不同,办得极为富丽堂皇。文章使用目前学术界尚未关注的松村谦三档案中相关资料,全面梳理昭和大礼的基本过程,揭示了这种仪式与日本昭和初期民族主义发展和国家观念强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宋春华  逄爱成 《前沿》2012,(22):158-159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成功地接受了历史的考验.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共党人,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为保卫民族而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充分发挥了民族主义的整体力量,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共在践行民族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一致,并厘清了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催生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民族问题的意识并付诸于实践,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8.
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3年来处于争议中的“网络民族主义”,从术语兴起、概念描述、成分构成、观点争论等方面做了学理上的梳理分析,论述了这种新现象的发展脉络;结论中的几点思考,揭示了“网络民族主义”对现实社会与政治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今后探讨与研究的重点所在。总之,作为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新阶段的“网络民族主义”,其发展动向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安倍谋求"脱离战后体制",让日本人"对日本历史、文化有一种骄傲感"的民族主义理念,已经影响到日本的内政外交及政策制定在日本民族主义日盛的形势下,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以否认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摆脱"战后体制"、制造周边领土纠纷、修宪和强化日美同盟等方式追求日本国家利益,已经成为日本安倍等保守势力谋求的政治与外交主题。安倍上台伊始就明确表示修宪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力图改变战后体制意愿十分明确。在安倍看来,修改"和平宪法"是日本成为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外部事件的刺激下,2015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仍有其存在的土壤,表现为对西方反恐双重标准的愤怒、对日本在历史认知及安保政策等错误行为的攻击、在涉及国家领土及公民安全问题上的激进观点等方面。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民族主义并不等同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激化将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族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台湾抗日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旨在以台湾脱离日本统治,获得解放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行动,它与中华民族同一血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独分子臆造出来的台湾"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刻意制造的"民族主义"只是民粹主义,是为分裂国家统一制造出来的政治梦幻。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因素 如今,民族主义者的日程中最不被了解的可能就是经济方面了。经济改革对于20世纪20、30年代日本民族主义的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时经济改革对于想要推行其傲慢外交政策的日本来说似乎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关注理由: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近万人的"反日大游行",很多地方发生了针对日系车、日资企业的打砸事件。核心观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新动向:就中国南海水域和钓鱼岛争端所激起的民族主义而言,它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华人人数大量增加和中华文化中的宗亲意识是东南亚华人民族主义兴起的基础;殖民当局的歧视,日本商人的排挤,土著居民的嫉妒,促使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各派政治势力的宣扬也是东南亚华人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蒙慧  马向萌 《电子政务》2013,(4):95-101
网络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参与者。在阐释网络民族主义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特征,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双重影响,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的疏导方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现实表现:伴随着中日关系的恶化,中国部分民众反日民族情绪高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及中韩等国的批判,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民族主义的实践步伐并未停止;"斯诺登事件"将美国"监听盟国"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也将美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民族主义做法显露出来。核心观点: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中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7月上月刊14期曾就《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一文的九个观点提出质疑。 被质疑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人对日本的嫌恶心态是不正常的;日本的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中方不应纠缠不休;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过于苛刻,应该宽容些;日本的富强是亚洲的骄傲;中国人对日本右翼势力看得过于严重,实际上日本的右翼势力并不大;日本要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是正常的诉求,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就随他去,叫喊多了,没有什么效果;欧洲人在化敌为友实现一体化方面的探索已经远远走在亚洲前面,我们亚洲人不应再抱着小农观念不放;向赵薇泼粪等事件表明,中国存在着“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等等(《对“对日关系新思维”之九点质疑》)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美军的占领下,根据《波茨坦公告》,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制定了"和平宪法",确立了象征天皇制。战后日本虽转向象征天皇制,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政府有意识的强化,而且日本精英保守阶层始终加强天皇的权威,所以天皇依然处于权威的顶端。这种权威被日本新民族主义视为不可替代的象征性存在,并且跟日本修宪等国内重大议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对日本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深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较为科学地阐释了“民族”、“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建国原则与模式,把人的改造同新国家的建设联系起来规划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堪称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会党的反清民族主义、义和团的反帝民族主义、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民族主义、国粹派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等五大派别的合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