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子学”从一开始便充当了“中西比附”的依据和资料来源。士人通过“以子证西”,一方面认识了部分西学知识,维护了对“中学”的自信和坚守,但另一方面也因此阻碍了对西学的学习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雷颐 《瞭望》1992,(10)
自清初康熙皇帝断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康熙政要》卷十八)后,几百年来“西学源于中学”说便一直薪传不绝,近代以来,更是蔚为大观。有趣的是,近代各不相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却居然都宣扬“西学源于中学”,以为自己的主张服务。公认的早期改革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申明:“诸夷晚出,何尝不窃我绪余”。洋务首领、俗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诉,则以此说反驳顽固派的责难:“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陈炽甚至大胆断定当秦汉中国大乱之际“必有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南方一家晚报刊登 文章,将“社”“资”与“体” “用”强行撮合,提出了一 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命题。但直接导 致我这篇短文的并不是那个命题, 而是3月11日《学习时报》关于两部 《劝学篇》的史料。 “体用” 二字是一种从简的说 法,它所确指的其实是19世纪末洋 务派首领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 或全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 化思想。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发挥了主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如何将中西知识实现恰如其分的对接,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三种中西知识汇通模式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西学东来,非自鸦片战争始,以宗教传入为前导的援西入中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展开。明末以降,“沟通中国与欧洲大陆的除了战争因素以外,媒体主要是探险家和传教士,其中又以传教士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他们不仅仅是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力量,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使者。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体西用”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中体西用”的历史必然性姜慧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7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通权达变的政治家,为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危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反动统治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兴办了许多近代化企...  相似文献   

8.
三月五日是老一辈革命家发出学雷锋号召的日子。每年三月各地免不了都在开展许多学雷锋活动。学习雷锋精神,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学雷锋不能只满足于开展一些“活动”。所以有人建议,学雷锋应当从一般活动中  相似文献   

9.
宏图 《瞭望》1990,(44)
丁玲《生活片断》有“一段回忆”。1921年,丁玲与王剑虹等“带着非常景仰的心情”去拜访创造社诸君子。正值郭沫若、张资平在,寒暄之后,“郭忽然笑了起来,说道:‘你们大约是来找郁达夫的?’”闲谈中,郭问了来访者在平民女子学校的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10.
清初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由纳兰性德《通志堂集》所含西学知识窥见一斑。《通志堂集》为清初学者徐乾学于纳兰逝后所编,其中有若干内容涉及西学知识,包括天文历法、科技制作、医药学、宗教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纳兰西学知识的来源,其中对自鸣钟的了解,来自于直接接触实物,其他则主要依赖阅读与传闻。纳兰直接阅读过的西学书籍至少有《七克》和《西儒耳目资》,很可能还包括《泰西水法》,但他未必通读过李之藻编的《天学初函》。纳兰对西方实用的科技制作以及天文历法持赞叹与肯定态度,而对天主教为传播教义攻击佛道的做法则有所不满。纳兰的西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学于清初在东方传播、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他对“西学东渐”的态度在清初一般士人中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说“治懒”     
现在捧场说好话的风气很盛,相见之言谈,文字之交往,就连文艺节目主持人,都喜欢说说诸如“恭喜发财”、“祝君万事如意”之类的话,可我想来想去,还是要说一句不大中听、但无论如何又是非说不可的大实话——新的一年要治懒。勤劳勇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假如没有我们祖先的勤劳、奋斗和开拓、就不会有今日之璀粲壮观的中华文化。这是不消说的,但正如清代思想界一位巨擎说过的:“祖宗虽圣,无补子孙之童昏”。细细观察今日之国人,乃有不少人是处于“童昏”之中得悠,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微妙的心境。懒惰和散漫,像一对孪生兄弟纠缠着国人。  相似文献   

12.
痛心疾首之余不能不再次大声疾呼了!国人超越实际生活水平与购买力的“洋”消费实在太甚、太强、太烈、太火,真是“‘洋’风熏得国人醉,直把番邦比玉宫”了。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长,大众的生活水平与集团购买力成倍提高。然而,“洋”消费这罡风烈焰吹晕了国人,令人忧国殷殷、伤时愈甚。士。果说合资企业或个体户的老板们有了钱,想买几辆富豪级的进口轿车,还勉强说得过去(但也要有限制),问题是一些非盈利性的机构尤其是许多党政部门竟然追逐、攀比洋车还嫌不足而要不断升级,“林治”已属豪富,又欲以“…  相似文献   

13.
解放前的上海外滩公园,曾经挂过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块牌子,业已成为当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欺凌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是,前不久却有人在上海报刊上撰文,武断地否认历史上曾经有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回事。 惊人和轻率的大胆否定 今年3月,由中国文史馆和上海文史馆主办的上海《世纪》杂志在“史卷拂尘”栏目中,刊出了《揭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流传之谜》的文章。文章认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原系子虚乌有,是“博物馆在50年代为配合形势教育”而制作出来的,“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公园曾挂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国人皆知的  相似文献   

14.
西南山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国家为了保护西南山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西南山区的部分地区将“退耕还林”与扶贫结合起来,实施了“生态移民”或异地扶贫,但仅限于省(市)内安置。把部分“生态移民”从西南各省(市)外迁到东部,还有没有展开。西南“生态移民”外迁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善报”     
对于“善有善报”的“善报”,人们已大致达成这样的共识:行善者受到表彰奖励,被请上领奖台披红戴花,现在则是被树为公众学习之典型,报刊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形。这确实是文明时代最为常见的“善报”方式,但这又并非唯一的方式。一些人乐于做好事,并不是因为最终会有“善报”(当然,也绝不想有“恶报”),因而他们乐善好施时往往有意隐姓埋名,不愿张扬。像雷锋当年做好事时,在被人追问姓名时只以“解放军”笼统作答,倘不是有人“揭发”,恐怕没有人知道那许多好事都是他干的。前几年,江苏南通市一位市民以“莫问谁”的谐音“莫文隋”为…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学习吴天祥事迹的讨论会上,他的“级别”引起了大家争议:有说是科级的,也有说是副处级的。本来,学习吴天祥的模范事迹,“级别”并不重要,然而,大家的争论倒也引起笔者的一番思考。 毋庸讳言,时下在我国,“级别”仍不可小视。一方面,“级别”高低常常成为人们评价干部德才优劣、成就大小的准绳;相应地,也就有人把“升官”作为功成名就、事业腾达的人生目标。这固然是旧社会官本位体制之遗风,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纠正“左”的错误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由于人们对“左”深恶痛绝,希望对“左”铲而净之,往往把什么错误都记到“左”的帐上,甚至把一些正确的东西也当“左”的东西扔掉了。譬如,我们讲共产主义理想,有人说是“左调入云”;我们讲组织纪律,有人说是“左棍子打人”;我们讲共同富裕,有人说是念“极左经”;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斥之为“左家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把纠‘左’变成‘纠正’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这种倾向是很不好的,任其发展下去,就有迷失社  相似文献   

18.
在“精”的基础上来“管用”在“管用”的目的中求“精”西安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刘孟学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应怎样正确理解“精”与管用的思想。科学地贯彻运用这一项指导原则呢?一、“学马列要精”,重在强调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说到“样板”,没有比“样板戏”更容易勾起一代中国人思绪的了。以“样板戏”为全部“文化”的那场“大革命”,其发动离现在整整三十年,其终结也已经有二十年了,“样板戏”浮沉一度,在去掉神圣背景后也早已登台。 “过来人”对那熟悉的腔调,听来感觉大不相同。有人起了“冷痱子”,勾起牛棚回想;有人回味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重温小姜文似的情趣;或者还有人会发“辉煌不再”的叹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诗无达诂各有所悟,当然是谁也奈何不得的事,但是,几个戏竟  相似文献   

20.
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镜头对准某市税务局B局长的时住,他终于成为众多电视观众议论的“焦点”。有人说B局长“胆儿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敢”变更”税法条救,为“我”所用.擅自对本地区部分企业的税收实施“优惠”,搞地方“税收特区”.另行一套,令国人愕然不已。人们说,作为地方税务部门的官员,带头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自觉维护税法的尊严.理当责无旁贷。何况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并不能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你能因为自己手中有那么.点权力.说改就改.另起炉灶?然而.B局长似乎是想到这些.或是有其它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