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确处理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所有制多元化、工会职能缺失、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原因导致了新的劳资矛盾。为此,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和发展模式、工会自身建设发展、扩展民主管理范围、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形成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共享利润以及劳动者、工会、资方共同管理企业的“劳资两利”局面。  相似文献   

2.
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开始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但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定位为劳方、资方和政府,并从三方探究导致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缓慢的原因,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路径,平稳快速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维护劳动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劳动法上的一项法律制度,根据我国自1994年推行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来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劳资关系才能有和谐的发展这一劳资关系新思路和新方案,以完善我国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立法。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抗战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基本实践相结合,在劳资问题上,采取了是适当改善工人生活和不妨碍资本主义经济正当发展的两重性政策,强调兼顾劳资双方利益,侧重劳工权益;合理调整劳资关系,适度鼓励私营经济;弱化阶级对立,注重政治团结,最终形成和谐互利的新型劳资关系,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新景象。笔者从社会管理的视角,重新解读延安时期劳资关系协调政策,提出政府积极营造双赢劳资关系、切实保护劳工的基本权利、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努力构架协调劳资关系的法律框架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本质——雇佣。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却又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主义特色。正是这种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雇佣,决定了中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是复杂的、不平衡的、然而又不是不可调和的。危机影响下,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正在加剧,构建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对劳方、资方及政府三方来说,都是迫在眉睫之事。  相似文献   

6.
我国集体谈判法律制度构建障碍及克服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将集体谈判视为协调与处理劳资关系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当中,我国劳资纠纷逐年上升,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协调集体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集体谈判制度在规范与协调集体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随之凸现出来。本文从集体谈判和集体谈判权的基本含义入手,对构建我国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我国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上半年,半年时间内富士康集团相继出现了13起跳楼自杀事件,造成2伤11死的严重后果。根据马克思经典异化劳动理论,富士康"跳楼自杀事件"是由其在的异化劳动所引起的极端后果。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思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反思劳方、资方及社会管理方各自应该的"定位",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8.
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成问题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是劳资矛盾和劳资斗争的产物。工会是工人利益的代表,是维护工人权益、反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组织。因此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就是在劳资关系中代表和维护劳方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失衡的成因,经济角度认为,劳资关系失衡主要由于经济人口结构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制度角度认为,法律制度、身份制度、工会制度造成了劳资关系失衡;政府角度则把政府转型与地方政府利益作为劳资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劳资主体角度认为劳资关系失衡是由劳资双方的自身状况决定的。这四类解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补充认为,全面认识当前劳资关系失衡,还需关注中国政治转型与政治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10.
私营企业主参政是近年来受人关注的热点现象,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经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私营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弥补了公有经济发展的不足。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私营企业主就逐渐超越了经济领域,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是私营经济权力的提升,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国家政权适应经济基础的属性。对于私营企业主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私营企业主参政的保障和约束机制方面,仍缺少深入的建设性研究,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法律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重视弱势群体在政治上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11.
劳资关系是事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为建立河南民营经济和谐劳资关系,需四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劳动执法和劳动监察的力度;企业要更新管理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工会在协调劳资关系三方机制中应真正发挥作用,强化维权和监督职能;劳动者要学法懂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现存问题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较快,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肯定私营企业所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劳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私营企业普遍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究其原因首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另外还包括法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因素。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跨入新世纪,我省私营经济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按照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以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主线,正确规范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已成为确保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有关部门近年来调研分析的情况看,我省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劳资双方的矛盾尚未达到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程度。但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却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础和应然要求。从宏观的社会制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本质上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平等合作和利益共享的关系;从微观的企业主体看,劳资利益存在统一性依存性与基于劳动力成本二重性的帕累托改进空间。这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资关系具有现实可能性。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资关系,需要在完善调整制度、夯实物质基础、健全动力机制等方面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确认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使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打破禁锢,真正从“唯成分论”中走出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为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私营经济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体现私营经济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调查表明,当代中国社会法律适用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关系影响。关系对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影响方式主要为正式方式与非正式方式等。司法、审判中的这种关系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反映和体现。关系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包括程序方面作用与实体方面作用两方面。关系在当代中国法律适用中既有消极作用,也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关系在当代中国法律适用中有影响的原因既有法官方面的因素,也有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方面因素,还有社会方面的因素。当代中国法律适用中的关系因素受到社会文化支持。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法律适用中关系因素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少、降低。  相似文献   

17.
羊毛新行业集体协商中的主体及其运作是中国现在基本法律制度环境的自然产物,它能以最低的交易费用解决劳资关系矛盾.  相似文献   

18.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劳动关系双方通过协商谈判并以契约方式确定劳动标准的一种具体的劳动法律制度。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我国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如何通过实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来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调查表明,当代中国社会法律适用过程中客现存在着关系影响。关系对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影响方式主要为正式方式与非正式方式等。司法、审判中的这种关系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反映和体现。关系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包括程序方面作用与实体方面作用两方面。关系在当代中国法律适用中既有消极作用,也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关系在当代中国法律适用中有影响的原因既有法官方面的因素,也有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方面因素,还有社会方面的因素。当代中国法律适用中的关系因素受到社会文化支持。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法律适用中关系因素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少、降低。  相似文献   

20.
劳资关系主要是由劳动和资本两大要素组成的,它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其对立性是由劳动者对工资追求的最大化和企业对于利润追求的最大化所致。目前我国的劳资关系为劳动弱势,资本强势,劳资关系两极失衡,劳动关系不和谐已成企业主要矛盾。如果劳资矛盾进一步加剧,必然发生冲突和对抗,破坏社会和谐,影响社会稳定。本文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背景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现状,提出构筑我国企业劳资关系双重法律架构的理论基础及探索实施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