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新 《今日民族》2007,(1):8-15
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对新华社记者撰写的《云南镇沅苦聪人生活依然贫困》一文作出重要批示:“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有关部门和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县认真贯彻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社会各界也纷纷献出爱心,帮扶镇沅县苦聪人迈出了脱贫发展的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2.
李玫 《今日民族》2007,(5):60-62
(一)者东镇帮海村民委员会小户南村民小组位于帮海村民委员会东南部,距村委会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这里生活着27户93名拉祜族(苦聪人),是镇沅拉祜族(苦聪人)生产生活最具有代表性的聚集村。由于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昔日的小户南村水、电、路“三不通”,生活十分贫困。80%  相似文献   

3.
苦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聪人尚未最后确定民族族体,很有必要对苦聪人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拟就民主改革前的苦聪人社会状况试作初步探讨。一、苦聪人的分布和称谓苦聪人口约有23,000人,分布于云南省思茅、玉溪,红河、西双版纳等地区和自治州境内,其中大部分聚居在镇沅、金平、绿春、新平和墨江等县,江城、普洱、元江、  相似文献   

4.
刘诚  李哲 《中国残疾人》2011,(12):48-48
日前,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康复扶贫贷款和贴息资金管理有关政策的通知》,对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加大金融贷款扶助贫困残疾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一条条纵横哀牢无量之间的道路,链接着致富希望;一排排独具民族特色的青砖白瓦房,散落山间,展现出镇沅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笑脸相映成趣……镇沅,傣语称"正也",意为粮仓之城,从建文四年(1402年)置州至今已618年,相沿未改。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全省第二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22个民族,总人口21.3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14%,其中有直过民族拉祜族苦聪人18904人。  相似文献   

6.
省人行系统:帮助镇沅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绿海金山之美称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枯族自治县,是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为完成省“七七”扶贫攻坚任务,“九五”计划伊始,省人行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加大了对镇沅县的扶贫力度,并省、地、县一个竹竿插到底携手帮扶镇沅。1996年4月,省人行在镇沅召开扶贫誓师会,省行提出: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地行提出:资金、项目、政策实行倾斜。县行表示:扶贫攻坚工作压倒一切。一年过去了,爱括绿海,情注金山,人行系统的千金承诺,结出风风硕果。镇流农业丰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时事资料手册》2009,(6):48-49
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这是继1999年《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2005年《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2个白皮书之后,我国政府发布的第3个关于民族政策的白皮书。本刊摘编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观察     
《乡音》2016,(1):1-1
摆脱头脑中的“贫困” 《人民日报》: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将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有关重要讲话、文章收录成册。书名就叫《摆脱贫困》。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该书跋中所写的:全书的题目叫作“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  相似文献   

9.
西隆山作证     
1957年,共产党 帮助他们出林定居 上世纪50年代初,者米的苦聪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庭公杜阶段,没有固定的耕地和居住点。解放前长期游耕于中越边境线上的原始深山老林中,靠采集野果、钻木取火、游耕狩猎维持生计,以刻木记事、结绳记事,生产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直到1957年,解放军、民族工作队和当地政府前往深山老林一家一户寻找苦聪人的下落,为他们送去粮食、布匹、油盐及生产生活用品,并动员出林定居。随后又先后两次共同组成苦聪访问团到深山老林寻找苦聪人,帮助他们搬出老林。访问团的工作队员与苦聪人同吃同…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磴口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指导,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在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优惠和扶持;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给予倾斜和投入,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民族工作各项事业发展的新举措,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干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中宣部、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近日发表。《提纲》指出,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产生活极大改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但民族地区依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摆脱贫困、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戈壁、荒漠等不宜集约开发的地带,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差,脱贫基础不牢固,国家虽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但地方财政自给率不足,对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一卓越论断,是对新时期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既是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顺应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既科学、精辟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也十分准确地阐明了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正>消除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对世界摆脱贫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大贡献。近期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读来感人至深。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作出了深刻阐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15.
《人权》2009,(6):58-5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7日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历届领导集体在民族问题的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等方面的理论及政策的分析和综合,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民族理论及政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体现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7.
一是制定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2007年,人事局专门制发《关于开展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活动的通知》,规定按照《平湖市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援助方案》,接收贫困大学生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凭《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服务卡》,市人才专项资金给予每接收一名贫困大学生2000元的奖励。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活力和历史性开发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工作,缩小贫富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加大扶贫投入 启动贫困农民原始资本积累 贫困农民之所以贫困,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贫困农民摆脱贫困,最现实的是  相似文献   

19.
待抚的贫困乡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是中越边境线上一个特困乡。该乡辖4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70个社,3044户,17120人,其中拉祜族人口占30%。解放前,拉祜族称“苦聪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采集、狩猎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致使苦聪人濒临灭绝。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苦职人走出深山老林,开始定居定耕,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仅仅是政治上的翻身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要靠发展生产力。几十年来,为帮助拉祜族群众发展经济,摆脱…  相似文献   

20.
《今日民族》2008,(6):64-64
《今日民族》杂志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介绍民族知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紧扣时代脉搏并注重自身特色发展.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丰富和交流云南各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为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