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众多的解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书籍中,我独爱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撇开他讲佛经的书不谈,光是他讲解儒家四书的作品,我已购得三种:《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只差《中庸》讲解一种就齐了。南怀瑾先生儒道佛三家教义合参,读他的书,就更容易对三教进行融  相似文献   

2.
佚文 《今日广西》2007,(15):56-57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正>也不要老指责说现在的年轻人数典忘祖……我以为,那样对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难道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何况我们给年轻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时时不忘自己国家与古巴比伦国、古埃及、古印度一起,曾经是世界的“四大天王”——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那是一段璀璨的历史。我们更有令我们骄傲的东方文化的结晶,另一个“四大天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与之相伴的,是她的兄弟“五经”  相似文献   

4.
姚飞  王军 《前沿》2007,(7):223-225
以经世致用为特色的儒家学说,特别关注道德起源问题,并形成了三大流派的思想:孔子、《中庸》、《易传》作者的天命说;孟子的四端说;以及荀子的圣王制礼说。先秦儒家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充分肯定了道德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儒家性情论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的逻辑发展过程。其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内含着深刻的现代教育学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物质欲望的过度张扬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现代社会诚实人格的构建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央编译局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中译本(全称《资本论(根据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翻译)》),在该书出版一百二十周年(1987年)之际,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件喜事。从此,我国不但有了根据世界通行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四版和法文版翻译的两种译本,现在又有了《资本论》的第三种译本,即根据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最初版本翻译的译本。这无疑为我们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诚”是先秦儒家和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儒家那里,《中庸》第一次将“诚”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述.面对来自佛教和道家的挑战,周敦颐和张载都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试图从本体论的高度为儒家的价值理想和治世之道提供新的论证,并且都借用了《中庸》“诚”的思想资源来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通过与《中庸》相对照,二人论述“诚”的思想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8.
正一、反思及教学反思的缘起自省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之一,伟大先贤孔子和孟子都对自省有过论述。《论语·里仁》中论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尽心上》中论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注重道德教化与反思,因此,我国古代思想家多是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作为反省或反思对象。洛克和斯宾诺莎是西方较早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台湾进行了全台湾经典科段总会考,共有6000多位小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考。会考的范围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易经》、《诗经》等。来自台湾新竹顶埔小学、年仅12岁的林伯丞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他参加最难考的六科十八段,每段有8000多字的考题,背诵经书约15万字。林伯丞的背诵格外引人瞩目,他是考生  相似文献   

10.
洪云  李瑞勤 《思想战线》2011,37(5):137-138
一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生涯"指的是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孔子指出儒家生涯的意义在"毋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意为做人的目的,在于使人发展其天赋智慧才能,贡献造福于国家社会人群。儒家认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论语》、《孟子》中相关思想的诠释,能够理解儒家的"行道"精神。通过孔子的身体力行,"行道"精神开始注入儒家的传统之中,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集中体现了这种"行道"的精神,孟子则直接继承了这一精神,并予以完善和发展。由于孔、孟二人的努力,"行道"精神最终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面,从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得以继承与发扬,而"行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东方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本书所谈,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知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为了追溯源流,特地阐述了《易经》《尚书》《诗经》和礼、乐,旁及《山海经》与天人之际,其重点集中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中国大哲。然后,再谈到《大学》《中庸》和墨子、荀子、韩非子、道教、佛教、三纲五常。最后,殿以今日仍有影响力的朱熹和王阳明。由此,国学的架构虽未能完全兼顾,亦可稍显完整。  相似文献   

13.
关于小说的起源,一般认为与神话、史传、诸子散文(主要是《孟子》、《韩非子》)有关,很少提及《论语》。其实《论语》与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对于小说的影响,不仅在于思想、内容,而且在于艺术形式与文体特征。一 人物形象《论语》虽然是一部记言的散文集,但是它也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首先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环境氛围等细节的叙述、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物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言记事,通过人物语言尤其是对话展现…  相似文献   

14.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庸》和《大学》一样,都称不上书,只能算一篇文章。《中庸》出自小戴《礼记》的第31篇。全文共3545个字,是"四书"中第二本篇幅最短的经典。《中庸》的内容深刻,对于儒家核心思想的阐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庸》从汉代起就有单行本刊行。至南宋,理学家朱熹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中庸章句》,纳入"四书",成为儒学法定经典。足见《中庸》这部著作在儒学中地  相似文献   

15.
论语注》是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避难印度大吉岭时所撰。该书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继承晚清以降的“今文经学”传统,用“我注六经”的方式,以“公羊三世”说为依据,与《礼运》“小康大同说”相配套,阐述其在不同社会阶段实行不同政治管理模式的变革思想;第二,用“援西入儒”的方式,引入西方价值观念重新诠释儒家传统概念与价值取向,利用西方理念和制度化整合出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中国文化形态特征的新儒学,意图为其变法创造合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文笔优美而著称。尤其是给其带来声誉与财富的《洛丽塔》更是一篇优美的英语诗话散文。国内已有不少该书的中文译本,其中翻译水平良莠不齐。以《洛丽塔》的两个译本为比较对象,讨论翻译该书经典开头时,两个译本的优劣,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陆羽所著《茶经》从诞生至今一千多年时间里,屡次被翻刻、续写、翻译等。饮茶文化以及《茶经》在亚洲地区的传播是平和的、春风化雨式的,传播人群主要是来华使臣、留学生以及僧人等。而在欧美社会的传播则伴随着战争、流血以及走私等激烈冲突,主要以传教士、冒险家、商人为主体。《茶经》亚洲语言的翻译与出版是茶文化深化和广泛传播的标志,而欧美语言的翻译与出版则比中国茶文化的介绍要晚很多,直到20世纪才出现诸多欧美语言的译本。透过直观可见的一片茶叶展现中国人融于血脉之中的价值观,展示可信、可敬、可亲的中国形象,可以说是《茶经》跨文化传播的成效与启发。  相似文献   

18.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著《职方外纪》,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藏书和图书馆事业。但作为中国人,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则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早在翻译《华事夷言》时,就注意到了西方的藏书,特别是西方所收藏的中国图书。后来林则徐在其翻译的《四洲志》里,对西方藏书及图书馆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他之前,传教士对西方图书馆的介绍仅限于欧洲国家,而《四洲志》的介绍则包括了美国。  相似文献   

19.
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过去20年中《论语》英译研究方面的43篇论文,旨在对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为《论语》英译研究走向深入、《论语》新译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媒介的四次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报刊的革命(以报纸为主)──纸质媒介时期 人类近代新闻传播媒介的萌芽物,是14世纪~16世纪出现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和尼德兰地区的“手抄报纸”、“新闻书简”和单页印刷报纸等。1660年,《莱比锡新闻》创刊于德国,为世界第一张日报。1690年,波士顿出版的《国内公共事件报》被认为是北美本土最早的报纸;1783年,美国第一家日报《宾夕法尼亚晚邮报》问世。日本直到19世纪60年代前后,近代报纸才陆续问世,但缺乏本土特色,大多模仿西方报纸。1815年,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海峡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