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最基础的生态文明制度,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生态补偿机制科学与否.不仅事关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而且事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把一江清水送下游,  相似文献   

2.
高建华 《人民论坛》2010,(9):302-303
整体性治理在区域公共管理政府合作治理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整体性治理的重要环节,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设对区域公共管理政府合作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完善这一机制必须在合作沟通机制、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合作诱导和动员机制等方面加强努力。  相似文献   

3.
汪少文  胡震云 《求索》2013,(12):227-229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用水比重较大的农业用水存在着较大的节水空间.为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和节水能力.需构建能协调各方利益的补偿机制。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政府、工业、农业和其他主体的利益影响因素和在农业节水过程中的利益变化.从补偿主客体、补偿方式、补偿额确定角度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地区生态协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不同建设主体的作用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加强区域生态协作机制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三制并举",并就如何建设三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政府方面设立区域生态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完善生态法律、法规、规划、执法等;市场方面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等;社会方面培育生态文化、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5.
<正>1.快速形成京津冀区域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一是扩大碳交易规模。二是成立京津冀晋蒙碳平衡交易领导小组。三是除了政府资金采用直接补贴企业的形式,也可以在市场中进行补贴。2.以治理雾霾为重点,构建三地生态补偿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和必要性 农业生态补偿又称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是生态补偿在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化。一般来讲,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以恢复、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为目的,用于解决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一种新型协调机制。它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协调,是解决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蒋毅刚  蒋奇勇 《桂海论丛》2011,27(4):98-102
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泛珠江三角洲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成功实践,推动了西江流域的规划建设。西江经济带建设有着巨大的政治示范、经济带动和文化培育与弘扬效益,对地方政府合作需求总量是巨大的、层次是多元化、期限是长期的、角度是全方位的、要求是系统的。为此,桂粤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入建立健全政府合作协调机制、利益分享补偿和成本分摊机制、财政投入与融资机制、跨界公共问题治理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监督和纠纷裁决机制,并实现各项机制的配套化和无缝连接,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有效地协调处理各种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是我们解决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课题.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会控制机制和社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
郭钰  郭俊 《人民论坛》2013,(12):56-58
主体功能区建设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利益冲突,这有赖于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整体协调与区域合作来加以克服.应建立利益协调、沟通协调等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行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生态合作,使各区域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两广合作开发建设西江黄金水道,必须尽快构建完善合作机制。西江黄金水道合作机制涉及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信息交互机制等方面,需通过建立西江黄金水道利益共同体、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战略发展规划等措施来完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重要制度基础。目前,三峡库区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形式单一、资金监管缺失和管理机构不到位等。因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补偿形式、加强政府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监督管理等,是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制度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王树华 《群众》2013,(7):21-2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必然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关系到"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长效机制,以培育和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永续动力。建立制度化的行政协调机制。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发展的差距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来统筹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3.
正完善我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主要流域、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矿山治理等生态补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但仍存在补偿资金成效有待评估、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建议:一是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成效评估,建立全省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方法和生态系统调查制度。二是全面推行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细化生态补偿标准,完善考核管理体系。三是实施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探索相邻地市的大气和海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推进多层次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跨流域、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和分配制度。五是设立省级生态银行,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生态产品储备库。(省人大代表张兰)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部署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出现较大收支缺口.政府将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15.
吴国庆 《政策瞭望》2013,(11):47-49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奖惩机制,通过经济政策和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关各方利益关系.对于优化全省环境资源配置,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性.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改善我省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我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起步早、形式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是我国生态补偿和奖惩机制建设实践探索较早、影响较大的省份,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有关政策,高度重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遭遇或正在面临由政治、经济、宗教、种族、环保等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方面,外国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法律为底线,以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核心,以警察执法为辅助手段,共同实现社会管理控制。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不够明确,相关立法有待完善。应强化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地位,更新观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与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协调法治与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政府协调不够、贷款担保困难等是目前农村金融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就要建立政银互动和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积极呼吁,推动建立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 “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是五地政协提出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谋划。要使区域经济合作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步”,除了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外,还需要五地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受行政体制等因素制约,五地之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应积极呼吁,着力推动五地成立一个各方参加、运行有效的协调机构。这个机构应当有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职能,以寻求区域共同利益的实现途径.引导推动五地企业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选择适当的路径以保持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经济战略问题和政治决策问题。区域协调机制中政府协调行为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政府协调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区域协调机制中政府协调给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区域协调组织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织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区域协调组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盛至衰转而复兴的发展过程。探究我国区域协调组织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缺乏法律基础、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政府权力约束不足是制约区域协调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任务日益艰巨,迫切需要重建区域协调组织以协调区域发展。新形势下区域协调组织应当以"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法"作为建设的法律基础,完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并通过"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法"规范横向政府关系,进而实现对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权力的有效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