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而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要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制度在设置、构建和运行过程中都蕴含道德合理性,并体现伦理的价值性。这也恰是制度伦理研究的任务。由此可见,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存在着价值追求上的同构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因此,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将对和谐社会构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执政的制度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党  谢峻峰 《求索》2007,(8):130-132
伦理实体是伦理精神与伦理制度的合一。执政的制度伦理是执政制度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与执政的伦理精神的制度性安排。执政的伦理精神只是主观的东西,必须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才可以在现实的执政活动中体现出来,现实的执政制度是否具有合法性也必须经过伦理的反思才可以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
朱晓 《重庆行政》2007,(5):60-61
社会伦理是社会建设中最根本的正义底线,制度安排从起点上决定了各个利益集团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伦理需要制度的维护和强化。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与社会伦理和谐存在非常强烈的正相关性。好的制度能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正义同时惩罚邪恶。反之,坏的制度会增加各个利益集  相似文献   

4.
从网络行政伦理规约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厘清网络行政伦理规约中的"网络行政应然"与"网络行政实然"之辩,分析认为制度安排是连接"网络行政应然"与"网络行政实然"的中介。然后通过列举网络行政伦理规约过程中制度缺位的表现,对有关制度缺陷做了分析,最后从电子政务技术控制阶段研究了网络行政伦理规约的制度安排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腐败的人性根源是人在利己原动力下,人性内在冲突中自然属性战胜社会属性的矛盾结果。制度根源则是外部约束存在漏洞或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给腐败以可乘之机。实际上,作为非正式制度范畴的伦理规范,不仅深刻影响着官员的意识形态,使得人性冲突表现更为突出,而且对正式制度的有效性供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伦理规范在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和制度根源两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制度伦理是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中的伦理要求与实现伦理道德的一系列制度化的安排。制度伦理具有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双重含义。制度伦理具有规范、评价、调节、整合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作用范围、价值诉求、实现方式上的局限性。然而,制度伦理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诉求,制度伦理追求的是制度的伦理化与伦理的制度化的有机统一;追求的是制度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的有机统一;追求的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追求的是制度伦理应然的目的性与实然的手段性的统一。尽管制度伦理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是我国现阶段行政伦理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刚 《人大研究》2007,3(12):36-38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和基点。人性的假设有很多种,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以及"无限人性"  相似文献   

8.
赵波 《前沿》2008,(6):82-84
制度安排的伦理原则关乎制度的正义、公正与否的伦理评价,涉及制度的最起码的公共理性。制度安排的标准不是单一的或者是唯一的标准,而是一个标准体系,它是由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所构成的伦理评价标准体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公正、效率、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制度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伦理基础.在社会转型期,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相比,具有优先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伦理运作的主导方式.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对社会的有限资源和权利义务进行有效而合理的配置,对政府权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以自由、民主、公正为原则加强制度创新,才能为公民德性的养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构建繁荣而公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张郃 《求索》2007,(1):67-69
对行政权力为什么要进行监督和制约,这既是一个经验性的命题,更应当是一个思辨性的命题。需要在伦理上进行追问和解释。本文拟从行政管理者道德缺失、认知局限和行政权力的特质三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阐明行政监督的伦理根据,并为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远琪 《湖湘论坛》2002,15(3):62-63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代先进文化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网络文化在其发展中,必然经历与先进文化摩擦、磨合、交融的辩证过程。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必须正确看待网络文化的利弊,积极引导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发挥网络文化在弘扬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一、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质性网络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成果,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革命性飞跃。虽然网络文化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难以避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质文化,总体上与先进文化有着相容性和一致性,并在…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余谋昌 《长白学刊》2005,(1):99-104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它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价值论,它的实践要求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发展生态生产力,以及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转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呈现出深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同一性的冲击。为顺利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就需要我们经常开展文化对话,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文化批判,清除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羽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126-129
本文通过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核心关系的论述,强调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阐述了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必须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必须投身民族文化的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传播是高技术化、全球化和实力化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运用先进传播手段对我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信息与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坚持积极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有助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17.
儒家文化主要从其伦理观、动静观、内外观、中庸观等方面对中国体育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实施控制,同时认为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力量与勇气的赞美、对技巧与才智的推崇、浓厚的道德色彩、讲究礼仪形式、注重体育与艺术的结合等方面。中国体育文化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独自发展,并深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最终将会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8.
Flowing Culture     
正Artifacts and techniqu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from eight provinces and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the world’s longest artifi cial river which runs 1,797 km from north China’s Beijing to Hangzhou in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were on display at an exhibition in Beijing from June 9 to 13.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 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the  相似文献   

19.
Boosting Culture     
<正>Culture makes up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lives, just like material comfort. It is thought of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 nation’s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and constitutes a key factor uniting the nation,while making it distinctive from other countries. It is also said culture is a productiv  相似文献   

20.
水与文化密切相关,水文化的根本取向是创造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因此,应充分学习借鉴水文化,丰富和发展铁路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