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创新对民族的进步、对国家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形式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积极认识和探索客观事物规律,发现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知识,建立新理论,应用新方法,得出新结果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是实现创新目的所必须遵循的途径、必须采取的手段和步骤。创新思…  相似文献   

2.
一、理性思维是理论创新的灵魂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辨证法》)。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那么,理性思维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实现创新的灵魂和根源。所谓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中华民族曾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进步代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对社会进步代价进行评判,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合理代价思维的建立。合理代价思维以实践为基础并以合真性和合义性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合理的代价表征了人类在实现其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所必须经受的历史痛苦和磨难,正是它们的存在才表明代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环节。合理代价思维具有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其构建要在实践基础上遵循反思、批判、超越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吕庆建 《前沿》2014,(15):75-76
易太极思维最充分地体现了易之道,可以说它体现了自然、社会和人运动变化的大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大法则,包含着对待和流转两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医养生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整体性”思维与“顺天应时”,“阴阳中和”思维与“阴阳调和”,“忧患”思维与“未病先防”,“取象比类”思维与“象义药食”等几个重要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运用易太极思维指导人类的养生实践活动,创新中医养生理念,以佑天下人之安康。  相似文献   

5.
轩玉荣 《前沿》2011,(8):195-197
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迫使我们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文化反省,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物、文明的创造者,在社会中应当负有“社会责任”,并且这种“社会责任”应当成为人的思维或理性自觉。我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走向低碳经济,就是实现的这种人之为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现代化和市场多元化,职工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状态,特别是在国企改革攻关克难,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职工的思想异常活跃。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其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作用。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要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的,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也就没有崭新的未来。可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执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阐述“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论断的同时指出,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工具。然而,那怕是“最简单的工具的创造也需要有思想的活动”。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这一才能把人类和其他的动物十分清楚地划分开来,并构成人类进步的最有力的条件和因素”。原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初始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社会进步理论的重大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主体、客体和主客体相互统一的高度进一步突出了人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终力量的社会进步理论;突出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本关怀、文明进步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实现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进步辩证法的内在统一。党的社会进步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创新与创业     
刘圣树 《福建通讯》2001,(10):27-27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总书记的这番论述,足以说明创新是一切工作的“根”,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就没有创业的行动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新变革着人类自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产学研结合作为科技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已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对它进行研究,探讨其运行规律有助于这一结合更有效地成长和发展。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校和研究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把产学研结合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结合体。这样一种结合体作为社会活动的行为者,它必然要与社会发生联系,与社会进行信息、物质等交流,这些联系与交流构成了它的社会运行或称外部运行简称…  相似文献   

11.
张健 《前进》2010,(5):48-49
在人类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科学”常常冠以“真理”的美名。真理同迷信有别,与谬误对立,“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色的思想的坟场”。“科学化”,则是把科学“化”为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成为社会时尚,表征着时代文明的巨大进步。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卫平 《求索》2010,(2):77-79
人类思维创新活动是一种社会化活动过程。思维创新的科研组织活动是其典型的现代社会活动组织形式。它具有系统活动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等内在机制;并具有不同的具体组织形式。要增强思维创新活动的组织功能效应,应坚持其组织系统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协同优化原则、能级结构原则、弹性灵活原则和激励性动力原则。  相似文献   

13.
现代技术与“诗意地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在追逐该理想的过程中,人类经常困惑于现代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正是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入使人类远离“诗意地栖居”。“诗意栖居”的实现需要人类走出对象性思维,有节制地利用现代技术,把审美维度纳入到人类的建造活动中,即不要对自然促逼太紧,而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14.
情与智     
人——万物之灵,不断创造着更加文明的世界。人的聪明才智,源于高级的意识活动——理性思维活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无不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而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其开发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本书从人性之本的源头——思维的高度,结合大量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漫谈:  相似文献   

15.
王慧敏 《群众》2013,(10):65-66
纵观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工业革命,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而人才则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柳裕 《今日浙江》2011,(17):32-33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保障,实现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最终目标。要着重在运用法治思维探寻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进程中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深化“法治浙江”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张子睿 《创造》2023,(2):64-6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新时代的创新成果。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就要运用创造性思维,适当改变思维的方向、变换思维的角度,采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合向思维,实现思维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初二的社会发展简史教材,处处闪耀着“网点论”辩证思维的光辉。现不揣繁琐概列于下:教材既指出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说明它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既指出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又说明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既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又说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既指出奴隶制是一种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又说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次巨大进步;既指出商人具有对生产者剥削的一…  相似文献   

19.
面对自然与精神的技术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来自社会生态危机,正是有了“文明”,自然生态危机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在寻求救治生态危机时恰恰用“文明”作为救治“手段”,表明人们的思维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中。人文精神靠技术理性辨证地发展;技术理性在人文精神中物化、异化,目的、手段及其功利主其要素。自然技术化、社会技术化、人性技术化正是地球人类全面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表现。  相似文献   

20.
孙婷 《重庆行政》2023,(5):54-55
<正>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1]。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理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大实践。男女平等自1995年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以来,不断彰显我国在维护性别平等、人权平等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与治理创新,也全面履行了实现全球性别平等的中国承诺。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第三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