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水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史的民族。在水族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丰富多彩的水族民歌历来引人注目,不少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各种民歌选集之中。特别是水族双歌已为从事水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同志早进行研究,俱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水族双歌,尤其是寓言性双歌,在各兄弟民族的民歌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有的说:“双歌,是水族寓言性的说唱文学”;也有的认为“水族双歌是由水族民歌向说唱  相似文献   

2.
蒙景村 《人民论坛》2012,(11):116-117
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是水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该文在分析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传承机制,为水族地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族文化信息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地方文献服务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水族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也未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建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抢救和收藏水族文献信息资料,构建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水族文献信息服务,对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族精心挑选赛马、细心饲养赛马和独特的"跑马"方式,形成了水族赛马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水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前,我们应当唤醒民众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优秀的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使水族赛马文化得以进一步地挖掘、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正郎万平,富源县古敢乡人,作为水族传统信仰圣物——吞口的传承人,他孤独地坚守着这片水族传统信仰的土壤。吞口是水族的一种宗教法器,是水族民间信仰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水族人过去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灵魂,而吞口正是用来降服这些灵魂及灾难。  相似文献   

6.
水族双歌是水族文学园地里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说唱文学,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水族人民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文章在分析水族双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挖掘水族双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对进一步理解水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族的铜鼓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的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文明、智慧、勤劳的成员之一。水族的铜鼓文化源远流长,是构成了水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水族绚丽多彩、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类鲜艳夺目闪耀着水族特有光彩的故事传说——水族动植物故事。水族动植物故事虽然从形式上看有故事、童话、寓言神话等不同的表现手法,但从内容上看则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故事、童话、寓言、神话等的主角都是动植物,从而形成了水族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隽永清秀、丰富多彩的独特品种。 民间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  相似文献   

9.
水族审美意识探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实践和生存环境中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和审美意识。它集中体现了水族人民完善的、美好的、合乎理想的生活观念 ,是水族文化的深层构成。  相似文献   

10.
一、人口与分布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全国现有水族人口近35万人。分布在大西南的黔桂边境,以贵州境内最为集中。其中又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最多,有16.5万人,占水族总人口的47.7%,其次是荔波、榕江、都匀、独山等县市,水族人口都在2万人以上,再次是丹寨、雷山、剑河、从江、黎平、平塘等县,水族人口也在千人到万人以上。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与贵州相邻的南丹、宜山、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也有水族1万多人。  相似文献   

11.
李明 《贵州民族研究》2007,26(1):102-107
水族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古文字——“水书”,这种文字的特殊性之一是它主要不用于人们之间的书面交流,而是用于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本文从水书文献、水族古文字义类、水族古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族古文字的这一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2.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市,39万多人口中(1986年末),少数民族人口有22.8万多,占全市总人口一半以上。水族有25,319人,主要分布在该市的王司区、小围寨镇、城区和坝固四个区、镇。其中王司区有19,881人,占全市水族总人口的78.52%。人口最多的属王司区的阳和、基长和奉合3个水族自治乡,合计14,933人,占全市水族总人口的59.22%。都匀市水族人口分布总的情况是:大部分聚居,小部分散居。  相似文献   

13.
水族古文字探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水族的历史、族称、文字书写迹象以及水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 ,对水族古文字作了考察 ,认为水族古文字与古汉字的甲骨金文同出于一个文化母体 ,它与殷商文字有一定的联系 ,是先秦时从古文字分化出来的一种古字。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14.
潘春 《今日民族》2009,(8):29-30
云南省水族族别确认时间较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被划入相近语系民族。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境内,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富源水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1.由于富源水族处于散杂居地区,现能讲水族话的本民族人员已经很少。2.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如音乐、舞蹈、器乐、雕刻、印染缺乏传承人。3.民族服饰的制作已被淡化,传统服饰制作传承乏人。  相似文献   

15.
唐静琦 《今日民族》2008,(10):46-48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传统得到较好保持。云南省富源县水族与三都县水族同源,但由于早年迁入云南,他们的语言、习俗等已不尽相同,在音乐文化方面也是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水族主要分布于富源、彝良、宣威等县市,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古敢水族乡是富源县水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风景秀丽、生态良好、文化深厚,有着世代聚居的水族村落,富源县水族的生活变迁,是水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住在水边的人" 水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百越"中的"骆越".2004年出版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为,水族自称"睢",居住在古代中原的睢水流域.族称"睢"被"水"取代,与唐代开元年间在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的抚水州(安抚以水家人为主体对象的羁縻州)有关.水族的生活习俗多与水有关,被称为"住在水边的人",历史上有水家、水苗家、水仲家、水边等称谓,后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通过对贵州省都匀市基场乡一个典型水族村寨——翁降村一次"控拟"葬仪的田野调查描述,着重探讨这一祭祀过程中的"祭祀的组织"、"铜鼓与水牛"、"祭祀的禁忌"、"祭祀的消费"等方面问题。文章认为,水族这一传统葬仪源于水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祖灵崇拜,是水族人追求生命永生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论水族服饰艺术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雅、清丽的格调是水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独具风格。水族服饰文化与布依族、壮族、侗族以及汉族的服饰文化关系密切,水族服饰文化在与兄弟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丰富自己,并且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嬗变。  相似文献   

19.
水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全国共有322,562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分布在贵州省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榕江、丹寨、雷山、剑河、福泉、平塘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聚居的中心,有164,987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1.15%.水族有自己的语言,自称ai~(33)sui~(33),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并参照水族的居住地区和生活情况,水语可划分为三个方言:三洞(三都水族自治县内)为第一方言;阳安(三都水族自治县内)为第二方言;潘洞(都匀市内)为第三方言.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亲友交谈、开会、赶集等各个方面,都用水语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农村中,除干部以及读过书的青年外,水族人民会说汉语的还不甚  相似文献   

20.
戴建国  蒙耀远 《前沿》2010,(3):92-94
水字和水书是水族人民的古老文字与典籍,是水族的百科全书和易经。水书一直以来就没有在水族人民中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水书的宗教功能优位;权力对知识的垄断和控制以及水书先生自身的利益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