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官精英化与法学继续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夏锦文 《法学论坛》2002,17(1):92-97
法官不是一个大众化的职业 ,而是一个精英化的职业。法官的精英化意味着司法主体的现代化 ,它是评判一个国家的司法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法官精英化与否是决定我国司法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法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普通法学教育的不足和我国现职法官的素质状况必然要求我国在实现法官精英化目标时应加强法学继续教育 ,实现法学继续教育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2.
夏锦文 《法学家》2005,(6):135-142
司法现代化是法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司法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司法的职业化、司法官的精英化、司法过程的理性化.法学教育必须顺应司法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精英司法官群体为己任,将目前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完成传统法学教育向现代法学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矛盾性展开与破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中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热门专业与就业困难、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及课程设置中通识化与专业化等诸多矛盾。破解这些矛盾,应确立法学教育本身的职业性特点,明确法学教育的定位,确立法学教育的精英化走向,同时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开辟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的新途径,改善法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并借助司法考试,提高法学教育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法学教育应该走精英化教育之路,法学本科生教育应属于职业教育的观点。在对法学教育的定位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应该予以改革。现在,实践中产生比较好的效果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应该予以普及。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三十年发展回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自1977年全面恢复高等法学教育开始,至今已经30年的历程,可分为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现实要求。在此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法学教育进行了相应变革,力求建立既满足我国实际需要又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大陆法学教育近三十年来的恢复性发展,完成了教育规模上的扩张,初步探索了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我国大陆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展开,与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同步,掺杂着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的改革,使法学教育一直处于满负荷、高速度和超常规的状态。发展的压力没有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来充分思考和调整,在法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一定的盲目性。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善既有的人才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法学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但同时也由于传统教育模式以及历史传统的限制,难以很好地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法学教育模式接轨。本文认为在法律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必须对我国法学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进行创新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张军 《法制与社会》2014,(8):223-224,229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建立,法学教育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我国法学教育现状明显存在着弊端,法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法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法学教育最有可能完成这个时代经济文化融合的使命。我国法学传统教育有其历史的渊源及发展模式,它的存在有着必然性与局限性。改革当前法学的实践课程、理论的内容、教学考试等方式方法迫在眉睫,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培养一个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培养一名合格的法学本科生应以形成较高的思想素质、法律素质、人文素质为目标。即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和认同职业伦理、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具备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广泛的知识背景、工具性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相对轻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法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建设法治国家,要求法学教育精英化和职业化结合起来。因此,对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学教育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年院系调整是第一阶段的转换点,形成了专门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结合的二元格局,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但后来陷入了虚无主义.1977年法学专业恢复招生是第二阶段的转换点.在政治改革和市场经济拉动下,法学教育恢复了二元格局.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J.M教育试点和建设高水平大学改革,法学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奠定了当前法学教育的基础.2006年J.M结束试点并转入正规化,确立了法律职业教育的基本样态,是第三阶段的转换点.此后大约30年时间,改进并完善法律职业教育及建立精英培养模式,将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三次转型表明,法学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回应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法学教育在美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最好的法学院和最先进的法学教育方法都产生在美国。美国在自身的法学教育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学教育的理念、方法、观念、模式等,为其他国家的法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其法学教育的历史、法学教育的定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需要转换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正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批评。尽管如此,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进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可以通过质与量两个方面的指标予以证成。不过,与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的进步趋势相比,高等法学教育的理念却相对滞后,这是一个值得迫切关注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应当从精英定位的法学教育理念回归到社会服务定位的法学教育理念,这才是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乃至中国法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中国法学教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对比了中国和日本法学教育状况,同时对中日两个国家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影响给予客观历史定位。文章针对学术界探讨的法学教育作了一定的概括并提出解决的建设性方法,提出中国社会的发展给中国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简析了中国法学教育当前的历史使命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1978年恢复法学教育以来,迄今已历30载,而我们的法学教育仍然停留在因袭不变的旧模式中,显然已经无法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子们的期待,更无法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有效给养。为此,笔者不揣冒昧从考察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入手,并结合自己从事法学教育的体会,揭示目前法  相似文献   

14.
美国法学教育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对职业性的强调。诊所教育模式是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法学教育的一大贡献,并且现在以为多数美国法学院所采用。受其启发,我国的法学教育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尝试在法学教育的改革中有选择地采纳的诊所式模式,培养学生的法学实践能力、提高其从业技能。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末新式法学教育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是中国法学教育的近代化时期。在此特定的历史阶段 ,中国的法学教育一步步地突破传统模式 ,开始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来培育法律人才。清末的这种新式法学教育为促进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教育模式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近代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办好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事业 ,以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专门人才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法学教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英国的法学教育西南政法大学李化德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个地区组成。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法律体系的差异,英国没有形成一个包括四个地区的全国性统一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组织体系。这里重点介绍英格兰和威尔士的...  相似文献   

17.
统一司法考试后的法学教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法学教育带来了机遇 ,也提出了挑战。如何从理念和制度入手 ,调整法学教育的格局和模式 ,是当前亟待思考和着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设计的特点及其在法学教育方面可能引起的问题为切入口 ,分析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契机和形势 ,认为法学教育应当从兼求“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向以“专才”教育为基点、以“完人”教育为理想的新模式转变 ,并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研修等方面作出及时的、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教育经过最近十几年的迅猛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规模与成效,但法学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中国法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教育资源缺乏以及法学教育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求探索出中国法学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标是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决定着教育模式、内容、方法等。所以,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自然就成为法律教育家思考的共同问题。对此,国内学者提出精英说、职业教育说、通识说与复合说等观点。其中复合说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多数学者与官方的看法,即认为“我们法学教育面临三项任务:其一,培养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法教育在中国并不流行,甚至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这一方面归结于中国继承并延续了大陆法系经院式的法学教育传统;另一方面,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所遭受的一系列人所共知的重创,也极大地制约了法学教育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对外来的法学教育模式——比如普通法教育模式的吸收和借鉴上。法学教育的职业化,仍然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一根软肋——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言说,但却又不能为此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问题,本文在此试就该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