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代论纲     
研究时代性质,必须把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统一起来作为理论工具。以此为工具研究当今时代,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共存、竞争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空前关注,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空前增加.特别是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入学,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教育时代的特点和变化,对于我们制定和完善新的教育政策,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代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涉及时代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哲学家们始终没有给"时代"一个科学的规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第一次对时代范畴作出了科学的规定,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并实现了建立完整而系统的科学时代观的历史使命。从本质上讲,时代既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范畴,也是一个动态范畴。  相似文献   

4.
论时代与人     
时代与人的关系,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关系。时代需要人,人是时代的存在方式。人需要时代,时代是人的本质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马克思关于其所处的时代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马克思的,就因为它具有深刻的"马克思特色"。具有"马克思特色"的时代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群众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解放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科学的时代观。马克思的时代观为我们精准地分析和揭示我们的时代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提供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基本视角和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方彬 《党建》2012,(2):31-33
●不同时代透射出的精神光芒是相通的。雷锋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都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更易。●通过弘扬雷锋精神来推进政治信仰大厦的建设,意义重大。当我们真正读懂雷锋坚守的信仰信念的动因,也便找到自己的精神支点。●雷锋在引导我们努力方向,告诉每个普通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并且不可缺少,不可替代。●英雄是主流社会借助的诠释精神的载体,一个没有了英雄的时代将是苍白的。我们必须把弘扬雷锋精神常态化。●摧垮一个精神雕像很容易,重新建设却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或许在目前的状态下张扬雷锋精神并不容易,但正因为不容易而彰显出必要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执政的时代价值和时代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峰 《求实》2005,2(11):14-16
坚持科学执政,从根本上关系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关系党的执政权威的提高,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坚持科学执政,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执政理念、科学的执政宗旨、科学的执政体制和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王健,王能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斗拼搏,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长盛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艰苦奋斗的历史价值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历史发展到改革开放、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俗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关于这一点,以往我们的提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时代问题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江泽民的国际政治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江泽民的和平与发展时代观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仍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并对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新特征提出了新论断。  相似文献   

11.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只有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一路前行。伟大的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和风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滋养,成为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从研究延安精神的内涵入手,进一步深刻了解延安精神的本质所在,可以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修改后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根据这一规定,党的性质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阶级性、先进性、革命性、群众  相似文献   

13.
徐月高 《红旗文稿》2014,(22):35-3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并带头示范、以上率下。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明确要求,是领导干部职责所系、从政准则和成事之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赋予领导干部的一个历史"大担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担当既是时代的考题,也是人民的期待。担"责"不推。担责不推,是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向全党提出了“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对此,中共江西省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出发,在全省大力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的主题教育活动,这是江西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加快江西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思想理论界从各个角度对井冈山精神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体现了生态哲学、科技哲学以及经济哲学的意蕴,体现了人本学和价值哲学意蕴,在发展的价值导向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导向,并在理论上重新缝合了一度被割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理论诠释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科学发展观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区别、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民本"意识的本质区别问题.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精神的绝好体现.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叶志刚当前,全球经济活动正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人类社会正向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随之而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愈加突出。特别是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对加速科技进步、推进“科教兴国”的直接影响越来越明...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 ,新的时代给人以新的希望 ,新的期盼 ,也给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包括人的存在状态 ,人才的素质标准 ,人才的品德内容等等。所以高等学校应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 ,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 ,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新的伦理挑战和困惑。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各种变化将不断冲击人们的种种观念 ,迫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社会态度、价值标准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8.
夏金文 《探索》2000,(5):4-6
江泽民十分重视创新的问题,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意义。他正确审视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剧烈竞争趋势,总结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领导的经验,深刻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张明 《学习论坛》2012,(5):66-6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认清本质要求、把握时代特征、遵循实践诉求,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后工业化把人类引入一个创新的时代。因为全球化、后工业化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所以需要通过创新去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组织化,人们是通过组织去开展社会活动的。组织既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的呈现方式。因此,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切创新活动都会发生在组织之中,会以组织创新去推动社会变革。组织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行为层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其二,是模式创新,即创建新型的组织模式。行为层面的创新在官僚制组织中也一直存在,但时常受到官僚制组织模式的约束和限制。从官僚制组织向合作制组织的转变属于模式创新。一旦我们建构起合作制组织,行为创新将不再受到任何限制,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