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谈到腐败,大家会想到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本质不外乎是用财物、美色贿赂掌握权力的人,进而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贿赂方式是游离于制度建设惩治腐败之外的行为,那就是一些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人们,巧妙地伪装自己。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2日晚上以后,保安张亮再也没有看到四川省省委副书记李春城的车子出现。在他的印象里,李春城每天出门与回家的时间相当有规律,早上9点左右李的司机开车到他家接他,晚上八九点钟送他回家,有时候晚了会到11点多。直到12月4日,张亮才听说“李春城出事了”。站岗的保安们互相传递着这个消息,努力想从这座神秘大院里看出一丝与以往不同的踪迹来。然而,大院里一切平静如常。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文化惯性导致了从传统"泛道德主义"的乌托邦走向了"泛法治主义"新的乌托邦,对法制的过分依赖与迷信使得法律职业伦理与社会公理渐行渐远。法律职业伦理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难题,法治社会无法离开社会伦理的支撑与制约,从小众化回归以社会公理为表征的大众社会伦理,强化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养与修养,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4.
肖舟 《政府法制》2013,(4):30-32
消息人士称,李春城是在2012年12月2日晚间被纪检部门带走的。次日,四川省委常委会内部通报了李春城接受调查的消息。同日,李春城被带离成都。被带走的还有李的妻子曲松枝及部下共四人。李春城出生于1956年4月,辽宁省鞍山市海城人。1987年9月,李春城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党组书记,1988年4月,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5.
“迷信犯”是指行为人出于极端迷信、愚昧无知而采取没有任何客观依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产生实际危害结果的手段、方法,企图实现犯罪意图的情况。“迷信犯”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行为人基于极端迷信;二是出于极端愚昧无知。有著述以此为标准,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迷信犯”,另一类是愚昧犯,从本质上看,“迷信”行为也是“愚昧”的表现,将“迷信犯”分为典型“迷信犯”与“愚昧犯”,这种称谓与分类关系不过是服从于传统的刑法理论上的习惯称法,在逻辑上有种概念与属概念关系混淆之误;从实践上看,“迷信”行为与“愚昧”行为也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寺名刹的香火越烧越旺。在人们眼里,烧香拜佛、占卜问卦并非见不得人的事。然而在这旺盛的香火中,却隐藏着不少腐败现象。贪官迷信是近年来始终存在的一种现象,迷信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信“风水”,有的信数字、日子的吉凶,有的热衷于烧香拜佛、占卜算命……毕竟封建迷信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影响根深蒂固。问题是贪官们原本是信仰马列主义的,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应当是破除迷信的先锋。贪官们缘何走上迷信的道路,甚至被迷信牵着鼻子走呢?有关法学、心理学专家剖析说:贪官的迷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真信神,另种一为假信神。  相似文献   

7.
启蒙之语义,其中之一是指就社会群体而言,通过普及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使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群体的人们,摆脱先前的愚昧和迷信状态。如果这一过程要经过较长时期甚至几个世纪,学术上和史家通称为"启蒙运动"。中国时下的宪法贯彻实施和宪政建设,尚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宪法和宪政是"西学东渐"和"中体西用"的产物,缺乏如西方立宪和宪政那种经历长达几个世纪的"启蒙运动"的教育和熏陶。就立宪和宪政规律以及事理逻辑而言,中国或许真的需要从立宪和宪政最基础的底面做起,补上"宪法文化启蒙"这一历史必修之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官员信奉"风水"、迷信"大师"指点的风气悄然蔓延,颇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自己迷信鬼神、信奉"风水"外,部分官员还将这股风气带到自己掌握的公权力上,一时间,诸多"风水工程"纷纷涌现,不仅严重脱离群众,更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与之相随的是所谓"养生大师"、"风水大师"乃至"气功大师"层出不穷,曾被视为封建迷信的风水术,打着"传统文化"旗号重新浮出水面。本应是人民公仆的官员,不在勤政为民上下工夫,却在"风水"问题上绞尽脑汁,更有一些地方官员"因腐败而迷信,又因迷信而愈加腐败",引起群众极大反感。  相似文献   

9.
李春城,十八大落幕后首位被调查的副省级干部。因此,"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调查"有了特殊的内涵——中央的反腐决心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0.
那种迷信刑罚的威慑力,迷信重刑对未然之犯罪的遏制效果以及对已然犯罪人的矫正功能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1.
把"作家"、"博士"、"海归"和"贪官"放在一起,怎么都让人觉得古怪、别扭,无法接受。毕竟,作家、博士、海归是清高的象征;贪官贪污受贿,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然而,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而且"作家"、"博士"、"海归"和"巨贪"这多重身份偏偏组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汪风雄。汪风雄,原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北师大博士、美国访问学者,曾出版多本文集,其作品多次名列四川省图书畅销书榜首。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从1982年1月1日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至今有十个“一号文件”都是从“三农”工作需要出发,研究出台连续的惠农强农之策,给中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工作热情,我认为要进一步从思想、工作、行动、决策等方面渗透"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桩真实的奇闻:在鄂南山区小镇的某夜,有位迷信职业者为菩萨升官举行隆重庆典。只见围者众众,“厅堂”里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礼炮声声,乐曲悠扬。迷信者口中念念有词,似已颂赞了菩萨升官的“发文”等过程,接着是善男信女进礼,以贺菩萨升官之喜。菩萨本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居然也论起官职升迁,而且还要热闹一番,这实在令人无法理解。但经过迷信职业者臆造,吹得死鱼眨眼,水能点灯,果然就迷惑了一些人,他们烧香拜佛唯恐人后,竞相攀比,使菩萨的礼品升级。菩萨只是“心领”了,而那大堆的水果、食油、糕点,都被迷信职业者受…  相似文献   

14.
《论法的精神》成书于1748年,是孟德斯鸠一生辛勤研究的最后成果,也是其几乎全部理论主张的总结。该书一经出版就立刻在欧洲各国产生轰动,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其甚至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几百年来,人们对这本著作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而笔者在拜读这部著作时,惊奇地发现整部著作洋溢着一种"宽容"的人文精神和关怀,这一精神和关怀可以说贯穿在了孟德斯鸠的学科研究,以及政治、法律、思想和宗教等主张的多个领域。本文试着将这条隐含的"红线"揭示出来,希望从另一视角来完成对孟德斯鸠和其《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的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对刑法《这里主要是指刑罚》的迷信,是各种政治迷信中最根深蒂固之一种。如果说,在智识未开的古代社会,这种观念还有一定市场的话;在当今文明社会,刑法迷信应当在破除之列。德国著名学者耶林指出:"刑罚如两刃之...  相似文献   

16.
蔚然  吴迪 《检察风云》2011,(16):65-67
"旅游团"、"购房团"、"炒煤团"、"炒蒜团"、"炒油团"、"波士团"等由富人们组成的各种令人羡慕、有地位的"团队",在媒体已不鲜见。然而,"乞讨团"在媒体上很少见过,有谁愿意把这一"团体"的"行动"诉诸报端呢?  相似文献   

17.
杨鑫鑫  马长锁 《证据科学》2011,19(4):500-504
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司法精神病学组、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医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与精神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法律与精神医学论坛"于2011年7月2日在北京万商花园酒店举行。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霍宪丹局长、北京市卫生局方来英局长、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副校长、中国政法...  相似文献   

18.
人在尘世中,都是饮食男女。男人往往喜欢"吃豆腐",男女间因第三者介入常导致其中受伤害的一方大为"吃醋"。可许多人光会"吃豆腐"与"吃醋",而不知其来历,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追源溯本,这"两吃"各有一段饶有风趣的典故。  相似文献   

19.
邪教“法轮功”在世纪末的兴起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迎合了一些人的实际需要,既有历史的巧合,又有现实的矛盾;既有迷信的沉淀,也有道德的困惑。“法轮功”练习者对“法轮功”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知、信、求”三个阶段,当然每一个练习者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从动机上分析,有实用型、信仰型、盲目型、泄恨型和牟利型五种情况,但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每一个参加“法轮功”练习的人必定是从中获得了某种需要的满足,才能促使他们以较为坚定的毅力坚持练功,而这种不断获得,不断反馈,又不断强化练功动机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在心理上受“法轮功”及李洪志本人不断影响与操纵的过程。李洪志利用“法轮功”对广大练习者实行精神控制,并通过教主崇拜、邪说恐吓、群体效应予以实施,进而实现邪教反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昌明的盛世。然而,几千年以来中华文明古国根深蒂固的迷信幽灵,仍然飘游在华夏大地。于是就有了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之间的“攻城掠地”战;就有了神魔鬼怪打着复古的旗号卷土重来;就有了古老的迷信与科学溶揉一体的“伪科学”;就有了气功热潮中万人膜拜的“神人”与随处可见的“科学算命”;就有了形形色色挖掘中国古文化的迷信书籍“粉墨登场”……这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年代。从《周易》“神话”谈起公元1983年4月4日,西安城里走着一位若有所思的中年人,他就是后来名噪一时的邵伟华。而这会儿,他正在琢磨着刚才的事儿。一个河南籍老人与人谈论《周易》,邵伟华在一旁听得如醉如痴,忍不住向老人发问:“老人家,《周易》能算些什么呢?”“算什么?”老人颇有些儒将风度地答曰,“上算天,下算地,中算人。”“那你说西安最近会不会地震?”其时,西安人正在为地震谣传而惶惶不安,世人皆道西安地下有三条大缝,很快就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老人望望邵伟华,垂下眼睑,凝神用手指掐掐算算,半天方抬起头来:“西安没有地震,你信我的。新疆那个方向倒是有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