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1992年我曾率团到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参访,当时就有不少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旧金山科学工业园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一些朋友告诉我,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也办得不错。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到新竹作一次参访。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一样     
我们都一样,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家人作为青年志愿者之中的一员,我想说:残疾人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我们有太多的不同,我们都一样,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家人。当我第一次走近他们的时候,内心深深被震撼了。他们虽然身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他们的心我敢说比任何一个身体健全的人都要强大和宽  相似文献   

3.
作为青年志愿者之中的一员,我想说:残疾人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我们有太多的不同,我们都一样,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家人。  相似文献   

4.
孙红英 《政协天地》2014,(12):44-45
提起香港非法"占中",姜玉堆总是摇头叹气:"痛心啊,这说明我们在争取下一代的工作中有失误。"姜玉堆在香港搞了二十多年青年教育,创办了香港青年会和港台青年交流促进会,目前是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主席,在香港和内地都颇具知名度。对国家、对家乡不了解、不认同,是香港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他们对家乡、对中国没感情。"就像让年轻人谈恋爱,他们互相不认识,  相似文献   

5.
"偌大的会场,上千名台湾青年身着橘黄色T恤,从这些橘黄色"海洋"中找到宋建华并非易事。1956年出生的他,是这些孩子中的"长辈",然而,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宋哥哥。这次,作为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的一个特殊群体的领队,他带着32位第一次离开台岛的清寒学子来到北京。报母恩慷慨解囊初见宋建华,若不是有人介绍,很可能会把他当作随队老师。只要走出户外,就会发现,"比孩子还会玩"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孩子王。  相似文献   

6.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7.
2012年台湾"大选"以国民党胜出而降下帷幕。那些合资格首投族在"大选"投票的那一刻出现严重"窝票"现象。原因是:台湾青年普遍对"看得见的未来"缺乏信心;长期以来政治意识淡化的必然结果;逆反心理强化首投族对选战的反感;台湾青年在激烈选战中出现"审美疲劳";客观上考试时间与回乡投票冲突。"窝票"背后隐藏着的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危机,随着两岸长期和平发展的进程而给未来台湾选举带来影响:台湾青年"窝票"仍将是"教训"政治人物的"杀手锏";公民意识的淡化造成选举投票率滑坡不止;缺乏政治经验使投票意向更加难以预测;两岸认同危机因教科书问题而继续存在。追踪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未来走向,是研究未来台湾政治选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此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作者廖信忠从一个台湾平民视角的发问。今天,信息交流的渠道非常发达,两岸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政坛时事的实时更新,可以找到详尽的台湾美景美食攻略,甚至到台湾的土地上走走看看也并非难事。但若真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恐怕结论还是:关注的很多,了解的尚少。  相似文献   

9.
每年春季,在南台湾屏东的垦丁公园都有一场"春呐"的活动,全省各地年轻人跑来表演,载歌载舞,摇头呐喊,尽情释放,展现青春的活力与狂野。2011年7月,美国著名歌星卡卡到台湾举办歌友会,台湾青年们以最新潮的奇装异服打扮来迎合她。这就是现在的台湾年轻人:狂野、脱序、彷徨,以行动来满足内心的欠缺。当社会物质十分充裕,物质的追求满足不了年轻人的欲望和苦闷时,这种现象正显示了台湾年轻人的活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韩洁 《人民公安》2012,(21):30-33
这是一个新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团伙主谋受惠于自己的老板,也深知其懦弱怕事的性格,自编自演了一出戏,以为让老板拿出钱来是板上钉钉的"美事",不料美梦成空,只能自食其果。一次半夜枪声,引出一起离奇的勒索案:老实本分的公司老板接连收到勒索短信,对方索要80万元"保护费",否则将有血光之灾。  相似文献   

11.
开会是组织运作的重要手段、议事决策的主要方式。然而要开好会议,实现目标效果,并不简单。有一年"五·四"那天,我到车间参加"让我们交心"的青年座谈会。支部书记就围绕青年如何提高技能,做适应时代发展的排头兵这一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好半天,会场上鸦雀无声,静得掉下一根针也能听见。  相似文献   

12.
早就听龙应台教授说过:台湾最珍贵的部分,其实是它的民间力量而非政府。2008年11月我有机会"台湾一周行",虽只短短几天,观察所得只能是浮光掠影,但对于龙教授的话已有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3.
文睿 《两岸关系》2013,(1):63-64
1月13日,民进党"火大列车"驶入台北,"火大游行"终于在台北登场上演。从场面来看,本次"火大游行"的主办单位宣称有20万人参与,但据台湾警方估算大概有10万人,前后相差一倍。如果与之前党主席苏贞昌声称的会有六成民众支持上街"呛马"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不仅如此,从活动效果来看,显然与民进党预期的有相当大的落差。不仅民众参与人数比预估的要少,而且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是绿营支持者,这也让事前定位为"全民呛马"的游行变为了"绿营反马",成为又一次典型的蓝绿政争。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下,多年来蓝绿政治斗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政党的未来,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国民党在两次大选失利后,为了重新赢得台湾青年的支持,开展了政党年轻化改造:增加青年机会,启用青年人才;组建青年团扩大支持面,运用青年军辅选;出台青年政策,获得青年认同等。不过,在"政治营销"下,台湾青年地位四年一循环,故我们对政党年轻化的作用应辩证地来认识。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4,(10):58-58
前段时间,台"行政院院长"江宜桦出席"青年政策论坛"时,面对青年人提出"台湾凭什么留住人才"的疑问,言及岛内薪水虽无法比人强,但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盼人才综合考虑留在台湾。这样的答案令人失望,也凸显这些年岛内力推"育才、留才、揽才"政策效果十分有限。这几年,大陆启动进口替代政策,积极扶植本土产业,让两岸产业发展关系快速由互补走向竞合。台湾凭什么留住人才?理应是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秦尊文 《世纪行》2012,(8):42-44
一、"汉阳造"的实质是工业化 最初的"汉阳造",是指汉阳产的步枪,因其质量好而替代进口,享誉全国,青年毛泽东曾对"汉阳造"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现在我们谈的"汉阳造",已不是单指"汉阳造"步枪,而是指近代史上崛起的武汉工业,包括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后称"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台湾一教授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称,大陆百姓收入非常低,根本消费不起茶叶蛋。2014年春节后不久,这个节目的网络视频又被网友发掘出来,"茶叶蛋"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到台湾游日月潭的一个插曲。那天,我们一行乘坐竹筏,向着日月潭玄光寺进发。竹筏上,艄公十分风趣,从他嘴里蹦出的段子常让人忍俊不禁。他问:"吃过茶叶蛋吗?"我们有些不屑:"那有什么?到处都是。"  相似文献   

18.
由郑晓龙执导,陈建斌、孙俪等主演的宫廷情感争斗大剧《甄嬛传》,虽然距首播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但热度依然不减。除被大陆各大卫视反复重播,在台湾也掀起了一阵"甄嬛"风暴。《甄嬛传》在台湾的收视率不仅超过同时段台湾最火爆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更超越其他台湾本土电视剧,甚至连台湾明星也纷纷甘当粉丝,学习"甄嬛体",开口言"本宫",喜欢称"极好",讨厌说"矫情"。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面临如何处理与台湾关系的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这种做法符合美国的战略和实际利益。但这仅是解释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根深蒂固于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改造中国"的使命。概括起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是其战略与实际利益以及"改造中国"使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美国将会持续设法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20.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