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永清 《检察风云》2010,(19):47-49
一个以"金融维新"为口号,自称是"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者"的银行,由于内部管理混乱,非法操作,很快走上绝路。其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
姜东良 《法人》2010,(2):72-75
先是利用职工"以身份换股份"的方法,以2500多名职工放弃"国有身份"为代价,将全部的国有股份变更到一个职工名下。沉寂三年后,又辅以"腾笼换鸟"之术,企业高管以区区四千万元代价取得了职工的全部股份,将市值10个多亿的企业纳入囊中,而这一切却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容忍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李记 《法庭内外》2010,(12):44-44
近日,"奶业巨头陷网络攻击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管最终调查结果如何,应该明确的问题是: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企业竞争,也不能以尽失"道德的血液"为代价。  相似文献   

4.
文海潮 《政府法制》2011,(21):58-59
"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掀起了转型、跨越发展的热潮,如何充分发挥创先争优活动"总抓手"、"推进器"的作用,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跨越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在融入中心、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工夫 晋城公安局北石店分局党委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充分发挥把关定向作用,把维护企业稳定的各项任务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法下的民事诉讼中,"对物管辖"包括"纯正的对物管辖"和广义的"准对物管辖"。"对物诉讼"则可分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和"准对物诉讼"。原告既可以特定的人为被告提起"对人诉讼",也可以"物"为被告提起"纯正的对物诉讼"。在"对人诉讼"中,如果法院无法对被告行使"对人管辖",还可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获得对案件的管辖权。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准对物诉讼",仅对特定的被告具有拘束力。基于"纯正的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具有对世效力。"对物管辖"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责任的作用,且在一定情形下可以转化为"对人管辖",但"对人管辖"不能转化为"对物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借鉴美国法的相关规定,即要求我国法院以被告在我国境内可供扣押的财产为依据行使管辖权之前,应确保该争议与被告财产之间,或者被告与我国之间具有"最低联系"。  相似文献   

6.
郑展棒 《刑警与科技》2014,(14):128-129
"以技术革新为驱动"是上海广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拓")一直奉承的企业核心理念,正因在该理念的趋势推动下,广拓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安防企业。在2014年6月3日—6月5日的上海安防展上,其为观众展示的不仅是其在传统周界报警的优势产品,还带来了高清视频监控与周界报警完美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让人不紧眼晴一亮。正如广拓市场总监潘慧所言:在适者生存的行业规则下,广拓正以务实的态度开拓市场,以全面解决方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执行案件从制约其权利实现程度的客观因素看,可分为"执行不了"、"执行得了"两类案件。以权利实现为本位的现行民事强制执行模式,由于未能对不同类型案件采取不同目标定位和应对措施,在相当程度上不能有效回应当事人对法院"执行难"的责难。而"程序公正在先"之执行思路却显得过于激进。为此,在民事强制执行模式改革上,探索"权利实现与程序公正并重"之混合式执行模式,对不同案件不同对待:对"执行不了"类案件,强化程序公正、突出执行服务理念,强调以"理"服人来化解申请执行人对权利未能实现的不满与怨言;对"执行得了"类案件,强化实体公正、突出执行威慑力、强制力,强调以"力"服人来迫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而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谢薇 《法制与社会》2011,(15):190-190
2007年底国务院将武汉"8+1"城市圈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武政办(2009)104号)文件精神,武汉市万松街将"两型"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紧密结合,大胆创新,将白松社区做为示范社区,开始了"两型"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电影《千里走单骑》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中,原告请求权基础选择错误是导致其败诉的根本原因。原告可能胜诉的请求权基础为,其可选择以"安顺地戏"曲目《战潼关》和《千里走单骑》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署名权)受到侵害提起诉讼,也可尝试选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示来源权益"受到侵害提起诉讼。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正当民事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李建胜 《中国司法》2011,(3):105-108
2003年,司法部提出了以"监企分开"为中心的监狱体制改革思路,标志着监狱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同年上海等六个省市开展监狱企业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2007年,司法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监狱体制改革。目前,监狱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取得显著成效,监狱企业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但因监狱企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因素,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刘军 《政法论丛》2014,(5):97-103
犯罪成立的主客观要素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立法上存在着以条件的面目出现、无需主观认识的客观事实。可罚性和要罚性是区分"内在"和"外部"的客观处罚条件的标准,同时,与可罚性的关系则是区分"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与罪量要素、结果加重犯之结果的标准。就此,从犯罪成立的客观要素观之,各要件要素之间存在着当罚、可罚与要罚的逻辑递进。  相似文献   

12.
崔怀纲 《中国监察》2011,(23):56-56
从今年初开始,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纪委、监察室以"学、评、景、镜"工作法,有力推进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基于一个"学"字,提高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1,(34):20-21
10月21日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市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以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中信银行也率先破题,在业界率先推出养老按揭业务,将"以房养老"在实操方面推进了一步。继之而起,上海市、山东省以及温州市也纷纷试水"以房养老",在中国社会"跑步进入老龄化"的当下,这种新养老模式会不会带来积极作用?又将如何改善未来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规则缺失是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景象和现实难题,法律解释弥合说、法律续造补充说和法律论证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从司法实践的结晶"创制型案例"出发,能够为解决"大前提"缺失提供实践性思路。作为法官实践智慧的载体,创制型案例是法官在"无法可司"与"不得拒绝裁判"的夹缝中裁判的案件,"规则创制"和"法律认可"共同构成其判定标准。以创制型案例中规则创制的外观形态和必要性为维度,可将创制型案例分为形式性、实质性、刚性、柔性四个类别。在法治实践中,创制型案例对填补法律漏洞、补充制定法、裁判争议和疑难案件、提升法官裁判说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创制型案例类别化,则对指导法官裁判和法治价值的维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效中 《中国监察》2011,(24):56-56
2011年,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为强化效能监察工作,大唐集团公司创新效能监察工作机制,成立了效能监察中心。所属大唐陕西公司作为效能监察中心日常办公机构,积极实践效能监察中心的工作思路,以量化对标为指引,实现了"三可一增"(可操作、可执行、可评价、增强效果)的工作目标,使监督工作始终围绕生产经营关键环节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6.
杨日洪 《法治研究》2012,(3):96-103
基于合同类纠纷在商事审判中所雄居的绝对"霸主"地位,合同效力判断问题应然成为商事实务法官之"第一要务",其中尤以违法合同效力判断者为甚。《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的面世,虽尽显其尊崇私法之理念价值,然囿于其理论上的可责难性与逻辑上的强悖论性,难以真正有益于司法实务,由其衍生的"效力性规范"标准难以扛担违法合同效力判断之要职。相关标准之重构势在必然。本文在对《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进行学理检视和实证检讨的基础上,主张将"社会公共利益"即"公序良俗"之违反作为违法合同效力判断之终极标准。进而立足于裁判视域,从主、客观两个层面,为实务法官认知和判别"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方法补给和制度保障。本文倡扬,以"双方违法判别法"为基本进路,佐之以必要的程序规制,有益于"公序良俗"之正确发现。  相似文献   

17.
窦刚 《法治与社会》2011,(11):69-69
2011年,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事故预防为第一要务,以缓堵保畅为第一要求,紧紧抓住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源头管理、通行管理、宜传教育"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襄垣县是产煤大县,襄垣工业"因煤而兴",也曾经"为煤所困"。近年来,针对我县工业结构单一畸重,增长方式初级粗放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强工富县"为首的"六大发展战略",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和谐发展为要求。  相似文献   

19.
宋宏伟 《中国监察》2011,(10):49-49
企业效能监察是对企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履职状态及产生的效果等进行监督,以及时纠正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堵塞漏洞,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管理工作计划、任务、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推进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规范和深入开展中应注重抓好"四性"。  相似文献   

20.
王霞 《政府法制》2011,(28):43-43
自"阳光行动"开展以来,太原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梅山派出所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本职岗位,创新活动内容,以争做"阳光警察"、争创"阳光警队"、打造"阳光警务"为载体,向张世平同志学习,以服务群众、打造民生警务为出发点,从点滴小事中折射出阳光警务的温暖。"阳光行动"开展以来,该派出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余件,收到锦旗5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