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台声》2020,(7)
正刘雅菁,台湾原创音乐组合"爆青筋"主唱,,曾是台湾环球唱片的签约词曲作者、入围第二十五届台湾金曲奖最佳重唱组合,与台湾吉他手叶佳鑫合作创作大量歌曲。新冠疫情牵动两岸同胞的心,许多台胞以各自的方式,与大陆同胞共渡难关。也有一批可爱的台湾青年,他们紧握手中的笔、拿起身边的乐器,记录下动听的音符,弹奏出温暖的旋律,为战"疫"中的同胞们助威打气,  相似文献   

2.
姚同发 《台声》2000,(10):16-17
由天津市台湾研究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学术研讨会”, 7月 27日在天津会宾园落下帷幕。虽然台湾学者已经离去,但 3天的交流与参访,我们与老友新朋忆往昔、谈未来,此情此景,却依然历历在目,难以释怀。 交流凝聚共识   出席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岛内台大、政大、文化大学、海洋大学、佛光大学的 6位教授,他们是岛内学术地位颇高的知名学者,有的刚刚从美国访问返台,有的在香港讲学甫归,有的在上海处理公务,有的正忙于学校考试招生…  相似文献   

3.
正遍布我国各地的近70万名灾害信息员承担着查灾、核灾的重要职责,灾害发生后,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到达,总会以最快的速度上报灾情,为及时救灾提供决策支持。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趟着洪水冲锋在灾害一线,他们昼夜奋战、忍饥挨饿、徒步巡查只为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他们默默无闻却兢兢业业,他们"毫不起眼"却事关万千百姓安危。本文特此展现省、县、镇,村四级灾害信息员的工作风采。  相似文献   

4.
高旭  张亚静 《台声》2023,(2):70-72
<正>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两岸同胞相向而行,不断走亲走近。他们有的是深耕地方产业的台商代表,有的是两岸交流领域的资深人士,有的是初到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青年,还有两岸婚姻家庭中的台胞小朋友……2022年,他们过得怎么样?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讲述。  相似文献   

5.
2010年3月27日,由台湾劳动党、中国统一联盟等团体发起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成立,从而有了希望扩大台湾民间支持两岸和平发展、最终走向和平统一的声音。台湾各界人士、民间团体近千人出席大会,他们分别来自北中南部各地,年龄层即老中青均有。  相似文献   

6.
应台湾“高雷同乡会”雷电大乐团的邀请,广东省湛江市小孔雀粤剧团一行45人,于互998年3月IS日至27日赴台湾进行为期Ic天的交流演出。他们分别在台北币演4场,台中市演2场,台南市演1场。该团曾多次赴港澳地区和国外演出。这次赴台演出,他们以精湛的艺术、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台湾同胞的高度评价。每场演出,气氛热烈,当地群众、民间团体纷纷向剧团敬送花环、鲜花,并拍照留念。有的台湾乡亲自始至终陪团到各地演出,自动为剧团做好后勤服务,自费买来可口食品慰劳演员,表达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由于时间限制,在台演出的场次少或…  相似文献   

7.
田琳 《中国减灾》2023,(7):24-27
<正>灾害信息员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确保灾情信息及时上报的关键力量,在提高基层灾害应对时效、降低灾害损失影响、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多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探索各种举措,不断建强队伍、夯实物资、落实保障,提升了各级灾害信息员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灾情统计报送、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成为百姓安全的“守护人”。  相似文献   

8.
廖鸿  徐娜 《中国减灾》2004,(7):21-21
海洋灾害包括许多种类,其引发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人类活动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导致的。自然因素引发的海洋灾害。有些具有原生灾害的性质,如台风、海雾、厄尔尼诺现象等;有的则为次生灾害,如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大都是由大风、冷冻、地震等灾害产生的。因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海洋灾害,主要有赤潮、海水污染等。归纳起来,引发海洋灾害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台联举办的夏令营活动中,我结识了来自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位年轻朋友,他们是带着新奇的目光、渴求的热情,踏上祖(籍)国这片热土,开始中国之行的。这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年轻朋友们,手拿外国护照,说着一口流利的洋文,过着完全西化的生活。他们有的是年少时就随父母从台湾移民海外;有的是祖辈早年从台湾移民海外,在海外出生的世居华侨。他们不懂汉字,有的人甚至不会说自己的中文名字,这或许正是他们父辈所担心的,所以送他们回到这片故土,为的是叫他们不忘本。在北京,他们游故宫,览天坛,逛颐和园,仿…  相似文献   

10.
冯洁 《民主与法制》2014,(20):48-49
他们是一批被台湾本省人称为“老芋头”的大陆老兵。35年前,他们跟随蒋介石集团溃退到了台湾,以为不久便可以“光复大陆”;35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已在台湾娶妻生子,但却日夜思念着海峡那边的亲人和故乡。35年前。他们的父母尚在壮年;35年后,他们的父母已到古稀耄耋之年,有的至死也未能再见儿子一面。老兵们在台湾遭遇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因为没有文化,退役后干着社会最底层的活。他们还要动辄遭受威胁和恐吓,以家人为要挟来互相检举揭发不忠的行为,他们只能乘出国之机悄悄潜回大陆探亲。  相似文献   

11.
台湾各界,目前对于“一国两制”的看法十分混乱,真正拥护的是少数,坚决反对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处于怀疑和无知状态。台当局及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一直在恶意攻击“一国两制”,但他们中有的对“一国两制”也并不了解。比如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3,(10):43-45
据《集美大学学报》刊载,有关清代台湾进上,黄典权、林文龙列有31人,汪毅夫列有32人,均未能爆台湾进士的全貌。通过文献考订,综合各家的统计标准,清代台湾进士的总人数应该是33人。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4,(9)
<正>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高雄气爆重创观光旅游业,高雄市府已向"交通部"争取7000万元(新台币,下同),补助振兴灾后的高雄观光业……这是高雄发生气爆事件后,所发生连带反应的一个缩影。但也正如高雄市长陈菊强调的那样,"高雄一定很快会复建、重新展现生命力"。因为高雄气爆事件不仅仅是高雄人的事,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事,高雄气爆事件牵动了四面八方中国人的心。相信,在接下来的重建工程、基础建设和民房修护等工作中,高雄人民一定能够携手并肩、同心同德战胜灾难,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我国虽然没有发生流域性的大范围洪涝灾害,但局部洪涝、台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点多面广,局部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各地民政救灾部门群策群力,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救灾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展望2005年,各地民政救灾部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准备好了吗?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救灾(救济)处处长,对2005年的救灾工作进行了全面展望。处长们按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和当地民政厅的安排,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灾害救助、灾害信息管理、备灾、减灾、社会捐助等方面描绘了2005年的工作蓝图。听,救灾处长们的心声;看,2005年谁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苗家平 《中国减灾》2011,(10):60-6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轻各种灾害危害,针对农村民居抗灾能力薄弱、农民消防意识淡薄,农村民房因火灾、暴风、洪水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倒塌、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云南省大姚县启动农村民房灾害保险工作。农村五保户、孤儿不用出一分钱,由民政部门全额为他们办理住房保险“埋单”,全县1615名孤寡人员从中受惠。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夕,许多被迫抽壮丁或抓壮丁的国民党兵去了台湾,这些老兵日夜都想回大陆探亲,于是就有许多老兵回家探亲的感人故事。可是他们年事已高,有的平安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有的只能在梦里回到故乡探亲;有的回乡前意外离世,只能魂归故里。本文讲述的就是一个台湾老兵回乡前意外离世的真实故事。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有关权益,文中皆为化名。  相似文献   

17.
红樱  和平 《台声》1997,(10)
7月29日晚,重庆江北机场迎来了一群身着绿色圆领衫,上印和平鸽图案的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他们是“第四届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活动”台湾访问团的孩子们。由全国台联、全国少工委和台湾企划人协会共同举办、重庆市台联和重庆市少工委共同承办的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岛内各地  相似文献   

18.
周毅 《两岸关系》2006,(8):45-45
为了增进台胞青年对大陆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2006台胞青年夏令营”7月初在全国各地隆重开营。这是全国台联组织的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青年学生交流项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总计有1400名来自台湾岛内、海外和大陆的台胞青年学生参加。他们分成28个分营  相似文献   

19.
吴亚明 《黄埔》2007,(4):56-57
暗夜的一把无名火,烧得蒋介石的“草山行馆”只剩断壁残垣,到现在真相不明,人们在关心此事后续发展的同时,也关心起蒋介石遍布台湾各地的其它30多处官邸和行馆的现况来。想当初,这些官邸和行馆都是民众禁足的神秘之处,但是岁月不拘,风云变幻,如今蒋介石的这些官邸和行馆,有的成了观光景点,有的成了饭店,有的则成了一片废墟。  相似文献   

20.
黄少华 《台声》2001,(8):35-36
电影导演谢雨辰位于北京双榆树附近的家中,可以称得上是“台胞接待站”。对于他和他的夫人来说,四季不断地接待台湾亲朋,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最近,他的亲属从美国和台湾等地,纷纷来到北京——中国的变化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了首次祖国大陆行,并要求谢导多多介绍和导游,而从前他们未曾考虑来大陆。   谢导举家从台湾回大陆定居已经17年了。从1988 年开始,家里每个礼拜都接待来自台湾的亲朋好友,有的亲友先后来了近20次。这些年来,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生的巨变,台湾朋友每每聊起,总是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言语间总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