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生气     
姚展雄 《传承》2008,(9):56-56
人皆有七情六欲,这一点连宣扬"四大皆空"的佛家也不否认。但芸芸众生如果沉湎于某种感情中,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心理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太高兴,会得意忘形;太忧愁,会"白了少年头";太悲伤,会有损健康;太气愤,会"怒从心头起"……况且,感情也是会相互转化的,岂不闻"乐极生  相似文献   

2.
诗说守岁     
谢林 《北京观察》2007,(2):57-58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这个辞旧迎新的特别夜晚,中国人已经习惯阖家大小团团圆圆,吃罢年夜饭,古人是围炉而坐,儿童游戏,大人谈天、抹骨牌、喝屠苏酒,现代人呢,几年前是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大家都伤了脾胃,不过也还是开着电视应个景儿,人人"强不睡",努力熬着.  相似文献   

3.
付林鹏 《人民论坛》2024,(1):110-112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诗词的创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大量以爱情和婚恋为主题的诗歌。其后,来自民间的乐府民歌和文人爱情诗双线交错发展,共同构成了爱情诗发展的主流。在这些诗词中,对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有呈现,既有相识时的一见钟情,又有追求和告白时的刻骨铭心,还有热恋中的你侬我侬及婚嫁之后的相濡以沫。此外,还有悼亡诗的创作,虽然悲恸哀婉,但却是最为深情的浪漫告白。  相似文献   

4.
东坡二题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和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美食家。他在黄州生活期间,不仅自己实践,亲自制作了许多道菜,同时又对黄州地方民间的许多道菜的原料配置、制作方法作了改进和完善,并将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加以总结,写成诗文,使之流传、推广。  相似文献   

5.
随州二说     
遥想随州久,一直不曾去过。据说那里有大洪山、桐柏山,风光秀丽,距有名的神农架也不远。但到了我这把年纪,游山玩水的兴致早已淡薄,单是那崎岖的山路就有点望而生畏。那么,何以遥想?一半因为那里是神农氏的出生地,另一半因为那里有神奇的擂鼓墩。这次因熊召政、王春瑜诸君相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鬼诗”是一个常用术语,其内涵多指作品内容方面对幽冥世界的想像与摹写,风格幽曲凄迷、起落无迹,思想感情上的“不可磨灭之气”,其评价一般来说是正面的。“鬼诗”一是作者内心郁结所致,二是妙手偶得的名篇佳句。“鬼诗”说的产生,源于文人的谈鬼风尚及神秘化的创作思维模式,也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元丰六年(1083),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一日,好友王巩(字定国)从岭南返回京城,路过黄州去看他。王巩是东坡好友,因乌台诗案而受牵累,被贬至岭南宾州。对于朋友因他而获罪,苏东坡心中很是难过。看到王巩来看他,苏东坡的心情可想而知,置酒会饮,谈笑风生。席间王巩的侍妾柔奴(酥娘)“善谈笑”,东坡问日“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坡叹其善应对,赋《定风波》一阕以赠之……  相似文献   

8.
热帖追踪     
《人民公安》2014,(5):8-9
<正>——我反对一切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无论你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动机是多么高尚,当你把伤害无辜的普通人作为手段时,你就是人类的敌人、可耻的懦夫和人人可诛的罪犯。我没有兴趣听你的任何故事,不会在乎你的诉求,不可能跟你谈判并妥协,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当场格杀,事后追剿,绝不原谅。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6,(3)
宋元以来,否定删诗越来越有成定论之势。通过分析新出楚简中的大量逸诗与传世《诗经》的复重现象,可初步印证太史公"去其重"之说。"去其重"乃历代太师接力所为,孔子又于最后在既有规模和形制上删削取舍刊定,非孔子一人就三千古诗上重编。"古诗三千"乃是泛称纵的历史上的诗歌规模。动态生成的《诗》到孔子前本已基本定型,但春秋末诗乐重新混乱,从文献记载和主客观条件看,最后删定者应该就是孔子。对勘出土和传世文献仍可见一些诗在杂沓去重中留下的工作痕迹。逸诗既是筛除的结果,也是被筛除的原因。今天所见逸诗比例少,盖由于今天所能见者亦即当时所广传者,亦即太师、太史等王官和夫子编订所尤其属意者,又迭经数千年,其劫遗自然更不副三千之数,故诗三百得见而诗三千不多得,逸诗少见反旁证了删诗之事。逸诗纵横分布的规律性,也既证明了删诗说,还说明了逸诗并不止如今之规模。淫诗说则是对夫子正乐的误读,是宋元以来的一个偏见,借所谓大量淫诗来否定删诗说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看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会感叹泱泱中华的美味!我的老家明溪,也是一个盛产美味的地方。说起明溪的美味,一下能点出好几道:淮山羹、客秋包、金钩蛋、白斩鸡、红菇老鸭汤等等,但让我最推崇的还是山珍与海味高度融合,又非常平民化的目鱼笋。它把海鲜目鱼与山珍笋干两种不同地域的独有味道糅和在一起,既有大海飘逸的鲜香,又有大山坚韧的醇厚,吃后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1.
对"以意逆志"说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对孟子弟子咸丘蒙所提问题本身的研究。孟子其实是针对咸丘蒙在读诗时的跳跃、附会,提出解诗首先应当忠实于眼前的文本本身,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把理解局限在诗文中某些个别的言辞之内。"意"是指诗篇本身的原意、本意,而非读者之心意。"以意逆志"的意义在于明确读诗当以识志、明志为目的,其思想本质是孟子继承孔子的诗教之志,试图通过诗歌复现仁义王道。  相似文献   

12.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的这首词,非常贴切、非常传神地道出了刘道玉校长的为人风格和生平处境.  相似文献   

13.
念山 《今日海南》2013,(8):45-45
东坡书院(一) 再次面对苏东坡,第一次的梦依然丰满,一只翠鸟怎样点破春水,一位诗人怎样崛起荷塘边的古井,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那根黑细的绳子,回应着水桶八百多年前,它也是如此打捞生活的吗?青苔上还有木屐留下的牙印吗?狗尾花里还有他的诗句吗?  相似文献   

14.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秋,苏东坡第四个儿子出世。按当时习俗,生儿满月要行洗儿礼,他借此写了一首著名的自嘲诗《洗儿戏作》。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称戏作,当然不是实话,而是用来自嘲的愤世嫉俗的反语。苏东坡所说“惟愿孩儿愚且鲁”的想法未必真实,但是此诗揭示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聪明人不免会受到打击“愚且鲁”者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倒是千真万确的。不仅宋代如此,整个封建社会莫不如此。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在位者大多忌才,只想用奴才,不想用人才,…  相似文献   

15.
阮忠 《今日海南》2011,(5):48-48
公元1097年6月,苏东坡最后一次被贬,从惠州来到儋州;1100年6月离开儋州北归。他在儋州只生活了三年,却给儋州人留下了一千年的感动,成为儋州的东坡文化现象。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陈乃嘉 《前沿》2014,(17):239-240
本文以奥斯卡·汉玛斯坦剧作中的剧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代表作《空中歌声》《演艺船》等剧目的剧诗的案例分析,将其剧诗的艺术性归纳为直抒胸臆与抒情诗的写作笔法两个特征,从而总结出奥斯卡·汉玛斯坦二世剧诗不同于歌词与台词的另一种叙事品格。  相似文献   

17.
菌子     
雨果 《今日民族》2013,(1):63-63
春天笋拱土,夏天菌拱土。这两样都在山珍系列,都吃个鲜嫩。所不同的是,竹笋是“文艺”山珍,菌子是“二逼”山珍;竹笋遍布南中国,菌子只在西南有。外地人闻言大怒,新疆不也有蘑菇吗?东北也不少,云南人滇国自大。且慢,蘑菇是蘑菇,菌子是菌子,不可混为一谈。蘑菇人栽,菌子是天赐。  相似文献   

18.
19.
茶余饭后,闲暇之时,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藏书,悠悠思绪伴着淡淡墨香,于是,灵魂辞别了尘世的喧闹,思绪如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进了知识的大千世界。我想起了苏东坡曾说的:“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肉。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我说.闲不可无书,  相似文献   

20.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吃油炸,犁地不磨铧”。旧时,人们相信二月二是龙升天的日子。龙能降雨,每年的“皇历”上都注明有几龙治水,预示着一年的旱涝,农业的丰歉。对龙的崇拜,折射出农民对“风调雨顺”的祈望。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