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童振源 《台声》2014,(7):50-50
<正>2012年民进党在岛内选举失利后,"冻结台独党纲"的说法即偶被提出,甚至也被认为是民进党能否完成"最后一哩路"的指标。去年民进党举办"华山会议"时,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即提出"冻结台独党纲"的提议,虽然时任党主席的苏贞昌刻意冷处理,但这个声音在民进党内从未消失。6月20日,民进党40多名党代表联署"冻结台独党纲"提案,欲在7月20日民进党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冻结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两岸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持续热络,异彩纷呈。民进党人士也在两岸交流方面动作频频。6月底,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率绿营学者赴香港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大陆学界交流对话。7月初,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邀请大陆经济学家赴台专题演讲,双方进行沟通、交流。8月中旬,高雄市长陈菊率团访问天津、深圳、厦门、福州4城市。与此同时,民进党举办系列会议,研讨两岸政策问题。现任和前任民进党主席苏贞昌、蔡英文等要角均表态"不排除登陆"。造访大陆似乎成为民进党内的新"共识"。  相似文献   

3.
常超 《两岸关系》2014,(9):17-18
<正>7月20日,民进党十六届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台北举行,这是蔡英文5月当选民进党主席后党内派系争夺权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一次较量。最终,各大派系在中执委、中常委选举上均有斩获,蔡英文派系人马亦初具规模,民进党依然维持派系共治的格局。新一届权力核心改组作为蔡英文再次当选民进党主席后的首届全代会,本次会议被视为攸关民进党核心权力重组的关键一役。加之会前民进党员陈昭南、郭正亮等人发起连署"冻独"提案,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7)
<正>摘编自3月21日香港《大公报》民进党当局上台后搞得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昨天终于交出了首张"成绩单":分组会议通过决议,被判决定谳案件的被告人可以声请大法官所谓的"释宪",换言之,已有定论的案件可借此翻案。岛内舆论普遍认为,表面上看,这是为维护民众  相似文献   

5.
派系政治文化是民进党的重要特征之一。自1986年成立以来,派系政治始终贯穿民进党政党发展历程。即使2006年民进党"全代会"通过解散派系决议,但各派系仍以智库、办公室、基金会等形式继续运作,深刻影响民进党的政党运作、选战布局、人才培养与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6.
7月12日,台湾"行政院诉愿委员会"认定民进党提出的"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提案符合规定,撤销了"公投审议委员会"上月底对此提案的封杀决议。由此,民进党"公投绑大选"的部分策略得以重新启动。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3)
<正>摘编自1月19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台当局年金改革会议的举办地点又改了,从原本的国际会议中心,改至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再改到蔡英文办公室。不断改地点的唯一考量,就是为了要避开民众的抗议,可是民进党当局在上台之初,不是自诩为"最会沟通"吗?蔡英文不是告诉社会大众不要怕与台当局打交道吗?面对年金改革的抗议的声音,民进党"立委"段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4,(4):47-47
<正>最近民进党在"中国事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中公布最新民调,数据显示岛内民众对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7项数据中有6项输给国民党,其中超过40%的民众最不能接受民进党的"逢中必反",超过20%的民众不能接受民进党的"对中国经济政策保守"。这份民进党发布的民调结果,正反映出目前岛内民众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政治观感。民调数据的确印证了民进党重返执政的最大政治罩门就是两岸问题,岛内多数民众纵使不满意台当局当前的整体表现,但也无法相信民进党的两岸事务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8,(16)
正摘编自7月26日台湾《中国时报》东亚奥林匹克委员会突然召开临时理事会,决议取消明年在台中举办的第一届东亚青年运动会,民进党当局强烈抨击大陆打压,双方敌对情绪再次升高。然而,事件肇因于泛绿营推动"东京奥运正名公投",两岸不仅缺乏互信且对抗加大,此刻蔡当局必须务实  相似文献   

10.
《两岸关系》2014,(2):25-26
<正>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日前在民进党内部会议中,提议冻结"台独党纲"。民进党内敢动"台独"神主牌而不至于被乱炮轰杀的人不多,柯建铭算一个。这是民进党重量级实权派人物首次打破禁忌提"冻独"。此情景下,"独"派的反弹声浪虽大,已盖不住"台独"日益清晰的散场征兆。  相似文献   

11.
刘红 《两岸关系》2014,(7):19-21
<正>2012年蔡英文败选演说音犹在耳,2016年台湾"大选"荧幕已现端倪。"最后一里路"既是蔡英文2012年无法回避、无力克服的伤痛,也是2016年民进党不能回避、亟待突破的关键。苏贞昌接任民进党主席后,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举办9次"华山论剑",看似要大刀阔斧调整民进党大陆政策,但在一系列的政治实践中却留下"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让"最后一里路"越走越  相似文献   

12.
吵嚷多时的民进党大陆政策检讨终于露出真容。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抛出了《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先不用看内容,光看“中国事务委员会”作出的“对中政策”,其“否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观点、立场和路线就昭然若揭。民进党从1986年建党的基本纲领到1992年之前的决议等等,用的是“大陆政策”或“中国大陆政策”言词。  相似文献   

13.
台情扫描     
<正>民进党一意孤行升高两岸对抗近来,民进党和台湾当局肆意攻击大陆,加紧限缩两岸交流,意在煽动两岸敌意,贩售战争恐吓,以转移民众对其施政不力的关注,捞取选举利益。苏贞昌等民进党头面人物频频发出"扫把抵抗大陆""大陆假消息操弄舆论"等荒谬言辞。台"国安会"制定禁用大陆通讯产品的方案。大动作召开"国家安全会议",以"强化台湾安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5,(4)
<正>无可讳言,经过去年底岛内地方"九合一"胜选后,民进党已自认踏上"最后半哩路"。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如果真的相信赢得选举大陆方面就会朝向其调整方向,那么她根本无需急于重启"中国事务委员会"。显然她也意识到随着2016年选举的临近,民进党两岸政策论述的迫切性愈来愈高,有必要通过这个机制来凝聚党内的共识。但从其上任后主持召开的"中国事务委员会"首次会议来看,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总体判断与思考模式仍停留在错觉与  相似文献   

15.
自5月16日陈水扁明确表示今年9月将"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后,民进党迅即大动作展开"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简称"入联公投")的推动工作,并有意捆绑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至5月22日短短数天,民进党即完成"入联公投"提案第一阶段连署,6月底此案经行政主管部门"公投审议委员会"(简称"公审会")表决虽被驳回,但陈水扁、民进党对此结果极不甘心,通过其把持的行政主管部门"诉愿委员会"撤消了"公审会"决议,强行推动该提案。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是台湾政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岛内不满民进党当局执政的民怨持续累积,"重经济民生、反蓝绿恶斗"的主流民意形成一股"反蔡反民进党"的社会风潮,最终使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遭遇惨败,国民党乘势大胜,岛内政治格局呈现"地方包围中央"之势。2019年,岛内外各方势力将围绕2020年"大选"展开激烈博弈,台湾政局将更趋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7.
黄涛 《两岸关系》2015,(3):14-16
<正>1月21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召开蔡英文2014年回任党主席以来的第一次会议,就国际、两岸、台湾内外整体情势进行评估,并就两岸城市交流进行讨论。蔡英文在会上提出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个有利"和"三个坚持",要求民进党执政县市建立"处理两岸事务之机制",并加强信息和经验共享。台湾舆论认为,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识",主要意图是独揽绿营两岸政策  相似文献   

18.
<正>7月18日,民进党举行第14届"全国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常委、中执委、中评委。表面看,此次会议一切如常,顺利改组了权力核心;深层次分析,这次会议亦透出不少新讯息:一是党权已成香饽饽引发激烈争夺。2008年民进党失去政权,成为在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5,(3)
<正>民进党两岸议题论述,始终备受岛内外各界关注。自2012年11月党内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至今,仅开过一次谈话会,令外界始终将其视作象征之举,而无实质作为。年初民进党重启"中国事务委员会",正值地方"九合一"选举赢得空前胜利,且距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仅剩约一年的时间点,民进党要如何走完这"最后一哩路"的路程,此次会议亦可视为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已经过去的2014年,"九合一"选举成为台湾政局主线。选前,蓝绿围绕选举提前布局、争夺激烈。由于马英九当局内部整合不力、施政不佳,而民进党趁势强力掣肘,使得马英九当局深陷困境不能自拔。最终,选举结果以国民党惨败、民进党大胜告终。由此,宣告国民党告别马英九时代,进入权力重新盘整期;而民进党则实现世代更替,全面进入蔡英文时代,但两岸政策调整止步不前、"台独"声音再次抬头。一、"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史上最大惨败,民进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