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同国民党在淮海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随着战役的发展,投入决战的有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60多万人,建立统一的指挥核心,十分重要和迫切。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在电报中指出:“此战  相似文献   

2.
由王道平、周宏雁、姜铁军撰写的《震撼世界的大决战》(以下简称《大决战》)一书,于1990年4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军事历史专著。该书全面地记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进程和胜利,比较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与国民党军队及蒋介石的战略指导之间的优劣得失,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光辉实践,概括了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理论的要点。全书30余万字,资料丰富,内容充实,叙述平实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集历史记速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好书。通读全书,可以看出它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运筹决策并亲自指挥的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五十二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的巨大胜利,不仅在我军历史上,而且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指挥艺术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历史事实对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作一分析和研究,以就教于此役的亲历者和史学界的同志们。一、抓住决战时机,是制定作战方针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解放台湾之战,早在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之前,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就开始筹划了。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之前,在淮北大地上进行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由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筹划,卓越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歼敌55.5万人。战役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歼敌之多,都是世所罕见的。在中国人民战争史和世界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北市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也是总前委所在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著名的双堆集歼灭战,就在我市濉溪县双堆集地区进行,人民解放军经过23天艰苦卓绝  相似文献   

6.
辽沈战役自始至终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中央军委、东北局、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和全体指战员,忠实地贯彻执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作战方针及一系列军事原则.这是辽沈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一)毛泽东的战略决战思想,是辽沈战役胜利的保证.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在数量上国民党军仍优于我军,装备也精良,但是,国民党军已处于单纯防御、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军心动摇,指挥混乱.而我军则处于主动进攻的有利地位,土气高昂,指挥自如,可以进行广泛机动,选择敌人的薄弱部分进行围歼.根据全国战局的这种态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及时决定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而且选定东北战场作为决战的初战场.  相似文献   

7.
<正>平津战役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百万余人,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大规模战略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等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随后产生的"绥远方式",成为解决残存国民党军队的基  相似文献   

8.
##正##1948年底,中央军委部署指挥了三大决战。邓小平身担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要职,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后担任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在执行中央"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部署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战略驾驭能力成功完成对华东地区的经营,为党中央牢牢把控住现代经济中心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震撼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解放军之所以能在这场大决战中取胜,除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因素外,还与毛泽东在此之前对全国解放战争进程的长期思考是分不开的。本文拟就毛泽东战略构想的演进与大决战的关系作一探讨,并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历史经验。一、毛泽东关于北线作战的长期思考,为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全国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战略重点始终在南线,其在东北、晋察冀和晋绥解放区的兵力较弱。战争头两年,蒋介石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分别为218、249个旅,其中北线分别为64、99个旅…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于陕北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总结了红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战斗历程和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创见。在区分战争和战役的战略进程方面,毛泽东提出应以两军力量对比及其总的变动为依据区分战争的战略进程,以两军战役力量和态势的综合对比为依据区分战役的战略进程。在战略防御阶段战略预置的施行原则方面,毛泽东提出"战略方向有规则有定向,战役方向不规则无定向","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斗争胜利的程度,是和准备阶段中任务完成的程度密切地联系着的","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等指导方针。在发展战略基地的方针方面,毛泽东分析了以巩固求发展与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及以发展求巩固与首先要打胜仗才能创造苏区两个问题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以少胜多创奇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拉上帷幕,国共南线战场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便开始了。毛泽东绝不会给蒋介石把分割区连成一片的任何机会。这是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是两军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的决战。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是如何提出的淮海战役战略决策同毛泽东的战略奇想  相似文献   

12.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淮海战役之后.在华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战。这一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发起,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战役中我军对华北之敌实施战略、战役分割包围,分别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北平守敌接受和平改编;绥远国民党军举行起义。华北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战役结束不久,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相似文献   

13.
一 1949年4月2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在叶飞司令员、韦国清政委的指挥下,于江阴附近强渡长江,解放了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接着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后又越经浙江,担负起解放福建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14.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军作战思想作出相应调整的情况下,毛泽东指导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实施的与国民党军的一场战略决战。在淮海战役的酝酿和实施过程中,毛泽东根据济南战役胜利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及时批准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确立作战方针,决定把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投入战场;针对战役发起后的敌情变化迅速调整战役方针,指导中野部队发起徐蚌作战;协调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并采纳其建议,调整战役第二阶段作战重心和歼敌任务,把战役重心调整到战场南线;着眼于抑留和歼灭华北战场的敌军集团,调整战役第三阶段的作战进程,推迟总攻时间。毛泽东的全局指导和前线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55年前,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淮海战役是在淮北大地上展开的.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歼敌55.5万余人.战役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参战人员之多、战果之显赫,都是世所罕见的,在世界战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与淮海战役宁志一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战前,国民党军总兵力达80万人,装备也好;解放军总兵力约60万人,装备较差。毛泽东将战役喻为“一锅夹生饭”,是说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战役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7.
<正>1949年4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命令,批准山东军区发起青即战役,解放青岛。这份在青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电文,竟然是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的。在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跨过长江、向全国进军的重要时刻,毛泽东为解放青岛亲笔起草命令,可见青即战役在中央看来,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战役。这场战役关系复杂,意义重大,需要最高领导人作出决  相似文献   

18.
四渡赤水战役是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也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毛泽东是四渡赤水战役的主要决策者和指挥者。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进入党和红军的最高决策层,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等的协助下,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指挥中央红军采用灵活多变的运动战的战略战术,不断变化作战方向和作战目标,“走”“打”结合,与十倍于己的敌军巧妙周旋,寻找有利战机消灭敌人,最终挫败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带领中央红军成功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亲历者,都在不同场合谈到过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并高度评价毛泽东在部署、指挥战役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扶郿战役之后,第一野战军经过陇东追击,打开西进的门户,完成了西北战略决战第二阶段作战任务。第一野战军和中央军委经过反复商讨,决定把兰州战役作为西北战略决战第三阶段任务。经过兰州战役,青海马步芳集团(青马集团)遭到歼灭性打击,西北战场国民党军全面崩溃。一、青马集团妄图决战兰州陇东战役后,青马集团节节抵抗,最后撤至兰州,自认为已经逃脱危机,将迎来新的转机。兰州因地处皋兰山麓而得名,旧属甘肃省皋兰县。它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北面是河西走廊,东面是广阔富饶的河套平原。  相似文献   

20.
东方 《湘潮》2021,(1):23-26
西柏坡,一个光芒闪烁的名字,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曾经的驻地。在这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了三大战役等战略决战,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这里,毛泽东运筹帷幄,"一纸吓退敌人十万兵";在这里,党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为全党立规矩;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和"赶考"命题,光耀史册;在这里,党中央谋划建立新中国的重大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